新加坡精品推薦黃銅質鏨刻龍紋提梁暖手爐

2021-01-08 古玩鑫收藏閣

手爐發源於隋唐時期,經過宋元明清的不斷發展,一直到清朝末年,手爐的工藝水平已達到頂峰,其也成為人們冬天時的必備生活用具之一。清朝著名文人張劭曾專門寫過一首詩吟詠《手爐》,「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臥生枝。不愁凍玉棋難捻,且喜元霜筆易持。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寫於清朝雍乾時期的《紅樓夢》也多次提到手爐。在第八回中,寶釵生病了,黛玉前去探望,正巧寶玉也在,正和寶釵相談甚歡,生性多疑小性的黛玉內心訕訕,渾身不自在。這時,剛好雪雁秉了紫鵑的囑咐,給黛玉送來了手爐,黛玉接過來抱在懷裡,才覺得身上是暖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銅手爐已退出生活的舞臺,逐漸被人遺忘。但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銅手爐開始在書刊雜誌和拍賣場上頻頻亮相,它豐富奇異的造型,精湛華美的工藝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與古代人看重手爐暖手功能不同,今人更重精品古董手爐的欣賞性。工藝精美的明清銅手爐,在藝術品市場行情日趨向好,眾多收藏者爭相購藏。近年來,各地拍賣會上的銅手爐行情令藏家和賣家心情振奮。清宮手爐也備受關注,一隻「大清雍正年制」楷書款銅鏨龍紋手爐在2009年北京翰海十五周年慶典拍賣中,拍得135.52萬元人民幣。而頗有清宮特色的琺瑯手爐也表現不俗,在2010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一隻清中期掐絲琺瑯團鶴紋手爐,以247萬人民幣成交。「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的這首詩,描繪了先人們冬日團坐,圍爐夜話的美景。對他們來說,不管是小火爐,還是小手爐,器物給予人的感受,以及由此傳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對生活的滿足,從來都比今人來得切膚和真實。今人只知空調送暖,卻不會對它產生喜愛欣賞之心,恐怕是不能體會古人之於手爐的感情了。

此黃銅質鏨刻龍紋提梁暖手爐,精銅鑄造,品相佳美,包漿明亮。規格中等,重量適中,適合雙手捧爐取暖或薰香。上手有明顯的壓手感,整爐不用鑲嵌或焊接,全用榔頭手工敲擊出來,比例適中,諧調感好,爐蓋與爐身嚴絲合縫,天然自成。爐蓋上雕鏤花紋精細,美輪美奐,實為收藏之珍品。爐身浮雕祥雲龍紋,一看就是王爺達官貴人使用。手爐,雖然存世量較多,品種也十分豐富,但它不可再生,而且數量也只是一個定數。從全國來看,它的數量實在太有限了,而熱愛收藏手爐的人卻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日益膨脹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的市場。於是,出現了有限的手爐面對無限需求的市場這樣一種局面,正是這「物以稀為貴」的因素,造成了手爐收藏的巨大增值潛力。

相關焦點

  • 古代暖手爐
  • 銅質細膩、有名家制壺風範〓清代 銅花鳥紋四方形提梁手爐
    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 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臥生枝。 不愁凍玉棋難捻,且喜元霜筆易持。 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 精美的手爐,古人的暖寶寶
    知此時或許未有手爐之名,已有手爐之實。 可見此物魏晉有之,雖不可考一說真假,但可證二說有誤。 最早的手爐器型以「簋簋之屬為之」,即方圓二式,裡面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入袖中「暖袖生煙」,所以又名「袖爐」、「手燻」、「火籠」。
  • 這件紅漆描金雙圓式手爐,是雍正賜予乾隆的暖手利器
    手爐是後宮嬪妃以及文人雅士常備的暖手神器,結構分外殼和內膽兩層。外殼可根據需要用不同的工藝製作和裝飾,內膽一般為銅製,架於外殼的口沿之上,以備燃炭。熱量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進行傳導,抱在手裡既溫暖又不燙手。 在成都博物館「走進重華宮」特展上,有一件一級文物——紅漆描金雙圓式手爐,它是雍正賜予乾隆的暖手利器。
  • 【記住鄉愁】|紅泥暖手爐
    那時候鄉下不通電,家裡沒有空調、取暖器、暖手寶,人們取暖就用暖手爐,一般家裡有幾口人,就有幾隻暖手爐。暖手爐裡的火源來自於灶膛。農家做飯炒菜,燒的是柴草。飯做好了,便將灶膛裡帶著火星的灰燼剷出來,放進手爐裡,再用腳踩實。為了延長保溫時間,通常在手爐底層放些木炭、曬乾的毛慄殼,或放幾塊從泥牆上摳下來的幹牛屎粑碎塊,上面鋪一層鋸木屑或秕糠等易燃物,再蓋上灶膛裡餘燼未熄的草木灰。
  • 彩鉛古風暖手爐(含教程)
    第一步藉助輔助線畫出暖手爐的線稿,包含暖手爐,擱置暖手爐的木板,然後用橡皮滾動擦除,以減淡線稿。再給暖手爐四周上色,用藍色,由淺入深塗色,以平塗為主,注意右側背面顏色更深一些,多塗幾次即可。暖手爐高光出注意留白,體現暖手爐的年代感。
  • 古代暖手爐欣賞(組圖)(1/12)
    古代暖手爐欣賞(組圖) (1/12)
  • 古今暖手皆用「掌中寶」,但論奢華還是古人的銅手爐更勝一籌
    如果一個人恰巧生活在沒有暖氣覆蓋、沒有空調配備的寒冷之地,那還有暖手寶、暖腳寶、烤火器等,一系列烤火工具總不至於冷到自己。而在沒有現代烤火設備,也沒有暖寶寶貼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寒冬臘月的呢?聰明的古代人可不會坐以待斃,那也是積極努力想辦法發明各種取暖工具來過冬的!
  • 《天涯明月刀》雪長蘇腰飾一覽 冬日暖手爐上線
    《天涯明月刀》雪長蘇腰飾一覽 冬日暖手爐上線時間:2018-12-02 16:11   來源:牛遊戲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天涯明月刀》雪長蘇腰飾一覽 冬日暖手爐上線 天涯明月刀雪長蘇腰飾一覽,隨著新的版本青梅煮酒的即將到來,關於這個版本的福利也出現咯,其中當然也有腰飾的存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懷捧手爐聞炭香
    手爐由於其製作工藝的精妙雅致,使這種古時民間冬日暖手的用具成為既可實用,且又能被人賞玩的藝術品。其造型多姿多樣,有圓形、長方形、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瓜稜形、海棠形、梅花形……  溫暖記憶  海南島的冬天,也有那麼十天半個月的奇冷日子。從北方一路南下的冷空氣,浩浩蕩蕩,跨過瓊州海峽,給暖冬的海島鋪天蓋地罩上了一臺只會製冷的空調。
  • 如懿傳,甄嬛傳,琅琊榜都出現過古時貴妃暖手爐,很高科技?
    在不少古裝劇中,尤其是宮廷劇,暖手爐絕對是冬天場景的常客,不論後宮劇《後宮甄嬛傳》、《如懿傳》,或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和《琅琊榜》你都會見到它的身影。上至娘娘下至普通百姓(尤其是身中火寒毒的蘇哥哥),都需要靠它來保暖。
  • 這個冬天讓它溫暖你的雙手 Zippo暖手爐
    zippo 暖手爐外觀上整體採用銀白色金屬外殼(有黑色的),鵝卵石形狀的設計,簡潔大方,握在手裡也舒服不卡手。散熱蓋上特有的 8 個孔洞,在散發熱量的同時,保證氧氣可以進入到爐中。Zippo 暖手爐的原理是煤油燃燒產生熱量。因為爐頭裡的白金觸媒可以起到催化的作用,所以並不會產生明火,只會有很小的暗火散發熱量,所以擔心安全問題小夥伴可以放心了,沒事。
  • ——Zippo暖手爐測評
    我在市面上見過許多不同種類的暖手爐,但在過去幾年裡從沒考慮過擁有一個。像大多數人一樣,我唯一用過的暖手裝備只有那種接觸空氣發熱的暖手包,它們對我來說並不好用。Zippo暖手懷爐每個Zippo懷爐都比我想像的要大一些,此前我見過的所有產品照片都沒能準確展示出它的相對尺寸。每個懷爐大約有4」高(約10.16cm)x 2 3/4」寬(約6.9cm),帶有一個絨布袋與一個塑料小油壺。
  • 昔日嚴冬烘暖手爐 今朝拍場熱潮雅玩
    手爐,「捧爐」「袖爐」「火籠」,是古時宮廷和民間在冬天專用於烘暖手的小爐,因可以捧在手上,籠進袖內,故而得名。手爐起於何時?很難找到確切的記載。有說是起源於春秋時的楚國,也有說源自隋唐時期。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到明朝中後期之後,手爐的工藝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並且呈現了一批制爐名家,如張鳴岐、胡文明、石叟、王鳳江等。
  • 牛逼「暖手爐」進化史,這些個你都用過嗎?
    古人「白富美」出門不秀LV包包的好不好,本宮有地位,帶隨從曬手爐,講起話來都容易得瑟。    現在用的更多的是這樣的,全新升級版本,就是著名芝寶暖手爐,這個麼,我也用過啦。   除了鹽水瓶之外,那時候家家必備的灌水暖手神器當屬「永」字牌熱水袋。
  • 古代暖手神器,不但漂亮還個個兒都是包漿極品
    但是,在天氣更加寒冷的古代,你們知道古人是怎麼樣暖手的嗎?在很多影視劇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冬天裡條件好一點的人都會捧一個像壺樣的東西,這就是古代取暖神器——手爐。手爐又稱「捧爐」或「袖爐」,一般都是黃銅鑄造。使用的時候在裡面裝上點著的碳即可。手爐始於隋朝,宋朝開始逐漸流行起來。在宋朝設立的香藥局中,會有專門的手爐炭餅售賣。
  • 暖手寶、保暖貼、暖手爐也會造成低溫燙傷
    使用取暖物品謹防低溫燙傷暖手寶、熱水袋、USB暖手爐、保暖貼等等都是冬季常用的保暖設備,但是這些如果長期貼著皮膚的同一個部位,也會給該部位的皮膚造成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