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逼「暖手爐」進化史,這些個你都用過嗎?

2021-01-15 才神道

神器一:湯婆子

   「湯婆子」,其實就是今天「暖手寶」的前身。小說《紅樓夢》中曾寫到:晴雯笑道,「……我又想起來,湯婆子還沒拿來呢!」麝月道,「這難為你想著,他素日又不要湯婆子……」尼瑪,當年的湯婆子很牛叉的。

屌絲們用的「湯婆子」是這樣的:
白富美用的「湯婆子」是這樣的:


神器二:銅火囪

   其實吧,這神器就是我們俗稱的暖爐,有來頭的,它可比iphone花樣多多了。

它可以是這樣「簡單粗暴」:


它可以是這樣袖珍可愛:
它可以是這樣高貴典雅:
它也可以這樣嘆為觀止:
    古人「白富美」出門不秀LV包包的好不好,本宮有地位,帶隨從曬手爐,講起話來都容易得瑟。

    從80年代到90年代還流行過一種取暖小神器,加一塊燒好的碳,可用上三四個小時,這個小編小時候掛在胸口,心胸特滾燙,呵呵……

    現在用的更多的是這樣的,全新升級版本,就是著名芝寶暖手爐,這個麼,我也用過啦。

神器三:鹽水瓶和熱水袋

玻璃瓶很多是輸液瓶直接拿來用的,大多為透明玻璃材質,整體圓滑,上面的橡皮塞子會緊緊包住整個瓶口,不用擔心會漏水,很實用。

這東西,小編通常用來暖腳,為了怕燙著,老媽會給我做個布袋或針織袋套住瓶子,那時的玻璃熱水瓶即舒適又好看。
   除了鹽水瓶之外,那時候家家必備的灌水暖手神器當屬「永」字牌熱水袋。當然,媽媽也會給我們做上好看的套子和布袋,暖暖的都是愛。


神器四:電暖寶

小編記得,小學的時候這個笨重的東西就用壞過好幾個。說實話,這東西熱的時候燙死我,冷了,冰冰涼啊透心涼,還老重老重的。升級後的電暖寶好多了,萌萌噠。


現在條件好了,北方反正不用愁,南方麼,二貨們取暖可以這樣……


  我有地暖,本寶寶取暖可以是這樣「啦啦……網速不給力。」



      小編寄語:冬季,無論以何種方式取暖,都是第二位的,人心暖了,身體才能真正暖和起來。

請識別以下微信二維碼關注《才神道》頻道


微信公眾號:caishendao0219

投稿郵箱:caishendao0317@126.com

相關焦點

  • 【記住鄉愁】|紅泥暖手爐
    那時候鄉下不通電,家裡沒有空調、取暖器、暖手寶,人們取暖就用暖手爐,一般家裡有幾口人,就有幾隻暖手爐。暖手爐裡的火源來自於灶膛。農家做飯炒菜,燒的是柴草。飯做好了,便將灶膛裡帶著火星的灰燼剷出來,放進手爐裡,再用腳踩實。為了延長保溫時間,通常在手爐底層放些木炭、曬乾的毛慄殼,或放幾塊從泥牆上摳下來的幹牛屎粑碎塊,上面鋪一層鋸木屑或秕糠等易燃物,再蓋上灶膛裡餘燼未熄的草木灰。
  • 古代暖手爐
  • 彩鉛古風暖手爐(含教程)
    第一步藉助輔助線畫出暖手爐的線稿,包含暖手爐,擱置暖手爐的木板,然後用橡皮滾動擦除,以減淡線稿。再給暖手爐四周上色,用藍色,由淺入深塗色,以平塗為主,注意右側背面顏色更深一些,多塗幾次即可。暖手爐高光出注意留白,體現暖手爐的年代感。
  • 如懿傳,甄嬛傳,琅琊榜都出現過古時貴妃暖手爐,很高科技?
    在不少古裝劇中,尤其是宮廷劇,暖手爐絕對是冬天場景的常客,不論後宮劇《後宮甄嬛傳》、《如懿傳》,或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和《琅琊榜》你都會見到它的身影。上至娘娘下至普通百姓(尤其是身中火寒毒的蘇哥哥),都需要靠它來保暖。
  • 你需要一盞懷爐嗎?——Zippo暖手爐測評
    我在市面上見過許多不同種類的暖手爐,但在過去幾年裡從沒考慮過擁有一個。像大多數人一樣,我唯一用過的暖手裝備只有那種接觸空氣發熱的暖手包,它們對我來說並不好用。起因是我個人非常喜愛Zippo這個品牌,而且他們的產品都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布拉德福生產,我對它們有著極高的期待。此外我還對Zippo火機油燃燒時的獨特氣味情有獨鍾。Zippo暖手懷爐每個Zippo懷爐都比我想像的要大一些,此前我見過的所有產品照片都沒能準確展示出它的相對尺寸。
  • 這個冬天讓它溫暖你的雙手 Zippo暖手爐
    zippo 暖手爐外觀上整體採用銀白色金屬外殼(有黑色的),鵝卵石形狀的設計,簡潔大方,握在手裡也舒服不卡手。散熱蓋上特有的 8 個孔洞,在散發熱量的同時,保證氧氣可以進入到爐中。點燃後 52 度的恆溫,保證使用者在用時不會被燙傷,而且在填滿煤油的情況下可以發熱長達 12 個小時之久。因為這東西是燃燒發熱的,所以在使用時還是要注意一氧化碳,雖說東西小,但還是要注意空氣流通。
  • 新加坡精品推薦黃銅質鏨刻龍紋提梁暖手爐
    手爐發源於隋唐時期,經過宋元明清的不斷發展,一直到清朝末年,手爐的工藝水平已達到頂峰,其也成為人們冬天時的必備生活用具之一。清朝著名文人張劭曾專門寫過一首詩吟詠《手爐》,「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臥生枝。不愁凍玉棋難捻,且喜元霜筆易持。
  • 古代暖手爐欣賞(組圖)(1/12)
    古代暖手爐欣賞(組圖) (1/12)
  • 《天涯明月刀》雪長蘇腰飾一覽 冬日暖手爐上線
    《天涯明月刀》雪長蘇腰飾一覽 冬日暖手爐上線時間:2018-12-02 16:11   來源:牛遊戲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天涯明月刀》雪長蘇腰飾一覽 冬日暖手爐上線 天涯明月刀雪長蘇腰飾一覽,隨著新的版本青梅煮酒的即將到來,關於這個版本的福利也出現咯,其中當然也有腰飾的存在。
  • 古今暖手皆用「掌中寶」,但論奢華還是古人的銅手爐更勝一籌
    手爐,最早起源於漢代,在唐宋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到了明清兩代其製作工藝水平達到頂峰,在此時期還湧現了一大批制爐名家,如張鳴岐、王鳳江、周文甫等,諸多巧匠憑藉自己出神入化的技藝名噪一時。古代的暖手爐,多為銅製,又叫作「袖爐」、「手燻」和「火籠」,是古代宮廷嬪妃和民間貴族普遍使用的取暖工具。也正是由於在古代都是達官顯貴在用,所以手爐的樣式和外觀也是非常精緻。
  • 這件紅漆描金雙圓式手爐,是雍正賜予乾隆的暖手利器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在風靡一時的清宮劇《甄嬛傳》中,到了白雪皚皚的冬天,各宮小主們手中都抱著一個精緻的小爐子,做工精美,令人羨慕。手爐是後宮嬪妃以及文人雅士常備的暖手神器,結構分外殼和內膽兩層。
  • 古代暖手神器,不但漂亮還個個兒都是包漿極品
    【關注文玩古董寶貝,做個識貨人】可能大家都感受到最近這段時間天氣的寒冷了,就算全身穿厚實了,可手總是要露出來工作吧。當然為了避免手僵硬影響工作,一些地方會開暖氣、開空調或者準備熱水袋。但是,在天氣更加寒冷的古代,你們知道古人是怎麼樣暖手的嗎?
  • 今天大雪 兒時取暖神器你用過哪一樣?
    天氣一天一天變冷,身上穿的衣服也一天一天增多,從過去只能穿的棉衣,到如今的羽絨服;從過去冬天太冷只能烤烘籠,到如今的地暖和水暖……作為一個重慶人,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過去的冬天是怎麼過的?重慶晚報記者從九龍坡區文化委了解到,該區文管部門收集整理了部分重慶人過去幾十年過冬的裝備。不知道,這些代表回憶的老物件,哪一件與你的童年時代相關?哪一個代表了你的時代記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懷捧手爐聞炭香
    全家人圍著火爐烤火,濃濃的親情,有絮叨不完的話,鄰裡來串門,也是在火爐邊騰出一個位子……我記得我家有一個紫銅質地的手爐,年份可能很早,做工非常考究,按現在收藏界的朋友的行話,有厚厚的包漿。這隻銅手爐給了我很多溫磬的回憶,讓我至今都割捨不下。小時候我特別頑皮,冬天也像夏天一樣,放學再瘋一陣才回家,全身都變成了冰疙瘩。只要一進家門,我娘就抓住我兩隻凍紅的小手,搓暖和了再放在銅手爐上,別提多愜意。
  • 精美的手爐,古人的暖寶寶
    楚地潮溼,楚人將香草放入帶孔的燻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手爐;另一說是源於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天氣寒冷,當地縣官讓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內置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稱之為「手爐」。
  • 你有記錄過你家狗狗的成長史嗎?沒有的話看看別家狗狗的成長史!
    你有記錄過你家狗狗的成長史嗎?沒有的話看看別家狗狗的成長史!你有記錄過你家狗狗的成長史嗎?沒有的話看看別家狗狗的成長史。現在的人們的經濟條件也是越來越好了,很多人們都養起了各種各樣的寵物,其中,貓貓狗狗還有豬是比較常見的,這些寵物在生活中也是增添了許多的樂趣,為生活增添了一筆色彩。那麼它們長大的時候你有給它們記錄過它們的成長史嗎?這隻小金毛在被領會沒多久的時候,網友就給它拍了一張照片,小時候的樣子很是呆萌,腦袋還抬得那麼高。
  • 銅質細膩、有名家制壺風範〓清代 銅花鳥紋四方形提梁手爐
    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 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臥生枝。 不愁凍玉棋難捻,且喜元霜筆易持。 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 「大雪」將至,還記得二三十年前那些本土「取暖神器」嗎?
    作為一個重慶人,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重慶過去的冬天是怎麼過的呢?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九龍坡區文化委了解到,他們目前也收集整理了一部分重慶人過去二三十年過冬的「裝備」,不知道,這些代表回憶的老物件,有哪一件與你的童年時代相關呢?烘籠:用過烘籠的人,絕大多數都與農村和鄉鎮生活相關。
  • 暖手寶、保暖貼、暖手爐也會造成低溫燙傷
    近幾日,氣溫急轉直下,市民們已經明顯感受到了冷風帶來的寒意,而最先接觸到這些冷風的就是我們的皮膚,因此,防凍要從皮膚開始。此外,市民在取暖時還應注意別被低溫燙傷。使用取暖物品謹防低溫燙傷暖手寶、熱水袋、USB暖手爐、保暖貼等等都是冬季常用的保暖設備,但是這些如果長期貼著皮膚的同一個部位,也會給該部位的皮膚造成燙傷。
  • 從單細胞開始,滿足你所有的好奇心!貓貓狗狗完整進化史(上)
    這時候應該再來個有獎競猜的:咱們的祖先是原口還是後口呢?算了,上邊的圖給過答案了。原口動物是蝸牛、龍蝦、蚊子們的祖先,跟咱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呵呵,這是一條只有2-3釐米的魚,你明白咱祖先的瑟瑟發抖嗎?這不就換了一個個字兒嗎?並不是。咱祖先還換了個CPU。原先,這條魚和所有節肢動物一樣,通過神經纖維傳遞對身體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