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冷的時候,暖手爐就派上了用場。
暖手爐是用黃泥燒制的陶器,形似半球,上面有圓弧形提手,裡面盛裝炭火、草屑等燃料,用於取暖,又稱火球。那時候鄉下不通電,家裡沒有空調、取暖器、暖手寶,人們取暖就用暖手爐,一般家裡有幾口人,就有幾隻暖手爐。
暖手爐裡的火源來自於灶膛。農家做飯炒菜,燒的是柴草。飯做好了,便將灶膛裡帶著火星的灰燼剷出來,放進手爐裡,再用腳踩實。為了延長保溫時間,通常在手爐底層放些木炭、曬乾的毛慄殼,或放幾塊從泥牆上摳下來的幹牛屎粑碎塊,上面鋪一層鋸木屑或秕糠等易燃物,再蓋上灶膛裡餘燼未熄的草木灰。餘燼燃著了秕糠、鋸木屑,再一層層地向手爐深處燎原,可以保證手爐三五個小時持續供暖。
數九寒天,冰天雪地,滴水成冰,這時手爐就成了人們的最愛。冬閒的日子,雪花飄飛,人們貓在屋子裡,只能抱著手爐取暖。男人雙腳架在手爐上,雙手交叉籠在袖子裡,坐在板凳上打盹兒;女人則將手爐夾在兩腿之間,腰間的圍裙罩住手爐,雙手伸進圍裙裡取暖。孩子們和老年人則圍坐在火桶裡——那火桶,是一隻臉盆大小盛有炭火的陶缽,四周用木板圍住——火桶上再蓋一件棉襖或一塊破被單。「綠蟻新醅酒,紅泥暖手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家裡來客正好,有了手爐,儘管室外北風呼嘯,也感覺不到陰冷了,大家坐在桌邊,共一隻炭爐,斟一盞薄酒,圍爐話農事,其樂融融。
雪後初晴,陽光格外明亮。人們走出屋子,來到朝陽的屋垛邊曬太陽。陽光暖身,但不暖腳,手爐還是被一雙雙或大或小的腳踩住,那些儲藏在炭火裡的暖,便穿透鞋底,從腳掌到腳背、小腿,一點一點地往上爬。這時的屋垛便成了莊子裡的娛樂園地,男女老少走出陰冷的屋子,聚集在一起,一邊曬太陽,一邊用手爐焐腳,一邊嘮嗑家長裡短,談笑風生。我和小夥伴們閒不住,跑到水坑邊敲冰塊,或在屋簷下打冰凌,小手凍僵了,便跑過來,放在手爐上焐一會,又飛去玩了。
寒假還沒有來臨,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受凍,便讓孩子帶手爐上學。在課堂上靜坐,有手爐暖手暖腳,就不會害凍瘡。能帶手爐的畢竟是少數,下課了,總有同學來搶,你爭我奪中,手爐的提手拉斷了。別急,莊稼人有的是辦法,他們將長布條浸潤米漿後,緊緊包紮在手爐提手斷裂處,乾燥後完好如初。如果不是布條顏色的提醒,是很難發現提手斷裂的。
手爐不僅可以暖手暖腳,還可以當熱水袋暖被。臨睡前,將手爐放進被窩焐上十來分鐘,被籠裡就暖烘烘的了。睡覺時,手爐也不拿走,讓它一直留在腳掌跟前,陪伴自己進入夢鄉。一併進入夢鄉的,還有貓,不知什麼時候鑽進被窩,蜷縮在手爐邊打起了呼嚕。
轉瞬到了臘月,這時的手爐除了烘火取暖,還多了一項內容:烤零食。那時我的口袋裡總是偷偷裝著幾片山芋角,幾粒蠶豆、花生、玉米,埋在手爐裡,不一會便烤熟了。伴隨「砰」的一聲爆響,空氣中散發出果慄的清香。用細木棍將它們掏出來,吹去浮灰,在衣袖上擦兩下,也顧不得燙,便塞進嘴裡,咯嘣咯嘣地咬起來。脆香可口的零食,犒勞了貧瘠的胃。
過年了。有人在暖手爐上張貼寫春聯時裁剩下的紅紙,手爐猶如人們的笑臉,喜氣洋洋。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手爐裡總要放些耐燃的櫪炭,不待櫪炭燃盡,就添加新炭,插在手爐四周,保持手爐整天整夜紅紅火火。正月裡來客,除了端茶,端切糖、茶葉蛋,還不忘將手爐裡的炭火撥旺,端給客人暖手暖腳。客人總說不冷,你推我讓,站在旁邊的我便接過手爐,溜到一邊去。那時我並不是用它烘手,而是將未爆的炮仗攔腰折斷,對著手爐輕捻,黑色的火藥和黃色的硫磺散落在炭灰中,哧哧哧地燃燒,一股白煙升起,散發出濃濃的硝藥香味,給節日增添了一份喜慶。
年過完了,冬天也就走遠了。一起走遠的,還有焐暖一冬的暖手爐。
整合文聯繫統資源,打造樅陽文聯新媒體平臺;圍繞四個樅陽建設,繁榮創作樅陽文學藝術;宣傳縣政府方苞文學獎朱光潛藝術獎動態和文藝創作動態;打造手上樅陽雜誌新傳媒,手上個人作品展影展書畫展平臺;挖掘樅陽歷史文化底蘊,對外傳播樅陽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
微信推廣:18900565846
總編qq:473288132
投稿通道:
1、在樅陽文聯微信公眾平臺上直接發稿(圖片、文字、視頻均可)。
2、也可發送文章至4732881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