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本從買回來就不怎麼招齊齊待見的書——《我可不怕打針!》。掰著手指頭算算,從齊齊兩歲時買回來到前天為止看的次數不到5遍,完完整整看完也就3遍?4遍?我記得3歲生日前齊齊還叫囂著要把這本書扔掉,扔到垃圾桶裡,被垃圾車運走,等他上幼兒園以後再拿出來看……好吧,現在已經上了幼兒園了,這本書看過嗎?好像他自己翻起過一次,但不要我念出來。
昨天是齊齊打流感疫苗的日子,這是上幼兒園以後的第一次打針,送他去上幼兒園時,我們告訴他會在打針的地方看到幼兒園的小朋友,因為大家是同一時間去打針,這時的齊齊好像沒有特別的反應,感覺打針對他來說好像沒那麼可怕了。記得,上個月去驗手指血時,小朋友已經表現的很勇敢了,一點都沒哭。
午休後去幼兒園接他去社區醫院打針,一路上齊齊都在說,我不怕打針啦,我要打在胳膊上,因為我今天穿了很厚很厚的衣服……到了社區醫院,齊齊遇到了好多幼兒園的朋友,大家都在等候打針,齊齊沒表現出一絲的膽怯,跟朋友們互相打招呼。
沒想到,最後我登記接種信息的時候,醫生說齊齊因為在用藥,不能接種了,這突如其來的消息,竟讓往日懼怕打針的齊齊有些失望,感覺像打足氣兒的皮球一下子癟了,好在接種室旁有個兒童樂園,接種過的小朋友都在裡面開心的玩,齊齊受到感染也加入了,開心的玩了很久。
事先跟老師約定過打完針直接回家,回到小區後,齊齊在小區公園跑啊,跳啊。
回家時路過幼兒園,還沒到放學時間,小夥兒生怕被請進去,拽著我的手趕緊跑掉,一邊跑,一邊咯咯笑,3歲多的小娃已經提前感受到了逃學的快樂。
晚上,我在寫這篇文章時,齊齊蹭到我懷裡搗亂,沒法寫下去了,索性我把寫的內容念給他聽,讓他猜猜我寫的是哪本書?我讀的時候特意避開書名,結果文章還沒讀到最後,齊齊就等不及了:「媽媽,我要看這個書,看《我可不怕打針!》。」真是出乎我的意料,這本書就在昨晚,被我們一起看了好幾遍,今早齊齊拉臭臭,還非要拿著這本書讓我讀,雖有味道,但我很開心,這本書終於不用壓箱底啦,也許,這就是孩子的成長吧。
本書是用「我」的第一人稱敘述的,作者從一個小朋友的視角出發,描寫了他打針前後的心理變化,令小讀者閱讀起來有一種代入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長谷川義史的繪畫風格很誇張,很搞笑,也非常有特點。這本書中的小傢伙們醜萌醜萌的,神態和動作都被刻畫的特別生動,有趣和傳神,非常可愛。作者以幽默和趣味來化解孩子們對打針的緊張和恐懼,幫助小朋友克服心理障礙,一點一點地去勇敢面對打針這件事情。
文:【日】穗高順也
圖:【日】長谷川義史
翻譯:朱自強
封面上,綠衣小男孩緊緊地閉著眼睛,張大了嘴巴,嚎啕大哭,伸出的小胳膊上正扎著一個大針管,一旁的紅衣小男孩也嚇得瞪圓了眼睛,不自覺地張大了嘴巴……看到這,我們就能大概猜到這本書講什麼了,就連小朋友都能透過封面對裡面的內容略知一二。記得齊齊剛得到這本書時,連封面都不願多看一眼,那時的他還是很怕醫生和打針的。
一個晴朗的日子,「我」耷拉著小臉兒,不情願的被媽媽拉著往前走,這是要去哪啊?不用說你也能猜到,醫院唄!看看「我」那哀怨的小眼神,這是有多不情願啊,可是媽媽卻很堅決地大步朝前走,瞧著這拽著我往前走的架勢,就連「我」身後小貓的表情都比平日裡凝重了好多。
不情願中,「我」被媽媽帶到了醫院,媽媽去護士阿姨那裡辦手續,我換好拖鞋,發現醫院裡還有一些要打針的人,這些傢伙們一個個的不懷好意地看著「我」笑,站在最前面的紅衣服男孩兒最調皮,用手指著「我」:「你害怕打針吧?」哼,小瞧人,「我才不怕打針呢!」雖然不服氣,但從「我」的眼神和臉上生硬的表情還是能猜到,我在自欺欺人。
在這一頁,我們看到醫生門外的走廊裡,等待著的孩子們,醫生的門開著一條縫,要輪到「我」進去了,看「我」緊皺的眉頭,抗拒的,僵硬的身體,還有門口那幫臭傢伙們看熱鬧不嫌事大,衝我做鬼臉的樣子,我該怎麼辦?進還是不進?
終於進了醫生的屋裡,一位戴眼鏡的醫生一臉嚴肅地正拿著一根針管坐在那裡,看著就好疼,好可怕,「我」無奈地閉上了眼睛,想趕快從這兒逃出去,這樣想著,小朋友開始進入了幻想的世界,一個大大的「我」的心神匆匆忙忙地飄出窗口,要去找一個「打針不疼的國家」。
很快,「我」的心神喜出望外地飛上了雲端,這裡豎著一塊牌子「打針不疼的國家」,醫生正閉著眼睛站在牌子後面,等等,這個醫生怎麼看起來有點眼熟,雖然帶著口罩,但看那髮型和眉眼好像是門口嘲笑「我」的那個傢伙。
果然摘了口罩,脫了制服的「醫生」真是那個傢伙,這傢伙為什麼也在這裡?仔細看看他身後也拖著長長的尾巴,原來這也是那傢伙的心神,他也是怕打針逃過來的吧。看他臉上的表情,眼珠子滴溜轉,咧著嘴巴,怎麼看都透著一股想捉弄人的意思。
那傢伙費力地舉著一個跟他身材極不匹配的超級大的針管,因為使勁兒和憋著笑,他的臉漲的通紅,朝著「我」就扎了過來。這傢伙是不是像極了那些愛捉弄人的小搗蛋們。看到這裡的齊齊,有些慌亂趕緊翻頁,小傢伙還會有點害怕。
「我」哇的一聲就疼哭了,涕淚交流……可你瞧,對面那個紅衣傢伙幸災樂禍的表情,真令人生氣。翻到這頁,齊齊也是匆匆忙忙換到下頁。
太討厭了,好漢不吃眼前虧,「我」也給了他一針,他哭的比我還厲害,咧著大嘴一直哭。這頁也是被齊齊一把翻過去的。
這時,一位真正的醫生來到哭著的倆人面前,說給打「真正不疼的針」,究竟是什麼樣的針呢?兩個小朋友驚訝的看著醫生,你看,這位醫生跟原來醫院分診室的醫生有什麼不一樣?對,他沒有戴眼鏡,臉上還掛著溫和的笑容,醫生身邊時出現的是什麼?蝴蝶和小瓢蟲,能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原來啊,小瓢蟲和蝴蝶搬來的是大家從沒見過的小小的針管,這根針管都沒有蝴蝶的翅膀大,這樣小小的針管就算扎進去也不疼吧。
蝴蝶和瓢蟲「哧兒」地打了那傢伙一針,紅衣服男孩兒帶著半信半疑的表情,真的不疼?反正那傢伙已經不哭了。這時的醫生臉上仍然掛著溫和的笑容,有時,笑容也能緩解緊張和疼痛。
紅衣小男孩兒眉開眼笑的樂壞了,醫院裡其他的那些小朋友,聞訊都跑來了,一個個的都喜滋滋的,他們也打算打這不疼的針,等等,原來,大傢伙兒都怕打針啊。這時的「我」仍然不相信有「真正不疼的針」,露出半信半疑的表情。
輪到「我」打這不疼的針了,「我」緊張地閉上眼睛,透過眼縫往外看,真的是小蝴蝶和小瓢蟲在給「我」的手臂打針,真的,就疼了一點點兒。
「針已經打完了。」醫生的聲音好溫和,睜開眼睛一看,還是在原來的醫生門診室裡,不一樣的是:原本嚴肅的「眼鏡醫生」也露出了慈愛的笑容,其他的那些傢伙和我一樣面帶笑容,按壓著棉球。醫生在他們身後笑著望著他們,這些小可愛們。
打完針,我們離開醫生的門診室,我和那個紅衣男孩兒都露出了發自內心的輕鬆的笑容,醫生的門診室依然開著一條縫,他在笑著迎接下一個打針的人。為什麼「我」在打針前看到的醫生很嚴肅呢?也許是「我」太緊張了吧。
終於,我和媽媽牽手離開了醫院,走在大街上的我好輕鬆,剛才打針的經歷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再見,小蝴蝶,再見,小瓢蟲,再見,小貓咪。
回想一下小時候的我們是不是也這麼怕打針呢?可能大家都不記得了吧,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會發現,原來小朋友們打針時會有這麼豐富的心理活動,那我們就會更理解為啥小娃們害怕打針並哭個不停了,多半是因為心裡的緊張和抗拒造成的啊,這樣,我們就會明白要對怕打針的他們多給予一點耐心和鼓勵。
我覺得以家長們的眼光來看這本書時會覺得很有趣,心裡還會反覆對比著自家娃打針時的狀態,一邊看,一邊笑……但是這麼有趣的書在孩子們眼裡也許就……額,喜歡的會超級喜歡,不喜歡的連封面都不想看。總之,看膽量啦,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