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泰按:據說藏密氣功不僅難練成,而且風險很大,所以我們一般人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要想養生,站樁、靜功等傳統功法更適合一般人。
一、藏密與藏密氣功
藏密亦可稱為金剛乘,持明乘,真言乘。藏密雖包括作、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但特別注重無上瑜伽的修法。印度佛教密宗是佛教吸收了印度婆羅門教哈扎瑜伽升華而成,約公元七世紀中葉傳入我國西藏,傳入後滲溶了西藏原始宗教的一些形式,並與內地禪宗思想融合,形成了藏傳佛教密宗。
藏傳佛教密宗分為紅教即寧瑪派,白教即噶舉派,黃教即格魯派,花教即薩迦派,黑教等教派。藏傳佛教密宗在修佛法的同時亦注重身體的修煉,通過氣、脈、明點的修持,延年益壽,積攢修行的資糧,由此而產生了藏密氣功,為氣功界提供了一系列的練功方法。本文所提到的藏密古典氣功「嗡阿吽」系即為藏密寧瑪氣功的一部分。
二、藏密古典氣功「嗡阿吽」系的特點
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著的的《密宗道次第廣論》中云:「身脈總有七萬二千,其中主要有百二十,其中尤要者有二十四,最切要者,則三脈(即中脈及左右二脈)」。
而《無上瑜伽六成就法》中則詳細描述了中脈的特徵:「在人體中央有一條中脈,從會陰直達梵穴(頂),可以觀想它有五個特徵:甲像蟲膠溶液那樣紅;乙像麻油燈那樣亮,丙像芭蕉心那樣直,丁象紙卷的筒那樣空;戊像箭杆那樣粗細。左脈和右脈就在中脈的兩旁,從左右兩鼻孔上行入腦分循中脈兩側下行,至臍下四指處以與中脈會合」。
根據以上論述可以肯定中脈是存在的,它上端經頭頂百會,向前彎下至眉間,下端經臍下開口於會陰。左右二脈夾持中脈,距中脈約二指,其上端經兩耳後,分別開口於左右鼻孔,其下端至臍下四指處於中脈會合。三脈在頂、喉、心、臍、會陰五處纏繞成結,謂之脈結。五脈結處以中脈為軸心,分別輻射出八至六十四支脈,有如車輪,故稱「五輪」。
五輪是修身鍊氣的關鍵部位,有如道家之言丹田。「頂輪」「陰輪」即分別指其以頭頂百會為中心和以會陰為中心的脈結。打通五輪脈結、使氣進入中脈,是密宗無上瑜伽氣功之要。
綜上所述,中脈既不是中樞神經,又不是黃脈,也不是督脈,它是上述脈絡系統之外的一個獨立通道,是人體的「高速通道」。在藏密典籍中,「嗡、阿、吽」這三個音頻呼號最為常用,並稱為三字明,金剛頌或三字總持,意在對無限長的時間和無限大光明的呼喚。藏密強調從中脈裡的頂、喉、心三脈輪來發出相應的「嗡、阿、吽」呼號以調製人體內氣。
三、如何用藏密「嗡、阿、吽」功糾偏
1.雙曲線柱的站法
雙腳與肩等寬平行指向前方,雙手舉過頭頂,手心相對稍寬於肩。此時整個身體之形狀有如解析幾何中的雙曲線,故名雙曲線樁。站樁時可閉目也可開目,身體其它部位的要求同其它一般站樁功。
2.念「嗡、阿、吽」意念納光及手勢導引的配合
站好後,先遙想上河際白光光群凝聚,此時要有信心,自己一定能指揮和支配宇宙能量。念「嗡」(可出聲也可默念),同時雙手降至頂輪之上,此時手心向下,手指相對,同時意念被自己調動的上河際的宇宙能(以白光形式體觀)降至頂輪;接著念「阿」,同時雙手從體前沿中脈走向降至陰輪,還是手心向下,手指相對,同時意想白光進入自己身體後變為紅光沿中脈直瀉至陰輪;最後念「吽」,意想紅光變為藍光從腳下排入下河際,同時雙手手心向外向身體兩側分開。
至此為一個循環,接著雙手舉過頭頂進行下一次循環。如將此功用於糾偏,做時應快些,以每分鐘10次左右為宜;如用於平時修煉,則可將動作放慢,同時將意念加強即可。(李彤)
(圖文無關,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