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留守兒童的人數在逐漸增多。由於遠離父母,正常家庭教育和親情的缺失,孩子普遍存在生理與心理健康欠佳。堅強獨立但又敏感脆弱,是這些留守兒童的共同特點;拒絕孤獨冷漠,渴望溫暖關懷又是這些留守兒童的共同心聲。
缺失的
親情
寒風颳得樹梢「嗚嗚」作響,路面儘是黃土。儘管是大年初三,村裡幾乎看不到幾個中青年人的身影,這便是春節裡榆中縣中連川鄉撒拉溝村什字川社的一個剪影。
沒有雙親在身邊的年,對張小鳳來說只是大人們口中的字符。儘管年前小鳳收到了父母郵寄回來的新衣服和新書包,但還是忍受不了父母缺失的情感孤獨。爸爸媽媽剛出去打工的時候,小鳳寄住在舅舅家,但從舅舅家到學校有10公裡。舅舅家沒有女孩,怕她孤單,就把她轉大伯家來,她在大伯家呆了快兩年了。
小鳳的父母外出打工六七年了,每年春節都回來一次,在家呆上幾天就走了,最多在家呆一周。而今年他們在內蒙承接了一個裝修的工程,過年回不了家。
長期親情缺失,像小鳳一樣的「留守兒童」出現一系列留守症候群:厭學、性格孤僻,心靈變得越來越敏感。之前,甘肅省心理諮詢師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莫興邦等人曾在臨洮縣調查發現, 43.8%的留守兒童的父母半年回家一次,25.3%的留守兒童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只有37.7%的留守兒童的父母一年在家時間在一個月以上,36.3%的留守兒童每天想念外出務工的父母,50.7%的留守兒童經常想念外出務工的父母,53.4%的留守兒童非常希望和父母一起生活,41.8%的留守兒童希望和父母一起生活, 25.3%的留守兒童最盼望父母趕快回來,50%的留守兒童最盼望父母回來看自己, 11%的留守兒童很少和父母聯繫,35.6%的留守兒童希望和父母每天溝通一次,54.1%的留守兒童希望和父母每星期溝通一次。調查認為,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
脆弱的
心靈
榆中貢井鄉村地灣村,15歲的白曉霞已經記不得爸媽有多少年沒有回家過春節了,通過舅舅的回憶她才得知,爸媽有4年沒有回家了。2002年,白曉霞2歲,她8歲的哥哥上小學二年級,爸媽把他們都交給60多歲的奶奶,然後去浙江打工了。除了他們倆,爺爺奶奶還要帶叔叔家的兩個孩子,老人家很吃力。於是,爸媽曾將白曉霞接到浙江,邊打工邊帶她。在外地,有了父母照應,曉霞生活漸漸好起來,可爸媽嫌那裡學費太貴,還是將她送回榆中老家,繼續住在奶奶家。今年要參加中考的她,在學校接觸的都是新鮮事物、時髦詞彙,但一回到家裡,面對的是年邁的奶奶,沒有可說話的地方。村裡的孩子誰要說起自己的父母,曉霞都覺得這是對她最大的諷刺。
留守兒童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父母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莫興邦等人調查發現, 81.5%的留守兒童擔心父母在外打工的人身安全,29.5%的留守兒童覺得父母不在身邊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孤單沒人聊天,69.2%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的性格變了,80.82%的留守兒童感覺孤單寂寞,11.64%的留守兒童感覺被歧視和被遺棄,12.3%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很差或很失敗,24.7%的留守兒童多數時間感覺不開心,20%的留守兒童感覺生活沒意思,15.1%的留守兒童遇到小的矛盾很容易生氣, 61.6%的留守兒童在遇到矛盾時悶不吭聲,17.1%的留守兒童在遇到矛盾時採取某種行為發洩。
隔代的
重負
「父母在外打工奔波,為的都是我,我應該理解,不能責怪他們。可是,有時一覺醒來,全身冷冰冰的,外面風颳得像哭,雨把房子、地上都衝溼了,再也沒有人為我蓋被子、關窗戶了!一切只能靠自己,發燒了,一天沒有吃飯也沒人來問……這種孤獨,不是人間最痛苦的嗎?老師,我是留守孩子,可我學不會堅強啊!父母沒在家的時候,我就像一棵牆邊的小草,任憑風吹雨打,沒有依靠……」
這是榆中縣第九中學初三年級學生李飛(化名)寫的周記。班主任趙懷貴看到這篇周記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在他看來,留守的孩子們由於缺乏關愛,當他們內心的「大廈」或理想消失乃至坍塌時,他們的心靈就會因失望而扭曲。談到留守兒童情感和性格,趙懷貴和一些老師仍是一臉無奈:「我們只能在學習和生活起居上給予他們照顧和撫慰,情感和性格上的孤獨實在很難替代父母。」
據記者調查,七成以上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隔代監護。這些老人大都體弱多病,文化層次低,有的為了生活還要從事田間勞動,加上祖輩與孫輩年齡差距太大,無論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勉為其難地承擔著對孫輩的監護和養育。在榆中南關,一位80多歲的老婆婆和老伴帶了5個孫子、外孫,還種了兩畝地。孩子的父母們除了寄點錢回來,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不知什麼時候是個頭啊!」老人苦笑著說,蒼老的臉上寫滿了茫然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