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化講座∣民國時期上海的那些名案

2021-01-16 澎湃新聞
北京∣從原生到次生:民族文化的流變與轉型

時間:

1月16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海澱區頤和園東路54號老八旗營餐廳二樓

主講人:

關紀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

這是「我是滿族人」系列講座的第二講,請來關紀新教授談民族文化的流變與轉型。

北京∣為生命中一些關鍵時刻設紀念日

時間:

1月16日(周六)14:00

地點:

朝陽區三裡屯路11號、19號三裡屯太古裡Page One書店

主講人:

李孟夏(媒體人)

李孟夏有長達十幾年的媒體工作經歷,這次,他與「日和手帖」攜新書《人生有一百萬種活法》,出席Page One三裡屯店活動,和大家一起聊活法,交流為生命中哪些關鍵時刻設紀念日。

上海∣今天我們怎樣讀尼採?

時間:

1月16日(周六)14:00

地點:

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

孫周興(同濟大學特聘教授)、趙千帆(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餘明鋒(同濟大學助理教授)

尼採大概是20世紀被爭議最多的德國哲學家,大概也是中文世界裡被讀得最多的世界哲學家。但尼採的書好讀不好寫。尼採仿佛知道自己和自己的書的命運,當年就說自己的讀者在百年以後。百年以後,今天的讀者讀懂尼採了嗎?今天我們為何還要讀尼採?今天我們怎樣讀尼採?本周六,來自同濟大學的三位尼採研究者將與讀者分享有關尼採的閱讀經驗。

上海∣亞文化籠罩下的日本當代藝術

時間:

1月16日(周六)16:10-17:10

地點:

浦東新區世博大道1929號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二樓多媒體互動室

主講人:

鳥本健太(策展人、藝術總監)

日本比鄰中國,從古到今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但又是一個島國,獨特的人文自然環境造就了日本獨樹一幟的藝術表現風格。特別是以漫畫、動畫為代表的亞文化,從1990年代後半期開始迅速普及,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與「主流文化」(高端文化)的界限也開始模糊起來。日本的亞文化也影響了日本的藝術表現,無論是對漫畫、動畫的二次創作,還是對多媒體藝術以及當代藝術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次講座邀請了活躍在上海的日本策展人鳥本健太(Kenta Torimoto)就亞文化對日本當代藝術發展的影響展開討論。

上海∣日常化的當代藝術及其意義

時間:

1月16日(周六)19:00-21:00

地點:

長寧區淮海西路570號F座民生現代美術館2F影像廳

主講人:

顧丞峰(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藝術批評家)

「日常化」是指藝術作品已經越來越多地從嚴肅主題、觀念化中走出,非觀念化甚至與商業的某種聯姻現象,更多出現在非嚴肅展覽空間的公共空間。它使藝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密切的聯繫,它融入生活中的個人,成為你周遭的公共藝術,成為你欣賞中變化的科技、社會的象徵物。而面對越來越日常化的當代藝術,有關其「意義」問題的討論在20年前中國批評界就開展了較具理論色彩的一場批評交鋒,這場以「語言學」討論方式展開的討論源於對實踐中出現新問題的現象的解讀需求,其所具有的理論啟示意義卻遠遠大於它的實踐價值性。這場論爭引發了有關中國藝術批評學科規範化和本土化問題的另一場討論。本次講座將帶領我們跟隨當代藝術和理論的發展軌跡,審視當代藝術,尤其是日常化的當代藝術,在當下仍存在的諸多問題。

上海∣餐桌上的號角已吹響,為吃的藝術而戰——《明日的餐桌》書本分享會

時間:

1月17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南京西路231號人民公園內上海當代藝術館三樓

嘉賓:

於是(作家)、曾育煉(網站買手)、何遠(電臺主播)、妖妖(作家)

明日的盤中之餐,已不是買菜、烹飪、擺盤再分享到朋友圈那麼簡單。溫馨平靜的餐桌,已然成為一個戰場:人口大量增加、環境汙染、過量農藥的使用、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大型商超瞞天過海的銷售把戲……餐桌上的號角已吹響,對於食物你怎樣選擇?1月17日下午,來MoCA聽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和作家於是分享《明日的餐桌》書中有機農業研究者和植物病理學研究者的思想碰撞,看國內一流生鮮網站「本來生活網」買手演繹一粒玉米背後的美好故事,學氧氣主播何遠和生活方式作家妖妖的私房小食菜譜。

上海∣究竟什麼是「道場」?

時間:

1月17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靜安區威海路870號靜安書友匯

主講人:

劉震(復旦大學甘地和印度研究中心主任)

「道場」(Bodhimaṇḍa)在漢語裡面的意思是「修道或者成道之場所」,看似是一個簡單的漢語詞彙。其實,在不同時期、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對這個詞有過不同的詮釋和理解。在最終形成目前的含義之前,有一段漫長的演化過程。

上海∣包慧怡詩歌朗讀交流會

時間:

1月17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長寧區淮海西路570號F座民生現代美術館

主講人:

包慧怡(復旦大學英文系講師)

「詩歌來到美術館」這次請來作家、詩人、譯者包慧怡,朗誦並分享她所創作的詩歌。包慧怡曾留學愛爾蘭,獲得都柏林大學中世紀文學博士學位,研究中古英語宗教詩歌及中世紀感官史,著有散文集《翡翠島編年》、詩集《異教時辰書》,近期還將出版她的十年詩選《我坐在火山的最邊緣》,譯作有西爾維婭·普拉斯的詩集《愛麗爾》、伊莉莎白·畢肖普詩選《惟有孤獨恆常如新》等。



上海∣老上海那些名案

時間:

1月17日(周日)15:00-17:00

地點:

徐匯區烏魯木齊中路166弄13號1樓

主講人:

古葉(微信公眾號「古葉嘎上海」創辦人)

提起老上海,你會想到什麼?或許是風花雪月,或許是歷史建築,對,這些都是老上海的一部分。不過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爭端,上海灘也免不了會發生各種案件。1月17日,古葉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民國時期的案子。

上海∣詩經讀書會

時間:

1月18日(周一)19:00-21:00

地點:

靜安區烏魯木齊北路211號516室

主講人:

陳才(上海博物館研究員)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現存詩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民歌和廟堂樂章,分為風、雅、頌三章。本次讀書會,請到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陳才主講《小雅》中《無羊》和《節南山》兩篇。

廣州∣《路上有微光》——貓力&滷貓新書分享暨籤售會

時間:

1月16日(周六)14:30-16:30

地點:

天河區珠江新城海風路廣粵新天地7號

嘉賓:

貓力(自由旅行者)、滷貓(插畫師)

《路上有微光》是《貓力亂步》作者貓力最新的作品。五年來,貓力繼續在路上,陸續遊走伊朗、印度、英國、墨西哥、古巴、埃及等數十國家。她將所見所聞,濃縮成九個暖心詩意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像是一束照亮貓力旅途的微光,給人以繼續前行的溫暖與勇氣。 新作中更有人氣插畫師滷貓首次與貓力合作,以治癒性的畫筆,再現每個故事的詩意瞬間。1月16日,貓力、滷貓攜新書《路上有微光》做客唐寧書店,把一路的趣事、故事講給你聽。

武漢∣「大路」是怎樣築成——新書《大路》武漢沙龍

時間:

1月16日(周六)14:00-15:30

地點:

漢陽區龍陽大道邱家大灣58號漢陽人信匯B座四樓

主講人:

張贊波(導演)

「中國速度」令世界一再驚嘆,中國經濟騰飛,走向大國之路。那在高速發展下的個人的生存又如何?1月16日,物外書店邀請獨立電影導演張贊波,從一條《大路》的修建, 觀看國家在高速發展過程中的光榮與代價。

成都∣流浪的神明——佛像的口傳技藝

時間:

1月16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錦江區中紗帽街8號成都遠洋太古裡M68-70號方所

主講人:

蔣晟(雕塑家)

這個時代的佛像,應該很容易就被年輕人接受,而且成為一種方便被現代家居使用,又不失恭敬,且是一件傳承中國傳統美學的供養品。蔣晟在為佛造像時,秉持著這樣的理想:一方面使佛像的藝術價值得到延續;另一方面,傳承一種因供養而感到珍惜的價值觀。蔣家班做這個時代的佛像,供養這個時代的信仰,希望透過中國漢傳佛教造像的藝術價值,讓中國的藝術被世界看見。1月16日,蔣晟將來到方所,分享蔣家班佛教造像的製作心得,回溯佛像的口傳技藝。

深圳∣從《場景革命》裡看未來的社群發展

時間:

1月17日(周日)16:30-18:30

地點:

福田區福中一路2001號深圳圖書館南書房

嘉賓:

喬宇(本果設計創始人)、謝宗霖(夢想行動家社群創始人)

《場景革命》一書中提到,在移動互聯時代,「場景」不是一個簡單的名詞,它是重構人與商業的連接。新的體驗,伴隨著新場景的創造;新的流行,伴隨著新的洞察;新的生活方式,也即新場景的流行方式。社群是場景革命下的產物,那麼如何設計新的社群空間,如何在失控的狀態下建立社群,進入社群後的事業如何經營。

深圳∣文學的反思,記憶與眺望——從小說集《抄家》說開去

時間:

1月17日(周日)19:30-21:30

地點:

羅湖區寶安南路1881號華潤中心萬象城四層西西弗書店

主講人:

南翔(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作家)

《抄家》收錄了南翔近三四年創作的十個「文革」題材的中短篇小說,圍繞上世紀50至70年代人們在贛西、袁江、宣江火車站的日常生活,展開一系列的故事敘述,刻畫當時各個階層的人物。本周日,作家將在西西弗書店回顧這些小說的創作,以及有關那個年代的回憶。

杭州∣世界近代史:「病夫」的故事——淺談奧斯曼的解體與清帝國的滅亡

時間:

1月16日(周六)14:00-15:30

地點:

江幹區解放東路58號杭州圖書館錢江新城館三樓第九研究室

主講人:

酆宇軒

1911年,辛亥革命,次年二月清帝退位;6年後,土耳其獨立戰爭爆發,蘇丹退位,哈裡發被放逐。「東亞病夫」和「西亞病夫」,遠東和近東這兩個曾經空前強大的帝國幾乎同時爆發革命,這其中到底有何異同又有何聯繫?

長沙∣湖湘文化的歷史脈絡與人文精神

時間:

1月16日(周六)09:30-11:30

地點:

開福區八一路538號長沙博物館多功能廳

主講人:

鄭佳明(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湖南之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群苗所革,蓋亦山國荒僻之亞。」但正是在這片古人眼中的蠻荒之地上, 一代代湘人上下求索,經世致用。湘人心懷天下,心繫天下,心憂天下。湘學有一種重道的傳統,一種求變的精神,一種唯實的態度,一種海納百川的胸懷。湖湘文化起源於何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湖湘文化如何積澱、嬗變,新世代的湖湘文化又該走向何方。1月16日上午,與鄭佳明老師一同暢談「湖湘文化的歷史脈絡與人文精神」。

瀋陽∣魏小河首部作品「獨立日」開篇力作籤售會

時間:

1月16日(周六)14:00

地點:

皇姑區北陵大街17號北方圖書城(天地店)

主講人:

魏小河(書評人)

人生如大海,書本是一葉葉小舟,你理想的讀書生活是什麼樣的?對一個愛書人來說,享受讀書是一種樂趣,享受書房是另一種樂趣。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風格,而書店,就是讀書人心中的城市地標。在書店裡,你也許遇到了一個影響自己一生的作者,可能邂逅了一段美好的愛情,都是記憶。1月16日下午,來北方圖書城與「不止讀書」魏小河相約,一起聆聽魏小河的讀書史,和年輕人一起聊聊怎樣讀書,探索整個世界的美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文化講座∣日本是中國之藥?
    自從乾隆五十年徽班進京,逐漸形成了徽漢合流,並吸納了北方的高腔等藝術形式,在道鹹時期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皮黃」,也就是今天的京劇。本期講座將闡述從崑腔到亂彈再到皮黃形成的過程,簡明敘述其發展的歷史背景與形成的諸多因素,使聽眾對京劇的誕生與發展有比較系統的了解。北京∣劉心武VS張頤武:人生,何以至此?
  • 一周文化講座︱蔣介石的日本觀:到底是愛還是恨?
    本次講座,嚴歌苓老師將走進上圖,為你講一講這個上海故事的由來,講講她對人性和尊嚴,愛情和欲望,男女與金錢的思考。上海∣秦漢存在紀念雕像嗎?上海∣日記裡的「他者」——一位記者的中國傳統文化之旅時間:11月20日(周日)19:00-21:00地點: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6樓多功能廳嘉賓:野島剛(作家、資深媒體人)、張明揚(專欄作家
  • 一周文化講座|熟悉的陌生人——世界文學中的林語堂
    錢鎖橋(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漢學講座教授)4月13日上午,《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作者、林語堂研究專家錢鎖橋老師將做客北京青年報「青睞」欄目,與各位讀者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以及林語堂對中國文化的重要啟示。
  • 一周文化講座|儒家思想可以拯救世界嗎?
    ,進入民國以後,均被闢為公園,成為公共活動空間;並先後成為北京市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次講座,主講人張天漫女士將從新中國極具代表性的人物畫作品出發,為我們解析人物畫在新時期的特點和它的發展之路。近代以來,名人的軌跡與圖書館的發展相互交織,彰顯出了圖書館在各時期各階段所承擔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本次活動就將為你揭秘名人與圖書館之間不為人知的往事。《名人與圖書館》一書的作者、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編輯、圖書館館長、報社編輯、研究學者和讀者代表,將一同為你講述這些名人與圖書館之間的逸聞趣事。
  • 杜月笙在上海創造的青幫神話,為何僅限於民國時期
    上海的幫會,是在19世紀70年代之後建立並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地方性社會團體,在20世紀30年代初,得到民國政權的支持,杜月笙極其幫會依靠四通八達的社會關係,成為活躍上海的重要力量。後來獨立的洪門相繼到各地擴大組織,這些青幫和洪幫成員大都沒有固定職業,為了生存不得不從事乞丐,剽竊,綁票,勒索等勾當,並逐漸與上海的流氓勢力相互勾結,形成了流氓幫會組織。到了20世紀20年代,上海幫會組織與民國政府緊密勾結,尤其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當中,充當急先鋒,幫助民國政府迅速控制了上海的金融,工商業。杜月笙成為幫會首領之後,更是積極推動青幫的發展。
  • 一周文化講座︱啟蒙終結了嗎?
    本次講座將圍繞日本藝術的代表「浮世繪」介紹不同的作品。如今,日本動漫遊戲文化在全球盛行,浮世繪也可被視為這一當代文化的原點,希望可以向大家展示其不為人知的魅力。曾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家周大新會在講座上,談自己創作這部小說的經過,以及書中的複雜人生。
  • 上海曲水園舉辦「福文化」講座
    2021年1月6日上午,在上海曲水園由上海市舒同書法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徐匯區書畫協會會長陳峨老師主講開設「福文化」講座。福文化是發源於中國本土的一種民俗文化,中華兒女自古以來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對福文化有高度的心理認同感和依存感。「福」是「福、祿、壽、喜、財、吉」六大吉祥之首,是精神層面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 民國舊書價幾何?陳克希漫談晚清民國舊書收藏經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劉悠揚2020年12月6日,受深圳市收藏協會和深圳尚書吧邀請,著名版本鑑定專家、上海圖書公司古舊書刊首席標價師陳克希在南山書城向深圳市民分享晚清民國老期刊、舊平裝書之收藏。▲著名版本鑑定專家、上海圖書公司古舊書刊首席標價師陳克希在講座現場。講座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1815年創刊)和第一部中文洋裝書《五車韻府》(1819年出版)說起,歷數晚清民國時期多種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老期刊和舊平裝書,信手拈來,引人入勝。▲講座由資深媒體人、《晶報》總編輯胡洪俠主持。
  • 一周文化講座|喵星人來襲:科學養貓與緩解孤獨
    如今的三毛從中國走向了世界,已成為上海的城市文化標誌之一,影響了幾代中國人。本講座邀請三毛漫畫形象創始者張樂平之子張慰軍,電影《三毛流浪記》三毛扮演者王龍基,漫畫家、《新民晚報》「三毛穿越記」作者孫紹波與上海圖書館黃顯功共話三毛的昨天與今天,讓親歷者講述有關三毛的故事。
  • 一周講座概覽
    講座須知《一周講座概覽》向您推介下一周北大主要的講座信息。為踐行一流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責、促進教育公平的社會責任,北京大學的講座資源向社會免費開放。由於不同講座針對對象不同、教室或會議室容量有限,請大家服從講座組織者的安排,有序參與講座,保證講座過程中的安靜、禮貌和對演講者的尊重。
  • 勝鋼新電影《探案錄》上線 民國時期大上海為背景
    《探案錄財寶大劫案》是一部影片以動蕩不安的民國時期大上海為背景,講述了一系列破朔迷離的失蹤案件,關乎親情、愛情的迷失與找尋,關乎人性和國家大義與個人危難間的衝突與抉擇。穿插於百樂門、大小弄堂以及民國時期各類風格建築中,極具時代特色。以緊張又詼諧的方法講述一個民國偵探的傳奇經歷。一部好影片的誕生自然少不了主創團隊的辛苦的付出。
  • 一周文化講座│北京的每一處屋簷下都可能藏著故事
    如果您也曾被那些經典話劇打動過,那就一起來和這位老藝術家重溫流光歲月,聆聽它們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吧。本場講座,上海師範大學講師袁青將為我們解讀伊尹與早期黃老學的深層關係。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與上海崑劇團共同主辦的崑曲音樂及表演講座系列,首講將邀請上海崑劇團國家一級鼓師、樂隊隊長林峰攜團隊打擊樂演奏員從聲音出發,介紹戲曲鑼鼓如何建構崑曲表演中的形式、人物及氛圍,與聽眾探索崑曲鑼鼓的「樂與怒」。
  • 一周新聞速覽 老上海的殯葬那些事
    每周一 | 殯葬行業新聞 |了解殯葬相關的大事兒小事兒老上海的殯葬那些事清宣統元年(1909年),浙江上虞人經潤山在徐家匯虹橋路購地20畝,於民國2年(1913年)闢墓穴6000餘,初名薤露園。後被滬杭甬鐵路佔用。民國6年薤露園由經妻汪國貞西移至張虹路購地重建,名薤露園萬國公墓。萬國公墓是中國人開辦的第一家公墓,民國23年由上海市政府衛生局接辦,改稱上海市立萬國公墓。民國18年,天主教息焉公墓經上海市政府核准建於滬西新涇港。
  • 民國時期童子軍的中國化及其影響
    1915年,在上海舉行第四屆遠東運動會,童子軍進行了會操表演,並參與維持會場秩序等服務工作,引起當時參加運動會的各省教育界人士的注意,童子軍的影響逐漸擴大,開始向全國發展[4]。中國童子軍的發展主要有兩個階段,第一個時期從1912年中國出現童子軍到1926年國民黨開始控制童子軍的組建,建立國民黨童子軍。這一時期,童子軍處於相對自由發展的階段。
  • 一周文化講座|彼得·沃森:從弗洛伊德到網際網路
    詩人的敏銳意象,同樣引發另一重政治和文化上的疑問:在現代政治文明意義上,亞洲是什麼?誰的亞洲?我們為什麼要尋找亞洲?本次活動,我們邀請到思想史家孫歌、學者李志毓,一起尋找亞洲。建投書局聯合青馬文化,將在上海浦江店舉辦鍾曉陽小說三部曲分享會,作者鍾曉陽和青年作家張怡微、著名譯者於是,和現場讀者一起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
  • 400餘冊民國時期教科書亮相蘇州教育博物館
    民國時期教科書既承襲了傳統文化的風骨,又帶有面向世界的開明。舉辦民國時期教科書專題展,旨在通過實物展陳,勾勒民國時期中小學教科書的發展脈絡和基本特點,揭示這一時期教科書所折射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內涵。    12月25日下午,「館藏近現代教科書系列展(第一期)民國時期教科書專題展」的首展啟動儀式在蘇州教育博物館舉行。活動開始,館長葉敏致歡迎詞。
  • 民國時期最「吃香」的七位仕女,個個風華絕代
    民國時期人才輩出,如極盡風流的徐志摩、擅長抒情的鬱達夫、不失氣質的邵鬚眉等,自古人才配美人,既然有了人才,美人自然也不能落後。民國時期的美女也是各有各的風情,舉手投足之間各不相同。蝴蝶被稱為"民國第一美女",她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女演員。
  • 民國時期結婚證亮相 證詞浪漫圖案吉祥(圖)
    ■民國時期結婚證詞。■「衡水版」民國結婚證書。 本報記者 石英傑 攝  本報訊(記者 石英傑)昨日,一份源自衡水地區的珍貴的民國時期結婚證書現身保定誠義房地契收藏館。  「衡水版」民國結婚證浪漫精美  元旦過後,不少網友在微博上紛紛轉發一份來自福建省福清籍夫婦的民國時期結婚證書的證詞:「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dié,意為小瓜)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此證。」轉發中,網友紛紛對其浪漫大加讚賞。
  • 《忘情歌》上海熱拍 李嫿華美首演民國大劇
    由北廣傳媒、眾悅天成文化公司出品,韓天擔任製作人,文杰擔任導演,何晟銘、婁藝瀟、劉恩佑、李嫿領銜主演的民國愛情偶像劇《忘情歌》正在上海熱拍中。內地青年女演員李嫿在劇中扮演了一位曾經在上海灘當紅的歌星餘紅豔,此次出演民國大劇的李嫿顛覆以往都市劇的人物塑造,挑戰自我華美蛻變,因此獲得眾多網友們的期待。    演藝道路亮點 首次飆戲民國角色    曾在多個熱播劇中演出的李嫿,是《和平的全盛時代》中霸道的千金大小姐羅亦可,是《青年醫生》中八卦可愛的小護士蓉蓉。
  • 民國時期當紅女明星寫真集
    來源=影像國際網圖/趙俊毅現在全世界的當紅明星都會出寫真集,而距今將近80年前,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為電影明星出照相集了。為了充分展示民國影壇女明星的最佳陣容,公司選定胡蝶、阮玲玉、王人美、徐來、袁美雲、陳燕燕、葉秋心、黎明暉八位當紅女明星為拍攝對象,給每位明星拍22張生活照片,彙編成一本畫冊,八本畫冊合成一套《中國電影女明星照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