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化講座∣日本是中國之藥?

2021-01-12 澎湃新聞
北京∣紅毹記勝——從清代中葉的花雅之爭到皮黃的鼎盛

時間:

4月2日(周六)09:30-11:30

地點:

朝陽區東三環南路88號首都圖書館B座四層第一影院

主講人:

趙珩(原北京燕山出版社總編輯、編審,北京史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文物局學術委員)

從明代中葉形成的崑腔到了清代中期已經逐漸稍歇,繼而代之的是舞臺上多種聲腔形式——亂彈。自從乾隆五十年徽班進京,逐漸形成了徽漢合流,並吸納了北方的高腔等藝術形式,在道鹹時期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皮黃」,也就是今天的京劇。本期講座將闡述從崑腔到亂彈再到皮黃形成的過程,簡明敘述其發展的歷史背景與形成的諸多因素,使聽眾對京劇的誕生與發展有比較系統的了解。

北京∣劉心武VS張頤武:人生,何以至此?

時間:

4月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東城區交道口東大街85號第一圖書館

嘉賓:

劉心武(作家)、張頤武(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人生,何以至此》是著名作家劉心武揭秘《紅樓夢》後,潛心十年,揭秘「人生」的第一本書。書寫草木,一草一木一世界;書寫寰球,歐風過了來美雨;書寫世情,喜怒哀樂皆人生。不同於之前其他作品,這是劉心武真人真事之「自傳」,又是大徹大悟之「心傳」。本周六,來聽劉心武和張頤武這一對摯友對待人生有怎樣的視角與感悟。

北京∣王音的「出發」「游離」與「還鄉」暨新書發布會

時間:

4月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報告廳

嘉賓:

王音(藝術家)、秦思源(策展人)、鮑棟(評論家)

以展覽「王音:禮物」為契機,UCCA邀請藝術家王音、展覽的聯合策展人秦思源、評論家鮑棟與觀眾們分享王音的創作經歷及其思考,探尋其創作的切入點。隨著生產圖像的方式愈發多元化,越來越多的當代藝術家不再局限於以繪畫為媒介進行創作。作為一直以油畫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家,王音不拘泥於媒介的外部形式,而是更關注繪畫的內在表達,以及作品與時代的關係。他描繪城市的日常生活,將熟悉的題材陌生化,並引入隱喻的維度。譬如,王音將本次展覽的結構分為「出發」「游離」「還鄉」,呈現三段式的「旅行」。

北京∣英語世界裡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作者藍詩玲中國行讀者見面會

時間:

4月2日(周六)14:00-16:30

地點:

東城區王府井大街36號涵芬樓書店

嘉賓:

藍詩玲(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講師)、劉悅斌(中國近代史研究專家、教授)

提起鴉片戰爭,人們經常聯想到這是中國近代史晦暗苦澀的開端。後人痛陳清政府的腐朽昏聵,急於翻過這一頁,又以相關的歷史敘述來作為推動後來社會大變革的車輪。但容易忽略的是,戰爭至少涉及兩方,也關乎國際。鴉片戰爭的另一方,彼時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對這段硝煙瀰漫的遠東往事留存著怎樣的記憶?這一切看在一位當代英國漢學家眼中,又將呈現怎樣的圖景?《鴉片戰爭》英文版2011年出版後,在英語世界中掀起一陣討論的風潮,獲得了簡·米哈爾斯基獎。其中文版去年出版後,得到讀者廣泛反響。本次沙龍我們邀請到作者藍詩玲女士和譯者劉悅斌,分享作者寫作緣起和書中的諸多有趣細節,一起探討歷史的複雜性。

北京∣藏傳佛教與死亡——《次第花開》分享會

時間:

4月2日(周六)14:30-16:30

地點:

海澱區成府路35號華清嘉園15號樓2010室@706青年空間

主講人:

何慧玲(導演、影視製作人)

又到清明,在世俗瑣碎的生活中一個讓我們感懷曾經度過的生死離別的日子。對於死亡,您了解的有哪些?對於已經讀過《西藏生死之書》的朋友,我們也藉由堪布的《次第花開》去看看藏傳佛教是如果對待死亡的,也同時了解藏民族的生死觀。堪布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關於如何面對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待生命。想要更好地活的人,我們應該去讀讀這本書。於是,當我們在西藏旅遊的時候,看到的不僅僅是雪山、聖湖、草原、寺廟、青稞酒和藏甜茶,還有生死與輪迴。

北京∣喀拉拉邦皮影背後的文化與傳統

時間:

4月3日(周日)10:00-14:00

地點:

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33號國家圖書館綜合館五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

Rajeev Pulavar(皮影藝人)

皮影在印度曾是學者或詩人才能表演的一門充滿智慧的藝術形式,雖然傳統皮影在印度的發展,已日漸衰落,它過去扮演的宗教職能卻至今還保留著。如果沒來中國,4月份對於Rajeev來說,便是去寺廟中徹夜表演的時間。來自喀拉拉邦的年輕皮影藝人Rajeev,帶來了有著三百年歷史的傳統皮影,而除了皮影的製作、表演等知識,他還會和你分享皮影背後的宗教、文化、傳統。

北京∣穿越千年的奇異之旅——瑪麗·瑞瑙特筆下的亞歷山大和他的時代

時間:

4月3日(周日)15:00-17:00

地點:

朝陽區東直門外香河園路1號當代MOMA北區T2座1層庫布裡克書店

嘉賓:

王愷(活字文化新媒體總監)、鄭遠濤(譯者)

瑪麗·瑞瑙特對於歷史小說家及其讀者們都是一道光照。她向我們展示了古希臘人的奇異,纖毫畢現、準確無誤,挑戰我們的價值觀,勾引我們的好奇心,領著我們穿越一塊動人而愉悅的域外地景。瑞瑙特的古希臘遠非世外桃源,而是和她生活過的時代一樣戰亂頻仍、社會激蕩。無論她的主人公是開闢新天地的英雄如忒修斯、亞歷山大,抑或流徙不定的士紳、演員、頌詩人,幾乎每一位都努力在掙脫環境的掣肘,塑造自我,尋求自由。希臘人的理想——光榮、自尊、卓越、適度;阿波羅的理性和狄奧尼索斯的沉醉——在瑪麗·瑞瑙特的作品中無處不在。

北京∣我所有的宇宙,都是有你的宇宙——《平行宇宙愛情演繹法》的演繹談

時間:

4月4日(周一)14:00-16:00

地點:

朝陽區望京中環南路1號尚8文創園D座單向空間

嘉賓:

王翀(新浪潮戲劇導演)、高爽(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講師)、塔塔(「十五言」作者)、思故淵(「十五言」作者)、小莊(果殼閱讀主編)

由英國劇作家尼克·佩恩編劇、新浪潮戲劇導演王翀翻譯並執導的舞臺劇《平行宇宙愛情演繹法》,將於2016年4月22-23日在國內再度上演。作為一部借喻了來自量子物理、宇宙學中多個概念的現代話劇,並試圖去詮釋生物學、神經科學和心理學也沒法講清楚的一門人類顯學——愛情,《平行宇宙愛情演繹法》絕對是一部值得以多元視角來反覆解讀的傑作,果殼網旗下的人文+科技寫作社區「十五言」邀請了來自天文物理、量子物理、虛擬實境和科學兩性領域的達人作者,和導演王翀一起來暢聊,探討我們這個宇宙的唯一性/多重性,以及人類情感的唯一性/多重性。

上海∣吃與文學:離不開的上海

時間:

4月2日(周六)14:00

地點:

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

裘小龍(作家)、陳保平(雜文作家)、陳丹燕(作家、旅行家)

吃,或言飲食,看似簡單的日常生活,形成記憶之後常常牢固地盤桓於腦海裡。在文學作品中,吃常常與城市、生活和個人的來處相關,我們也總能在文學作品中遇見許多難以忘懷的食物。本期讀書會邀請到了旅居國外的作家裘小龍先生,和雜文作家陳保平先生,以及善寫上海歷史記憶的陳丹燕老師,共同從「吃」說起離不開的上海。

上海∣《資治通鑑》中的「齊家」理念

時間:

4月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6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

姜鵬(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資治通鑑》雖然被稱為「帝王教科書」,但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下的產物,蘊含著豐富的處理個人與家庭、與社會關係的智慧,其中很多內容更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姜鵬老師特別從「齊家」的角度,為我們解析《資治通鑑》中有哪些可以為我們所借鑑的,處理家庭生活、延續家族生命的經驗,使傳統與現實跨越歷史時空結合在一起。

上海∣「長日留痕」與亞瑟王傳奇的美麗邂逅——《被掩埋的巨人》新書分享會

時間:

4月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區三樓音樂欣賞室

嘉賓:

羅崗(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怡微(青年作家)、周小進(文學博士、譯者)

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是一部顛覆了西方奇幻文學既定模式的美麗傳奇,「一部關乎良知的《權力的遊戲》」。中文版推出之際,我們邀請三位嘉賓一起來聊聊這部小說。

上海∣日本當代詩歌及翻譯——以谷川俊太郎為中心

時間:

4月2日(周六)19:00-21:00

地點:

楊浦區邯鄲路220號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1001會議室

主講人:

田原(旅日詩人、翻譯家)

谷川俊太郎是日本當代著名詩人、劇作家、翻譯家,「生命」、「生活」和「人性」是他書寫的主題。本次講座,邀請到旅日詩人田原,以谷川俊太郎為中心,講講日本當代的詩歌及翻譯。

上海∣詩的懷念——紀念上海已故詩人清明朗誦會

時間:

4月3日(周日)14:00

地點:

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正門四樓多功能廳

日月無聲,水過無痕,冬去春來,轉眼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在這個憂傷與歡樂並存的日子裡,我們懷念上海詩壇的已故詩人:羅洛、辛笛、蘆芒、黎煥頤,包括中年早逝的酈達、陳柏森等。他們曾經在上海乃至全國文壇都留下過優秀的詩篇。他們的吟詠歌賦,如江南春早如織的纏綿細雨,再次給我們帶來悠遠的懷念。吟詩三兩首,聆聽念故人!願本次清明詩會帶給您無盡的詩的懷想……

上海∣一個猶太倖存者的記憶——萊維作品分享會

時間:

4月3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季風書園(地鐵10號線上海圖書館站站廳)

嘉賓:

胡桑(詩人、評論家)、陳嫣婧(書評人)

卡爾維諾說他是我們時代最重要、最有天賦的作家之一,託尼·朱特說他是奧斯維辛最重要的記錄者和見證人,他就是普裡莫·萊維,義大利國寶級作家、奧斯維辛第174517號囚犯。萊維雖為受害者與倖存者,但其圍繞奧斯維辛、納粹德國、猶太人大屠殺展開的非虛構及虛構寫作既無仇恨宣洩,也無怨天尤人,取而代之的是冷靜的理性和閃耀的智慧。萊維的冷靜與理性緣何而來?除去冷靜與理性,萊維的作品還有什麼特質吸引著讀者?最終,我們該怎樣閱讀萊維其人其書?4月3日,季風書園,詩人兼批評家胡桑、青年書評人陳嫣婧將與你我一同探尋。

上海∣解讀旗袍

時間:

4月3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淮海路755號無印良品上海旗艦店3F

主講人:

吳沁江(《雲裳釵影》作者)

旗袍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傳統服裝代表。自清代發展至今,不同時期的旗袍各有特點,袍上的紋案和衣服的用料也各異。吳沁江女士收藏老繡衣、旗袍和老飾品近十年,並著有《雲裳釵影》一書。她樂意將自己的所藏和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上海∣什麼是自由 什麼是愛——水木丁新書分享會暨籤售會

時間:

4月3日(周日)15:00-16:30

地點:

黃浦區湖濱路150號湖濱道購物中心B1言幾又·今日閱讀書店

主講人:

水木丁(作家)

《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愛》是水木丁暢銷隨筆集《只願你曾被這世界溫柔相待》的姊妹篇,收錄關於情感、生活與閱讀的散文隨筆五十餘篇。在新書出版之際,水木丁將攜新書與讀者見面,和我們分享創作故事,談談自由和愛這兩個看似很大,卻未必不可從小處解決的話題。並與大家討論,在這個殘酷喧囂的世界,如何追尋到真正的自由與愛。

上海∣大都會博物館的中世紀文物收藏

時間:

4月6日(周三)19:00-21:00

地點:

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北門外西側下沉式廣場內)

主講人:

格裡菲斯·曼恩(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世紀藝術部主任、修道院分館負責人)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擁有西半球最精彩的中世紀及拜佔庭藝術藏品。中世紀的藝術品展出於兩個展廳:大都會博物館內的中世紀展廳;博物館位於曼哈頓北角的「修道院」分館。本講座著重於中央公園內的大都會博物館本館中的中世紀及拜佔庭藝術藏品。大都會博物館的中世紀及拜佔庭藝術藏品處於古典與現代歐洲的交界點,並與非洲和亞洲有著某種關聯。這些藏品使得人們能一窺中世紀宗教儀式的威嚴、公共生活的盛況、宮廷藝術的極樂以及為冥思而創造的靜謐的藝術。本講座將概述古代世界的視覺傳統下中世紀和拜佔庭藝術的起源,並解讀中世紀晚期宮廷、晚期拜佔庭及其東鄰國家財富累積的過程。修道院和教堂是藝術品的生產者以及消費者,那些容器、書籍、雕塑和其他儀式物件令我們明了其深意。此外,從巴黎外圍的聖丹尼斯修道院,或是君士坦丁堡收集來的藝術品,是指引我們進入中世紀和拜佔庭時期其他偉大的藝術中心的明燈。當然,那些和藏品密切相關的閃亮的姓名,永遠不會被世人所遺忘。

廣州∣《必然》讀者見面會

時間:

4月2日(周六)10:00-12:00

地點:

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商場地鐵上層MU35號方所

主講人:

凱文·凱利(《連線》雜誌創始主編)

被稱作網絡文化「遊俠」的凱文·凱利對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趨勢有著深刻的見解。20年前,他在《失控》一書中便已預見了當下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經濟熱點概念,如:物聯網、雲計算、虛擬實境、網絡社區、大眾智慧、迭代等。在其最新著作《必然》中,凱文·凱利總結了自己幾十年來對於科技的觀察和分析,精彩地評說當下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令極客們為之瘋狂,也為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富前瞻性的視野和指導。在當下,人類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而這些改變,哪些是必然發生的,哪些又在我們預料之外?4月2日,凱文·凱利將做客方所廣州店,與讀者分享未來的12種必然趨勢。

武漢∣日本是中國之藥——熊培雲《西風東土:兩個世界的挫折》新書分享會

時間:

4月3日(周日)14:30-16:30

地點:

武昌區中北路171號武漢中央文化區楚河漢街文華書城

主講人:

熊培雲(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知名學者熊培雲在新書《西風東土:兩個世界的挫折》中提出,日本是中國的一味藥,至於藥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對日本的態度。如果認真學習日本的社會建設,日本將是一味良藥,可以醫治中國「弱社會」與「強個人」的病灶。如果只是看到日本在向右轉、安倍在參拜靖國神社、右翼在街頭舉旗叫喊,從而繼續以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來強化中國「強國家-弱社會」的結構,則可能適得其反。倘若良藥未成反自製苦果,將是一味毒藥。日本戰後社會治理的成功經驗始終是中國社會重建過程中繞不過去的有益借鑑。中國最該向日本學什麼?中日之間有什麼永遠不能和解?帶著這些疑問,熊培雲老師將為您講解「菊與刀」之外的另一個日本,並試圖發現促成中日和解的方法與路徑。

深圳∣長長的隊——45年還在排

時間:

4月2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南山區華僑城創意文化園開平街OCAT深圳館展廳B

主講人:

伊斯雷爾·霍洛維茨(美國當代戲劇大家)

由美國當代戲劇大家伊斯雷爾·霍洛維茨(Israel Horovitz)創作的經典荒誕劇《排隊》(Line),將在4月初由胖鳥劇團於深圳帶來其中國首演。該劇誕生於1967年,其中對美國夢的荒誕進行了非常尖刻的嘲諷。當年由著名的La Mama劇團搬上舞臺之後,長期火爆紐約外百老匯13街劇場,演出至今約有45年。在這個演講中,伊斯雷爾將透析《排隊》(Line)在百老匯舞臺常演不衰的緣由,希望以其親身經歷,和觀眾分享半個世紀以來百老匯的盛衰與美國社會之間的聯繫及感應,讓觀眾了解戲劇在美國城市生活中的作用及其表達世事人心的力量,並感受中國夢和美國夢之間可能的差別與距離。

杭州∣飛來峰的歷史與魅力

時間:

4月3日(周日)14:00-17:00

地點:

西湖區益樂路華星裡街大涵書店

主講人:

賴天兵(浙江省敦煌學研究會理事,浙江省考古學會會員)

飛來峰是江南少見的古代石窟藝術瑰寶,可與四川大足石刻媲美,蘇東坡曾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的詩句。作為杭城最有名氣的人文風景之一,相信許多人對「飛來峰」有著好奇:為什麼叫飛來峰?飛來峰上的佛像出自何人之手?最早的佛像始於哪個朝代?屆時,賴天兵先生將攜其「飛來峰」專著:《漢藏瑰寶——杭州飛來峰造像研究》與廣大書友見面、一一作答。

南京∣民國文學與南京

時間:

4月1日(周五)19:00-21:00

地點:

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

張中良(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周維東(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

近年來,從民國大歷史的視野深入現代文學研究已經成為值得注意的學術動向,南京作為民國首都,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進程中也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北京師範大學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與金陵科技學院人文學院將於2016年4月1日-2日在南京舉辦「民國南京與中國現代文學」學術研討會。結合此次會議,南京市全民閱讀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特邀張中良教授、周維東副教授在先鋒書店與讀者分享他們對於民國文學中的南京的印象與感受。

南京∣錢小華和他的書店

時間:

4月2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主講人:

錢小華(南京先鋒圖書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先鋒書店創始人、南京先鋒圖書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南京文化名人——錢小華,在他自己的理想國——先鋒書店,與您一起分享20年先鋒路。讓更多人了解先鋒,愛上先鋒的生活方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文化講座∣民國時期上海的那些名案
    )這是「我是滿族人」系列講座的第二講,請來關紀新教授談民族文化的流變與轉型。>日本比鄰中國,從古到今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但又是一個島國,獨特的人文自然環境造就了日本獨樹一幟的藝術表現風格。特別是以漫畫、動畫為代表的亞文化,從1990年代後半期開始迅速普及,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與「主流文化」(高端文化)的界限也開始模糊起來。日本的亞文化也影響了日本的藝術表現,無論是對漫畫、動畫的二次創作,還是對多媒體藝術以及當代藝術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次講座邀請了活躍在上海的日本策展人鳥本健太(Kenta Torimoto)就亞文化對日本當代藝術發展的影響展開討論。
  • 一周文化講座︱蔣介石的日本觀:到底是愛還是恨?
    「白團」是蔣介石敗退臺灣後由舊日本軍官組成的軍事顧問團,其成立的初衷是借日本反共軍官的力量協助國民黨軍隊「反攻大陸」。英珂(自由寫作者、翻譯者)歷時3年,民藝品牌「留住手藝」創始人、《留住手藝》譯者英珂重訪鹽野米松筆下的匠人,探訪日本「最後的宮殿木匠」三代傳承的學徒,為20年前的著作賦予新的面貌,生動呈現延續千年的日本古建智慧與匠人之魂。
  • 一周文化講座︱啟蒙終結了嗎?
    北京︱平民力量與浮世繪——不為人知的日本文化時間:4月25日(周六)14:00-16:00地點: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甲6號SK大廈1號樓3層日本文化中心多功能廳主講人:>長井裕子(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主任學藝員)       日本文化的很多方面在中國與朝鮮半島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而來,但是浮世繪,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是在日本獨立發展形成的。
  • 一周文化講座|熟悉的陌生人——世界文學中的林語堂
    錢鎖橋(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漢學講座教授)4月13日上午,《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作者、林語堂研究專家錢鎖橋老師將做客北京青年報「青睞」欄目,與各位讀者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以及林語堂對中國文化的重要啟示。
  • 一周文化講座|儒家思想可以拯救世界嗎?
    (臺灣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陳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古典中國的文化和藝術,淬鍊出了一套關於人的教養,儒雅、溫文爾雅,一幅書畫,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個詩句……都守護著一段關於物質與精神之美的密碼。
  • 一周講座概覽
    講座須知《一周講座概覽》向您推介下一周北大主要的講座信息。為踐行一流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責、促進教育公平的社會責任,北京大學的講座資源向社會免費開放。由於不同講座針對對象不同、教室或會議室容量有限,請大家服從講座組織者的安排,有序參與講座,保證講座過程中的安靜、禮貌和對演講者的尊重。
  • 一周文化講座|彼得·沃森:從弗洛伊德到網際網路
    如今,當年的漫畫迷們有些長成了編輯,編輯了正規出版單位正式購買了版權的日本漫畫。對於這些已經出版的日本漫畫,他們有什麼想要分享的呢?這次對談,我們邀請了兩位曾經編輯過日本漫畫的編輯來到現場,和大家聊一聊這些編輯私房話。
  • 一周文化講座|喵星人來襲:科學養貓與緩解孤獨
    孫紹波(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副會長、漫畫家)、黃顯功(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研究館員)三毛是中國最著名的漫畫形象之一,自誕生之後的80多年以來,從報刊、圖書到電影、動漫、舞臺,具有巨大的文化傳播力。
  • 海國圖志:被日本人譽為「不龜手之藥」,風靡日本,影響日本進程
    《海國圖志》是一本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奇書,它對中國的影響其實是很有限的,但是對日本來說確實影響深遠,梁啓超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描述過這本書對日本明治維新起到的巨大作用,日本學者井上靖認為,日本幕府末期,很多人因為閱讀了這本書而走向了倒幕圖強之路。這本書在當時的日本有一個名號叫「不龜手之藥」。
  • 一周文化講座│北京的每一處屋簷下都可能藏著故事
    中國資本市場建立以來,從來沒有一個商業事件,能像「寶萬之爭」如此高頻率發生,並且得到極高的關注度,以至於被中國不同群體的人們持續地談論。涉及中國著名企業萬科股權之爭的「寶萬之爭」引發政經領域多方強烈關注,並對中國的資本市場管理產生了重大影響。5月25日,朱寶攜《萬科局中局》一書來到方所廣州店,和你一起聊聊「寶萬之爭」臺前幕後故事。
  • Nitto冠名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專題講座第四講成功舉行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Nitto專題講座嘉賓合影 講座首先由上海市社科聯原黨組書記、副主席沈國明教授以及日東電工(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城勝義先生的致辭拉開了序幕。我希望通過贊助此次專題講座,進一步增進中日兩國在文化、學術、產業及社會學等方面的進一步合作交流。「
  • 一周講座概覽(2017.06.12-2017.06.18)
    聽一次好的講座,不亞於讀一本好書。浙江大學擁有豐富的講座資源,面向在校師生及全社會開放。為了幫助大家更充分地使用校內講座資源,在此匯總新一周校內講座信息,以供參考選擇。地點: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東5-201(東)主講人:Peter Swirski  8.題目:投資進入AI時代時間:(周一)2017-06-12 18:00:00 至2017-06-12 19:30:00地點: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校友活動中心西溪廳主講人:徐進博士  9.浙大-斯坦福合作周系列講座之
  • 國學教育專題講座之三:德音女士闡釋中國古典音樂的精神
    10月9日晚六點半,「孔子文化月」國學教育專題講座之三——「樂以載道,中國古典音樂的精神」在人民大學舉行,來自西安德音女士文教中心的德音女士為人大學子作了兩個多小時的精彩講演。 講座伊始,德音女士對中國古典音樂在大學生中的普及性進行了現場調查。德音女士提問在場聽眾十首中國古典音樂的名稱,並隨機播放了四首古曲,但現場沒有給出圓滿的答案。
  • 揭秘神奇 壯醫文化知識講座吸引南寧市民
    廣西新聞網記者 韓定宏 攝廣西新聞網南寧11月12日訊(記者韓定宏)11月10日,為弘揚廣西傳統醫學,讓市民對壯醫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由廣西社科聯主辦,廣西中國-東協文化研究會承辦的中國-東協大講壇再度開講。
  • 上海曲水園舉辦「福文化」講座
    2021年1月6日上午,在上海曲水園由上海市舒同書法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徐匯區書畫協會會長陳峨老師主講開設「福文化」講座。福文化是發源於中國本土的一種民俗文化,中華兒女自古以來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對福文化有高度的心理認同感和依存感。「福」是「福、祿、壽、喜、財、吉」六大吉祥之首,是精神層面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 湖光農場幹部職工200多人參加孝文化講座
    為弘揚行孝美德,以孝促進企業和諧發展,5月13日上午,「羊城晚報出版社中國孝文化廣東巡迴講座」在廣東省湛江市國營湖光農場舉行。講座由廣東知名作家、羊城晚報出版社《中國孝文化讀本》主編宋乃裕主講,湖光農場黨委書記吳忠培主持。湖光農場場長賴榮光,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廖華全,副場長全由章、黃立崢,場長助理阮秋生等領導及幹部職工200多人參加了講座。
  • 日本的妖怪文化之貓妖
    與生活相關像日本有道名菜叫「河童卷」,其實就是海苔包黃瓜,因為傳說河童喜歡吃黃瓜,所以才有了「河童卷」之名:日本將娶到脾氣特別暴躁、人品惡劣的兒媳婦叫做「鬼嫁」,用以形容女方跟厲鬼索命般兇惡。這種現象在日本非常普遍,就連很多俗語都跟妖怪有關,比如「把鬼蘸了醋吃」,比喻這個人什麼都不怕。顯而易見,妖怪文化已經完全被日本人當做了文化標誌。日本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化研究博士,專門研究妖怪文化,他用六年的時間收集了近兩萬條跟妖怪有關的傳聞。
  • 日本貓文化的起源還是中國
    日本御守在全世界都受到歡迎,其中最特別的當屬運氣祈願系御守——正倉開運貓(招財貓)御守,以貓的御守文化為代表,與日本的貓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而日本的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與中國息息相關。
  • 講座消息 林美吟:從臺日社造經驗談廈門文化遺產保存與歷史場域的再生
    編者按:兩周前,金門大學建築學系林美吟老師受思考沙坡尾邀請,在琥珀書店做了題為「歷史場域的再生:從臺日社造經驗談沙坡尾的潛力與未來」的講座,她從日本歷史環境保護制度的發展脈絡談起
  • 牆裡開花牆外香,源自中國卻揚名日本的妖怪文化
    《山海經》匪特使地之權輿,乃神話之淵府。」被稱為「神話之淵府」的《山海經》,不僅為我們探索研究上古時期先民們的生活和社會風貌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也對後世的文學、影視創作提供了諸多的靈感來源。此外,《山海經》還遠渡重洋,東傳日本,對我們今天熟知的日本「百鬼文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