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事業兩樣看
劉健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
剛剛發生的蘆山大地震,正趕上我值夜班。從4月20日8點多到21日凌晨4點,我幾乎一刻不停地與同事們通過微信、電話互相聯繫。5年前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國青年報第一個進入震中地區的年輕記者,這次又率先報名登程,連續駕車16個小時趕往蘆山。深夜得知他正強打精神行駛在危險的山道上,同事在微信群裡表示慰問並祝福,他只簡單地回了一句:「沒事兒,我是記者。」
我想起,5年前,另一位女同事,自己不會開車,讓她丈夫――一位海歸博士當駕駛員,開著私家車去汶川災區採訪多日,累病了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早已懷孕,後怕得要死。
當類似的大災大難發生時,記者總是第一撥兒搶著往前頭趕的人。你說,該給幹這活兒的記者開多高工資合適?
另一極端,也有一種完全沒危險的、整天西裝革履很體面的記者活兒,譬如美國各大媒體跑華爾街的記者。他們工作必備的金融知識和經驗,不會少於其整天打交道的那些投行精英。但他們仍然樂於做別人創富神話的旁觀者、記錄者甚至揭穿者,拿著微薄的工資而不去「下海」搏一把。
其實都是因為自己願意。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媒體行業的老闆都不對記者進行量化的績效考核,「幹多幹少一個樣」,就是因為他們清楚,選擇幹記者這個活兒的,都是些「不用揚鞭自奮蹄」的主兒。他們工作的動力首先是「我喜歡」,其次才是「待遇還行」。
你可以把記者既看成職業也看成事業,看做一個能夠實現個人「事業」理想的「職業」平臺。它給你一份工資,好媒體還另加一份幹事業的機會作為「獎金」。如果你覺得合適,就幹;如果覺得划不來,就算了――單純作為職業的記者工作,也實在意思不大。
小口深呼吸
曹軻 南方網總編輯
焦慮是時代的泛情緒,煩惱是社會的深呼吸。信息化與民主化浪潮疊加而來,大轉型的種種變局和變數,形成介入和觀察的「新聞窗口期」。所願所求者,守住記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守望社會航船和時代未來,煩得大氣些,煩得厚重些。
沒有煩惱是假的,裝作沒事更難受。天天觸摸,主動接納,這是記者職業的天職和宿命。底線和邊界在於,如何能煩而不惱,惱而不怒,怒而不吼?且喜且慰者,經得多了,心理承受力會變大,新聞理解力會變深,文章穿透力會變強。
那時候,任何煩惱可能都不覺得麻煩,因為你變得從容理智老成持重了。那時候,你要擔心和警惕的是,會不會變得麻木遲鈍老眼昏花了。
初心不改是新聞人的寶貴特質
丁時照 深圳晚報總編輯
在年輕的時候,我很不喜歡領導用「過來人」的口氣對年輕人說話;在不年輕的現在,我依舊很不喜歡用「過來人」的口氣對年輕人說話。我一直覺得,年輕人是用來愛護的,不是用來教訓的。該長大的,自然會長大。長不大的,就讓他青澀著,所謂的初心不改,不正是新聞人最需要的寶貴特質嗎?我們不能讓歲月使一個如日出之陽的少年,變為一個老氣橫秋的凡夫俗子。這樣的所謂「成熟」,我看不要的好。
深圳晚報是一張年輕的報紙,到2014年的元旦就滿20周歲了。深圳晚報人,六成以上是年輕人。年輕人辦一張年輕的報紙,在編輯部裡是歡聲笑語,在版面上是時尚現代。雖然我們的收入和IT、銀行業沒法比,但是,這裡的人文環境不讓年輕人感到壓抑,這裡的平臺讓年輕人充分成長。我對年輕的同事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你隨時可以敲開我辦公室的門,我的手機24小時開機守候。」
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
張天衛 齊魯晚報執行總編輯
年輕人愛做夢,夢多了一時實現不了,煩惱也就來了。
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煩惱,煩惱不是年輕人的特質。有煩惱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只是不要深陷於煩惱不能自拔。如果是這樣,煩惱就會讓你變得焦慮,進而消磨你的意志,讓你一事無成,甚至會得一種流行的病症:抑鬱。
煩惱多了不好,沒有煩惱,沒心沒肺地生活也只是屬於少數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現在我們齊步進入夢時代,人人心中有夢,人人都有對夢想實現的期盼。期盼有更好的前程、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但一切美好願望都需要靠辛勤的汗水和堅實的付出來實現,躺在床上做夢給你帶來的永遠是煩惱。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唯有如此才能不再自尋煩惱不再怨天尤人,在追逐美好夢想的道路上去快樂地付出快樂地享受。說教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既蒼白無力又無能為力。但還是要借用那句老話結束這段「說教」: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為職業理想努力
李鴻谷 《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
「無冕之王」,現在很少有人說這個詞了。20多年前,我開始記者這份工作時,它是對這個職業最主流的界定;即使現在,這個詞以及它背後的敘事策略仍然強悍,即:神話敘事。我們從接受教育之始,即進入這種神話敘事體系。比如護士是白衣天使,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如此誇張以及「神話」,構成了職業理想與現實衝突的基本原因。
或許我們需要回到問題的原點,記者是什麼?一個記錄者而已,一份職業而已。
從這裡出發,我們所從事的只是一份職業。任何職業,都處在它自己的真實現實之中,你不了解它,不是現實的問題,而是你自己教育與認知的缺憾。
那麼,從一個記錄者,一份職業出發,你努力,有天分,並且有機緣,很偶然,你也能夠成為達至真實的一種力量。這時,你會從內心感受到這份職業的榮光。所以,如果你有職業理想,那麼,你要做的就是問問自己:我為它付出多少?
與其針對現實煩惱,不如甩開膀子奮鬥
周志懿 中國鋁業報副總編輯
大學時代,我曾在《中國大學生》雜誌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當我們經歷了痛苦、困惑與迷茫,醒悟之後必定是成熟與堅強。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現在的年輕記者。年輕記者們在工作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是普遍性與群體性的問題,是大多數人職業生涯必經的一個階段。其直接原因在於年輕人初涉社會後對自己的職業與人生缺乏長遠的規劃,根本原因還是沒有解決好人生觀問題。
年輕人步入社會後表現出對社會現實的種種不適應,也意味著在社會這所大學還遠沒有畢業,因此需要靜下心來思考,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營養,脫離不切實際的空幻的理想,做好現實的可行的職業規劃。只要沉下心來,從一點一滴做起,必會很快跳出煩惱的泥潭。於丹說:「越努力,越幸運。」與其針對現實煩惱,不如甩開膀子奮鬥。成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只有努力到一定的程度,量變才能導致質變。加油,年輕的記者們!
如果不喜歡這個職業,請儘早離開
柴紅飈 雲南網總編輯
記者在當下社會分工中,不是一個容易掙到大錢的職業。如果你的個人理想是從經濟上實現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就,藉助記者這一行根本達不到這一目的。
記者從一個受社會尊敬的職業,已變得有些低三下四。社會機構和企業公開打出「防火防盜防記者」的標語,警示大家,記者已經不受待見。新聞中屢屢出現低俗、造假等引起社會反感的內容,為達到某種目的,部分記者甚至以稿謀私。但也有一部分記者,牢記社會責任,堅定職業精神,擔當社會良知。他們是守望者,是監督哨,是新聞工作的社會價值的真正體現者。
社會上許多行業的從業者都是流水的兵,而少數在這個行業的營盤中呆下來的人,自然就成為它的中堅力量。如果不喜歡新聞工作,請儘早離開。
無須氣餒,更不要自瀆
周智琛 雲南都市時報社社長、總編輯
現在的媒體人,所面臨的困惑不僅是個體的,更多的是整個群體如何面對未來。這些困惑的烈度是空前的。我將之歸結為面臨五種困惑不得解:一是理想的困惑,二是知識的困惑,三是品性的困惑,四是信仰的困惑,五是生活的困惑。這些困惑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難怪沮喪、自棄。
但更殘酷的現實是,媒體人只會越來越迷茫。未來的時代,是媒體人「主體性」逐漸萎縮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媒體,但或許看不到媒體人,不管是傳統媒體人還是新媒體人。我們唯有把握當下,發狠做好三件事情:一是想盡辦法經營個人專業品牌,二是千方百計構建資源渠道,三是日復一日用功學習修煉。這三者是交互的、是辛苦的、是必須的,也是真正的出路。最後說一句,退一萬步講,媒體人萬一想轉行,應該是三百六十行中最容易的,無須氣餒,更不要自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