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法現場
大安法師拈香
營員虔誠聽法
2016年8月12日晚6時許,廬山東林寺彼岸行夏令營的營員們,迎來了期待已久的大安大和尚的講座《廬山蓮社發願文》。
大安大和尚介紹說,《廬山蓮社發願文》是東林寺白蓮社肇建以來的第一篇文獻,也是中國在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方面最早的文獻,距今有1600年了。發願文中含攝著蓮社中諸位高賢的精神境界、心路歷程及他們神妙的感應體驗,都是非常超越的。
佛法是緇白二眾都可以修的,這篇願文的作者劉遺民,道德不俗,氣節高尚。他本名為劉程之,「遺民」之名是劉宋武帝為表彰他的德業而賜,意為東晉時期遺下的有德業者。
劉遺民棄官不做,追隨慧遠大師修行念佛法門,棲心淨土。他修行淨土法門很有感應,半年即見金色佛光,十五年後定中見阿彌陀佛,並受佛摩頂、被佛袈裟。他夢飲八功德水,非常甘美。醒後毛孔香氣達半月之久。劉遺民臨終預知時至,往生瑞相昭著。
這篇《廬山蓮社發願文》是由劉遺民奉慧遠大師的敕令執筆來做的,也就是說《願文》表達的是慧遠大師的淨土思想、發願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此《願文》也就是如同慧遠大師本人所作。接著,大安大和尚又為大眾開示道:為何此文標題中會有「廬山」二字呢?因為念佛求生淨土的修行法門是非常超越的,要想在中國弘傳,必須要有一個相應的地方來落地。
廬山,是在震旦國中具有極為獨特的隱逸文化特徵的一座山,是魏晉南北朝亂世中一處寧靜的世外桃園。並且這座山的得名都與修道有著直接的關係。自古以來儒道釋三家的隱士都很鍾情於這座山,也寄託著當時中國知識份子的一種終極的精神關懷。在過去,廬山上的寺院是有數百座之多的。正是這座山隱逸文化的品格特點留住了慧遠大師,也正是因為這一特點,使非常超越的淨土法門在震旦國找到了落地之處。所以,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選擇在廬山創建東林寺,不是偶然,是有著必然性的。
大和尚繼續開示道:淨土的原型是每個眾生內心本具的,但一定要借一個緣給他激發出來。慧遠大師啟建蓮社,就為這些有超越意向的行人提供了一個發起淨業種子的增上緣。東林蓮社是中國佛教最早的一個結社念佛的團體,影響到唐、宋、明、清時結蓮社念佛的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
然後,大安大和尚又說,在淨土法門,「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淨土。願中就包含著信、包含著念佛的行持。正因為慧遠大師的德業和宗教體驗,就感得當時的一批社會精英共修淨業,一起來發這個大願了。
大安大和尚感慨道:淨土法門的確很難信,因為它根本不是凡夫的境界,它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但阿彌陀佛很慈悲,只要我們至誠心去感,他就會現在你面前,讓你看到!為什麼蓮社十八高賢,乃至一百二十三人那麼死心塌地、至誠堅固地念佛求生淨土?他們很多人都是有感應的——或者在定中,或者在夢中。
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精英,很有學問和道德修養,如果沒有真實感受他們是不可能傾盡一生來修習淨土法門、求生西方的。
中國主流的儒家文化是關注現世的,不會去關注彼岸的事情,因為這太不尋常了。但慧遠大師至心求生西方淨土的願心,就如同在所有眾生無明黑暗的心中點亮了一盞燈。並且,慧遠大師引導著一同有求生極樂世界志向的人,再用這盞燈去點亮其他更多人的內心,如無盡燈般,以先覺覺後覺。
大安大和尚繼續開示道:淨土法門來到震旦國必然有其大事因緣。這個大因緣首先要有「主成就」,就是慧遠大師——佛所懸記的「護法菩薩」,他首先要來到震旦國;然後是「處成就」,正好在隱逸文化發祥地——廬山;再就是「眾成就」,要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來共同做這個事情。所以在那個時空點啟建東林蓮社,對未來中國淨土法門的推廣,是一種源源不斷的巨大的像核子裂變一樣的推動力!這也得益於蓮社諸位高賢,他們很不可思議地不謀而感,雲集到了廬山東林寺。
隨後,大安大和尚對願文正文的重要部分,逐句做了相應的解釋。
最後,大安大和尚不無悲愍地說道,世間一切的樂都是對苦而言的樂,都不是真正的樂,它是會變化的,會樂極生悲的;而極樂世界的樂是超越了苦樂對待的樂,所以叫極樂,是不會變異的永恆自然的快樂。
對於念佛行人來說,就是要紹繼菩薩的精神,自利利他,不僅要自己往生,更要一切眾生往生。往生的目的就是成佛,究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佛來世間的終極本懷——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令一切眾生快速成佛。
不僅在這個世間,乃至一切世間——法界,還有比這更宏大的事情嗎?不僅蓮社的蓮友,乃至一切有緣眾生,都應該以念佛求生淨土、圓成佛道作為我們此生的期待。行在這樣的大道上,我們的人生才有價值,生命才沒有虛度。
晚8點30分許,在營員們的依依不捨中,此次講座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