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社區的小夥伴問小編有沒有個案案例的模板,小編告訴大家,其實有一個「萬能模板」大家都學過,只是沒有很好的把它利用起來,那就是——社會工作通用過程模式。
大家翻開《社會工作實務》這本書(初級第一章;中級第二章)裡面有六個步驟:接案-預估-計劃-介入-評估-結案。
我們將這六個步驟帶入個案工作就可以變成:個案背景資料-案例分析-服務計劃-服務過程-案例評估-反思與總結。
這樣我們就把個案案例的框架搭起來了,剩下就是內容的填充了,是不是對接下來的撰寫有了很大的信心?
01
個案背景資料
在這一部分,我們需要收集案主的個人資料、身體情況、特點和能力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
個人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籍貫、受教育程度等;
身體情況:包括:對服務對象病史的了解;
特點和能力:智力水平、認知能力、個性特點、自我概念等;
社會環境:人際狀況、家庭經濟狀況、鄰裡關係等。
需要介紹案主目前的現狀,因問題或情緒給案主帶來哪些的心理和社會困擾?案主曾經為此做出過哪些努力?對待問題的感受和情感是什麼?是怎樣認識和看待自身的問題的?案主的家庭關係、社會關係、社會支持如何?
02
案例分析
在這一階段,需要對案主的困擾和問題進行分析和評估。有兩種常用的分析方法:
1.分析「個人問題」產生的「不同層面」。可以從生物、心理、社會三個方面去進行分析。
生理方面:是不是由於疾病、服藥、康復引起的反應?與特定的年齡階段(青春期、更年期)有關?
心理方面:與服務對象處理自身的情緒有關?與不合理的評價和認知有關?如絕對化、概括化、糟糕透頂的非理性的思維方式。
社會層面:與缺乏社會支持和缺乏相應的治療條件(如缺醫藥費)有關?通過這些分析和評估,找出影響案主問題和困擾的關鍵點,明白案主的真正需求。
2.以「生態系統理論」為依據,從不同層次的環境系統進行分析。
教材還介紹了家庭結構圖和社會網絡分析,大家可根據實際情況來使用。
03
服務計劃
在找出影響案主問題的關鍵點和明白案主的真正需求後,需要跟案主討論和商定服務目標,服務目標是社工與案主共同商定的。在商定目標後,社工需要根據目標選擇合適的指導理論,合適的介入技巧。
因為每一種理論的適用對象和範圍、每一種理論治療要達成的目標、每一種理論的方法技巧是不一樣的,社工需要根據個案的情況去選擇理論。
如案主的問題在不合理的認知上,可以選擇認知療法;
如案主的問題在案主自身的自我評價、自我價值、自我概念上,可選擇人本主義療法;
如案主的問題在偏差行為上,可選擇行為主義療法。
之後,再選擇理論中的技巧去制定服務計劃。
04
服務過程
在這一階段,社工要詳細記錄社工與服務對象的互動過程,需要具體的記錄社工是怎麼運用服務技巧的,案主的反應是什麼,做了哪些工作,社工的回應是什麼。介紹介入事項、介入的內容等。
05
案例評估
社工需要評估在個案中的方法、策略、技巧是否合適,在過程中是夠有遺漏的地方和處理不合適的地方,那些是比較有成效的地方。在效果方面,需要評估案主問題的解決程度,目標的達成情況。如案主社會功能改變程度,案主情緒、思維、觀念、行為的改善程度。
06
反思與總結
在這一階段,社工需要對整個個案案例進行總結和反思,總結經驗與不足,總結該個案帶來的啟發,有那些創新的地方,有那些經驗可以值得宣傳推廣,在社會層面的意義是什麼。
通用過程模式是社工實務的一張地圖,為我們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引導,但大家不能強制照搬模式的全部內容,要結合實際情況隨時調整,用社會工作的知識和技巧來彌補抽象模式的不足,根據實際情況隨時修正工作方法,調整工作過程。
優秀個案範例
母子共成長-單親家庭青少年個案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阿輝(化名),男,14歲,初二學生。個案是服務對象的母親主動求助的。服務對象現就讀於初二年級,單親家庭,與母親生活,服務對象2歲的時候父母已經離婚。
據其母親和老師反映,服務對象經常遲到,不完成作業,成績較差,經常與校外的朋友去玩,晚歸,拒絕與母親溝通。而社會工作者在與服務對象面談時,服務對象也主動坦白以上行為,而在談話過程中,服務對象表現得非常抗拒母親。
二
預估分析
(一)個人行為及原因
服務對象今年14歲,正處於青少年的青春反叛期,處於此階段的青少年討厭別人把自己當作小孩,不希望有太多約束,因此經常與父母、老師等長輩作對,以示自己已經長大,可以自己做主。而服務對象的自控能力也較差,所以出現遲到、不完成作業、晚歸等不合規矩的行為。
(二)家庭環境
服務對象是單親家庭,2歲的時候父母已經離婚,從小缺乏父親的關愛與照顧,在9歲的時候,再次見到父親,那一段時間與父親有了較多的接觸,服務對象很開心,做什麼事情都特別起勁,但一年多以後,父親和母親之間因某些事情再次鬧翻,服務對象從此沒有再見過父親,對父親的事情也絕口不提了。
母親對服務對象的教育一直比較嚴格,也非常用心培養,給予全方位無微不至的照顧,服務對象小時候與母親的關係挺好,但慢慢到了五六年級,母親就覺得孩子越來越反叛,初中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兩母子現在已經到了無話可說的地步。
而詳細了解母親的教育方式,便能發現問題出現在哪。服務對象處於青春期,開始有自己的主意,而母親則一直以過往的教育方式對待服務對象,需要「控制」兒子,例如幫兒子「選擇」朋友,偷看兒子的手機,需要24小時掌控兒子的行蹤等,這些都是不相信兒子的表現,兒子對此非常反感。
而母親現在對兒子無計可施,則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例如經常打電話給學校老師,送兒子去國學班,或者去學習佛法,讓大師去點化兒子等,這也是一個教育的誤區。
(三)學校環境
服務對象在學校人際關係良好,但卻經常給老師帶來麻煩,例如上課講話、遲到、不交作業等,某些科任老師會用比較粗暴的方式對待,班主任比較明白事理,也有花心思去教育服務對象,但班主任認為,一個班那麼多學生,她不可能把心機只擺在一個學生上,服務對象的教育主要還是要靠母親。
三
理論應用
心理社會治療模式認為個體的發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而且這三個方面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服務對象的成長過程,而人際溝通是保證個人與個人之間進行有效溝通交流的基礎,是形成個人健康人格的基本條件,其中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尤為重要。
如上文所分析,服務對象的問題受個人、家庭、學校環境的影響,包含了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
同時服務對象與母親之間就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溝通問題,因此也引發了服務對象的種種問題。
另一方面此模式認為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即使是暫時面臨困擾的服務對象也具有自身有待開發的潛在能力。
因此社會工作者將採取直接治療技巧與間接治療技巧相結合的策略,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將直接對服務對象進行輔導,另一方面也會通過輔導第三者或者改善環境間接影響服務對象。
根據ABC理論,A代表引發事件,指服務對象所遇到的當前發生的事件,B代表服務對象的信念系統,指服務對象對當前所遭遇事件的認識和評價。
它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C代表引發事件之後出現的各種認知、情緒和行為,通常認為,C是由A直接導致的,但ABC理論認為,在AC之間還有一個B信念因素髮揮著作用。
案例中,無論是服務對象還是服務對象的母親,在處理問題時都存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系統B,因此在介入時也幫助其打破。
四
服務計劃
(一)服務目標
1.協助服務對象端正對於學習的態度,遵循作為學生基本的規矩;
2.協助服務對象母親找到正確的管教方式,改善服務對象與母親的親子關係 ;
3.修補服務對象與父親的關係,發揮服務對象父親對服務對象的積極影響。
(二)服務程序
1.與服務對象建立關係,了解問題的根本,與服務對象一起面對、解決;
2.與服務對象母親溝通,與其共同探討合適、良好的親子溝通、管教模式;
3.與服務對象、服務對象母親一起面對、處理關於父親的問題。
五
服務實施過程
(一)了解情況,建立關係
1.服務對象母親致電中心求助,反映其兒子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經常遲到、不完成作業,成績較差、經常出去玩等,她表示他們是單親家庭,服務對象很小的時候父母已經離婚,所以服務對象缺少父愛,以前小學的時候母子關係還挺好,但上了初中,就覺得與兒子溝通不了。社會工作者簡單與服務對象母親分析了青春期孩子的特性等問題。
2.社會工作者聯繫到服務對象班主任,了解服務對象在學校的情況,班主任反映的情況基本與母親所說的一致,但也認為服務對象母親的某些教育方式也出現了問題,例如寄希望於老師等外人能夠教育好孩子等。
3.通過班主任的安排,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做了第一次面談。社會工作者主要表達專注和主動傾聽,服務對象表現得比較自然,對社會工作者也禮貌,主動坦白了自己不守紀律的問題,社會工作者沒有多做評價,以一個較為開放的態度與服務對象談論各種問題。當談到與母親的相處時,服務對象明顯比較厭煩,覺得母親管得太多,他表示不喜歡與母親相處。
(二)間接治療,家庭介入
1.服務對象母親非常堅持一定要對服務對象管得嚴,認為服務對象是那種「得寸進尺」的人,並且經常耍賴。
為了打破其非理性信念,社會工作者提出質疑,並與其辯論,最後提出建議,對孩子的教育,不能一成不變,孩子在成長,家長也需要成長,不能一直用對待小孩子的方式對待兒子,服務對象母親表示認同,自己也會嘗試改變。
社會工作者建議母親用一些方法來教育孩子要講規矩,例如與服務對象約定,如果一個星期不遲到,就能在周末的時候把服務對象的手機開了。母親嘗試使用社會工作者建議的方法,並且懂得舉一反三。
2.隨著服務對象母親對社會工作者的信任,母親詳細地向社會工作者說了與服務對象父親的一些情況,他們在服務對象2歲的時候離婚,一直到服務對象9歲,兩父子才再相見,剛開始還相處得不錯,但後來因為一些矛盾,他們再次分開,從此之後服務對象絕口不提父親,與母親的關係也變得疏遠。(社會工作者判斷這事情對於服務對象來說是一個心結,服務對象對母親的態度,也可能與此事有關,社會工作者需要與服務對象建立穩固的關係後,找到合適的時間再深入這個問題)
3.在跟進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持續與服務對象母親交流一些合適的管教方式,同理母親的感受,給予更多的鼓勵。
(三)直接治療與間接治療相結合,改善母子關係
1.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約定每周周四見面,服務對象能準時來到社會工作者站。服務對象承認自己經常發脾氣,抱怨母親管得太多,「我這個年紀雖然沒長大,但討厭別人把我當小孩。
「並且舉了很多母親把其當小孩的例子。社會工作者表示同理,但一些非理性的信念也嘗試與服務對象進行辯論,同時也分析了母親這樣做的原因。服務對象沉默。社會工作者給服務對象布置會談後任務,讓服務對象觀察一下接下來的一周,母親是否有所改變。
2.經過一周的觀察,服務對象認為母親有一點改變,並且表示他知道母親的出發點是好,但很多方式都是錯的,所以自己才經常對母親發脾氣。
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分析了母親的行為,讓服務對象也嘗試改變,能夠讓母親放心,母親自然管得沒那麼嚴格,例如保證晚上幾點前能回家,告訴母親去了哪裡,跟誰一起等。同時社會工作者也教導服務對象一些控制個人情緒的方法。
3.服務對象母親反映服務對象最近表現得特別好,能主動與母親交談,最近沒有一天遲到,發脾氣的次數也少了很多,社會工作者稱讚服務對象其實是一個懂事的兒子,希望母親能多給一些耐心,讓兩母子的關係慢慢變好。
4.服務對象母親承認自己有偷看服務對象手機的習慣,說想看看服務對象是否有拍拖。社會工作者表示理解作為母親的心情,但是也提出忠告,這樣的行為並不恰當,現在兩母子最大的問題是互相都不信任,如果再做這樣的事情,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母親也承諾以後不會再做。社會工作者也與其分析了青春期青少年的特徵,讓其了解尊重孩子隱私的重要。
(四)解開服務對象心結,鞏固成效
1.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後,社會工作者已經與服務對象建立了較好的專業關係,可以處理關於父親的問題。
面談過程中,服務對象很坦白地傾述了與父親相處的時光以及對父親的感覺,父親能夠滿足服務對象的物質需求,對服務對象沒有過多的管教,因此在服務對象的印象中,父親是比較開明的。服務對象表示並不恨父親,但長大後絕對不會像父親一樣。
2.服務對象對於父親的情感是比較矛盾的,一方面渴望得到父愛,另一方面也不恥父親的行為。
當母親管教特別嚴厲時,服務對象會想起父親,他希望母親能像父親一樣給予他更多自由,因此社會工作者與其分析了在他的成長過程當中,母親的角色與父親角色的區別,讓服務對象明白到,母親對其嚴格管教是出於責任,出於將其培養成人的責任,而父親只與其相處一段時間,用的是最直接的方式去表達愛與愧疚。
3.服務對象的關鍵問題已經基本處理,後期服務對象仍然堅持每周與社會工作者面談,社會工作者更多在人際關係處理上給予服務對象建議;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也與母親保持溝通,母親在教育理念上的進步也非常明顯。
4.服務對象進入初三,學習壓力比較大,服務對象再次出現逃避狀態,社會工作者也趁這個機會再次勸說服務對象母親與前夫聯繫,表示父母的關心和鼓勵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母親終於認同。服務對象再次與父親相聚,母親答應讓兩父子每周見一次面,服務對象雖然口頭上說著什麼都無所謂,但社會工作者和母親都發現,服務對象的狀態變得越來越積極。
六
成效評估
此案例是非常典型的青少年案例,青少年所出現的問題大多數都與家庭環境相關,個案能夠取得較好的成效,其中非常關鍵在於對於家庭教育的介入。
服務對象的母親此前一致認為問題出現在兒子身上,不明白為什麼兒子變得如此反叛,而面對兒子的反叛,一味地用粗暴的方式對待,最終導致母子兩無話可說。
孩子在成長,父母也需要不斷成長,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教育方式對待,到了青春期,孩子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間,希望父母尊重他們,相信他們。
服務對象的母親比較明白事理,認同並接受社會工作者的建議,她做出了很大的改變,而她的改變是直接影響服務對象的,再加上社會工作者一直以支持者的角色對服務對象進行輔導,服務對象就有了很明顯的改善。
七
專業反思
(一)準確評估問題所在。青少年的個案很多時候都是家長過來求助,而家長在訴說問題時,總會把問題和責任都歸咎於孩子,沒有經驗的社會工作者,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花大量的時間去做孩子的工作,但發現個案毫無進展。
我們評估問題時,一定要把青少年放在情景當中,青少年的問題不是自發產生,受外界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家庭,所以在前期收集資料的時候,必須多方位了解,重點了解家庭情況,做出準確的判斷與介入。
(二)建立專業工作關係。青少年的個案,在關係建立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關係建立得好,個案就會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
與青少年的交往中,不能一味說教,更重要的是要同理,知道他們這一階段的特性,多稱讚和鼓勵,讓他感覺你是站在他那邊的,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把握一個度,要明確專業的工作方式,如果服務對象過於依賴社會工作者,也不利於社會工作者理智處理問題。
推文來源:樂達社工微信公眾號
案例來源:東莞鵬星社工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