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河北保定一戶張姓人家,生下第五個男孩時,家人都沒有太大的喜悅。因為連年的澇災,讓這裡草根樹皮成了家常便飯,多個孩子也就意味著多個負擔。這個剛生下的男孩又黑又瘦,家人就隨口給他起了個小名叫老黑,大名叫張英傑。
當時,由於慈禧嗜好京劇,加之京劇名家頻繁在宮中獻藝,導致戲班子多了,學戲的也多了,京劇聲勢日強。所以人們為了找活路,只要得到十幾個饅頭,一吊錢,就允許別人把孩子帶出去學戲,張英傑的大哥英甫就是這樣進戲班的。
張英傑八歲時,家裡的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家人就準備讓他到上海去投奔唱戲已經小有名氣的大哥英甫。不料,他步行320多裡走到天津衛時,恰巧遇到了被教戲師傅打得不行,從上海偷偷跑回來的四哥英俊。這哥倆一合計後,雙雙搭入了天津的戲班子隆慶和。
隆慶和是個有著130多人的雙陸班社,皮黃、崑腔、梆子都演,常常一天早中晚三場戲,然後又連夜趕往下一個臺口。戲班雖然艱苦,但也給小英傑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然而,好景不長,隆慶和很快在戰火中分崩離析。
11歲那年,張英傑幾經輾轉,終於找到了當時在上海唱戲的大哥。大哥先後請了陳福奎、楊文玉、薛桐壽等先生為這個最小的弟弟教戲,而張英傑也邊學邊演,進步很快。可是,就在生活稍稍安定下來之時,大哥竟一病不起,一家人生活的擔子竟這樣重重壓在了英傑身上。那一年,他才13歲。
1901年,13歲的張英傑準備掛牌登臺演出了,那麼,該取個怎樣的藝名呢?那個年代,唱京戲最有名的皮黃藝人就是被尊為「伶界大王」的譚鑫培,譚鑫培的藝名為「小叫天」。於是,張英傑就為自己取名為「小小叫天」。
不料,這個名字一出,張英傑立刻慘遭群嘲,眾人笑他不自量力。張英傑聽後便火了:「我為什麼不能叫這個名字,我現在不如小叫天,我就永遠不如他了嗎?將來我不僅要趕上他,還要蓋過他呢?」
結果,張英傑就真的為自己取名蓋叫天,而且叫了一生,他的本名張英傑後來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自他13歲登臺演出養家,取「小小叫天」的藝名卻慘遭群嘲,一時氣盛更名後一炮打響。
當這個名不見經傳的13歲男孩,把自己小小叫天的藝名改成蓋叫天時,還不知道多少坎坷與榮耀會隨著這三個字向他走來。不過從那以後,他就要擔負起養家餬口的責任了,並且他逐漸聲名大噪。
編註:蓋叫天(1888-1971年1月15日),京劇武生,原名張英傑,號燕南,河北高陽人。他以豐富的武打技術和人物形體美的造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蓋派」表演藝術,有「江南第一武生」之稱。
蓋叫天繼承了南派武生創始人李春來的藝術風格,吸收京劇與崑劇、地方戲中各流派武生和其他行當表演的長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蓋派表演藝術,有「江南活武松」之譽。擅演整部《武松》,包括《打虎》、《獅子樓》、《十字坡》、《快活林》、《鴛鴦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