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
是無邊的原始森林
這裡是北回歸線(沙漠帶)上唯一的綠洲
這裡是
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
這裡是國內唯一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
這裡是
你足不出國就能到達的熱帶雨林
這裡是美國知名雜誌Travel Leisure評選的
全球最熱門的12大目的地之一
這裡有危險,這裡有柔情
這裡有狂野,這裡有冒險
這裡是「勐巴拉那西」
這裡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都說西雙版納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那裡有會跳舞的草,有能吃蚊蟲的花,有各種隱形本領的蟲,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西雙版納神奇的「芋葉怪圈」。
海芋是熱帶地區常見的天南星科植物
如果你第一眼看到海芋,你的第一印象一定是真大,他的葉片碩大無比,基本上長都在一米以上,植株經常比人還高。海芋的葉片在當土壤或空氣溼度過高時,葉片邊緣會吐出水滴,凝聚到葉尖,這也為海芋帶來了「滴水觀音」的別名。
在雨林中,偶爾你還可以看到這樣布滿圓洞洞的海芋葉片。這圓洞直徑約幾釐米,十分規則,分布在葉脈之間,看起來頗為詭異。
這些「圈圈」是怎麼來的呢,一直以來是個迷,直到專業的學者,為我們揭開的謎底,讓人不由的對神奇的雨林稱奇。
芋葉怪圈
作者簡介:陳輝(1983-)
在讀博士生,主要從事種子生態學研究
當第一次見到海芋葉上的圈圈時,我馬上就被它們深深地吸引住了。難道是哪家淘氣的小孩閒著沒事用剪子剪的,或者用環刀刻的?不可能,這麼多海芋葉上都有圈圈,不可能是小朋友幹的。莫非是某種動物吃出來的?這也太神奇了,如此規則的圈圈,即使用圓規畫好再剪裁下來,都未必那麼圓,這到底是什麼精靈有如此的本領呢?於是我經常拿著相機守在海芋旁邊等著目標的出現。結果等來了形形色色的小蟲蟲。
看是不是它呢?
不像,這個螽斯老老實實呆在那裡一點兒也沒吃。
那會不會是這個小蝸牛幹的?
可是小蝸牛沒有強勁的牙齒怎能切斷海芋厚厚的葉片呢?
這個穿著透明裙子的小傢伙是誰呢?
它叫龜甲,是鞘翅目金龜總科的一種昆蟲,但是看了很久就是沒看見它行動。又來了只其貌不揚的毛毛蟲,好像是實驗室裡刷試管用的試管刷!
看了它半天,也沒見它開吃。
等了許久終於等到真正的「元兇」了!
原來是只黃色的小甲蟲,屬於鞘翅目葉甲科的葉甲,鬼鬼祟祟地三更半夜才出來「作案」,拍到它的時候已近半夜11點。
問題就出來了,小蟲子想吃葉子幹嘛要費那麼多勁,難不成還先畫成「葉餅」再吃?
呵呵,當然不是,原來海芋葉片裡有抵禦動物取食的毒素,有些海芋甚至釋放氰化物,一旦葉片遭到取食,它就會沿著葉脈輸送到「出事現場」。如果說蟲子慢慢吃葉片,那麼毒素將源源不斷地輸到蟲子剛吃到的地方,蟲子中毒的機率就會增多。而如果蟲子先使用自己強有力的下顎切割葉片然後再吃的話,毒素就會從組織裡釋放出來,那麼蟲子中毒的機率自然就少多了。而且,葉甲是在葉片的背面「作案」的,這樣,在它集中精神畫圈時就不易被天敵發現。
D. Christopher Darling在《Biotropica》雜誌上撰文,描述了另外一種鞘翅目葉甲科的錨阿波螢葉甲(Aplosonyx ancora),同樣喜歡在芋葉上面畫圈圈,它們畫的圈圈直徑有3釐米那麼大。有趣的是,它不是一次就畫好圈圈,而是要畫3次才把圓圈畫好。第一次僅是在葉片表皮上畫下痕跡,僅是打個草稿,這樣不會引起葉片防禦;第二次要把葉片角質的表皮割裂,也是為了安全起見;最後把葉肉剪斷,畫成圈圈。
為什麼非要畫圈圈呢,畫方塊、畫星星不好嗎?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眾所周知等周長的任意平面圖形中圓的面積最大,也就是說,蟲蟲的幾何學學得相當紮實,理論充分應用到了實踐中,畫圓吃到的葉片最多,效率最高!然而,葉甲是如何精確畫出圓形,目前尚不得知。
在以萬年計的歲月長河裡,葉甲和海芋這一對老冤家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地鬥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協同進化。海芋通過進化產生毒素來防禦動物的捕食,而葉甲則道高一丈,先畫個圈圈把毒素給放出來,再吃掉葉片。也許此刻海芋正在思索著下一步如何防禦葉甲,而葉甲在進化的過程中將通過靈活多變的取食行為來躲避海芋的防禦。當然,這對冤家只不過是神奇大自然中的一瞥,更多精彩的故事一直在我們身邊悄悄地上演著,需要我們用心觀察和思考。
追尋
勐巴拉那西的美麗傳說
感知
這片土地的美麗、理想和神奇
熱·象行動邀您一起體驗
報名詳情請聯繫各隊客服
或後臺留言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