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援朝抗倭戰爭期間,曾有借兵暹羅的提議,為何後來沒了下文?

2020-11-25 騰訊網

明萬曆二十年(1592)爆發了明、朝、日三方之間的「壬辰之役」。當時朝鮮八道武備廢弛,李昖重文輕武,朝廷派內鬥激烈,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面對十五萬日軍的進攻,朝鮮迅速潰敗,短短二個月八道丟掉了七個。

這場戰爭持續了七年,朝鮮又將其稱為「七年戰爭」,韓國還製作過一款老遊戲名字就叫七年戰爭。

萬曆皇帝畫像

戰爭其實是打打停停的,1592年開戰,明朝集結遼東軍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宋應昌、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休戰。到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1597年1正月,日軍撕毀停戰協議,再次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可以看出戰爭在中期,尤其是第二次的時候,明日雙方已經陷入了僵持狀態,在此情況之下,明朝的也想儘快打破僵局,也想了不少辦法。

《明史》中的《暹羅傳》記載:「二十年(萬曆二十年,即1592年)日本破朝鮮,暹羅請潛師直搗日本,牽其後,中樞石星(當時為明朝兵部尚書)議從之。」

說實話大部分提起暹羅第一反應是暹羅貓!!!

暹羅,就是泰國的古稱,當然疆域肯定和現在有區別,從當時的史料記載來看,朝鮮、暹羅、蘇祿這三個國家和明朝的關係相當好,從雙方來往文書來看,這三個國家簡直就是把大明當女神來舔的,蘇祿就是當時位於菲律賓一帶的一個國家。

那麼為啥借兵暹羅計劃最終未能實施呢?

由於我國修史向來不愛關心邊境小國的事情,畢竟我們自己就夠大。

但是我們可以看一看當時暹羅的情況,個人覺得暹羅借兵只能是紙上談兵沒有操作性,原因有三:

其一:路途遙遠,性價比太差。暹羅離朝鮮即便按現在來看也是路途遙遠,何況是古代,即使暹羅派兵助戰,但是長途跋涉明朝需要提供的糧草就是一個巨額數字,這些花銷都夠明朝自己練出幾萬兵了,這樣遠的路走去按古代醫療條件怕是得死一半人。

其二:暹羅自己也攤上事情了,當時正是暹羅阿瑜陀耶王朝與中南半島霸主緬甸東籲王朝進行著頻繁激烈的戰爭,前期緬甸明顯佔優勢可以說阿瑜陀耶王朝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1592年底,緬甸動員傾國之兵進攻暹羅,兩國軍隊主力決戰於泰國廓沙拉,結果緬軍大敗,孤軍深入的統帥即緬甸王儲陣亡。1593年後暹羅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開始了對緬甸的反攻,雙方間的戰爭仍長期持續不斷,互有勝負。看見沒有?明日朝三方大會戰的時候,暹羅和緬甸也打得熱火朝天,暹羅也沒有精力派兵。

其三:天朝上國思維下,借兵暹羅也只是說一說,何況戰爭一直在朝鮮境內進行,明朝後期掌握著主動權,還沒有到需要番邦派兵的地步。

我還有一個觀點,借兵暹羅這個事情到底有沒有還是未知數,《明史》本身就有好多史料錯誤,以及對明朝的高級黑,就像萬曆援朝戰爭明朝每次派兵不過幾萬人,但是明史是怎麼寫的:「秀吉死,諸倭揚帆盡歸,朝鮮患亦平。然自關白侵東國,前後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國與朝鮮迄無勝算。至關白死,兵禍始休,諸倭亦皆退守島巢,東南稍有安枕之日矣。」這不是典型的高級黑嗎,明朝要有幾十萬大軍去損失,戰爭早結束了。

相關焦點

  • 古今只此一人:明代抗倭第一名臣胡宗憲權勢有多大?
    近年來,隨著《大明王朝1566》《抗倭英雄戚繼光》的熱播,明朝抗倭名臣胡宗憲也逐漸走入大眾的眼帘中。他為了抗倭大業,違心依附於嚴黨,因此導致他聲名不佳;甚至他麾下的俞大猷、戚繼光聲名皆在其上。其實,胡宗憲在總督東南數省的歲月中,作為最高地方長官,為肅清東南倭患做出了首要貢獻。歷史上人們把胡宗憲的功勞與于謙相提並論:「不是於胡雙少保,大明終作小朝庭。」
  • 有了這11部國產歷史戰爭片,國慶不用擔心片荒!
    服化道極為精緻,戰爭場面也是恢弘壯闊,頗有史詩片的氣魄,特別是八卦陣一戰簡直讓人大開眼界!蕩寇風雲導演:陳嘉上講述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打擊倭寇匪患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間,地方政府腐敗、民生凋敝、軍心渙散。倭寇趁機侵擾東南沿海,受害地區民不聊生,而朝廷官兵又無所作為。此時戚繼光臨危受命,聯合知名將領俞大猷直接在義烏當地招募新軍,猛練新兵,更是自創抗倭陣法,發明抗倭武器,最後將部隊鍛鍊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讓倭寇屢吃敗仗的「特種部隊」!
  • 兩千多年的古代歷史中,為何只有明朝倭寇最為猖獗?
    哪個朝代就是明朝,日本侵略者在那個時候被稱作「倭寇」。明朝著名軍事家、戰略家鄭若曾在《籌海圖編》裡記載:倭奴,門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等為之部落;初,直自列表之敗,而之日本也,居五島之松浦,偕號徽王,頻歲入寇,皆直之謀,其黨承奉方略,輒以倭人藉口,故海上之寇概以倭子目之,而不知其為直遣也。
  • 抗倭英雄VS河東獅吼,湮滅在歷史中的情史傳奇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夫人十分威猛,並且通曉軍機,經常在戰爭中輔佐自己的丈夫。戚夫人只有一個兒子,同樣驍勇善戰,作為先鋒曾提出嚴苛的進攻法則:「反顧者,斬。偶與敵戰敗,反顧,公即斬之」,於是他的先鋒部隊特別勇猛,奪取了很多勝利。
  • 明朝一女子不甘心被休,引發戰爭叛亂,貴州當地官兵幾乎全部陣亡
    但是在公元1499年的時候,貴州的土司發生了叛亂,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社會治安,那麼這場殘酷的戰爭為何會爆發?土司制度是怎樣被廢除的? 所以剛剛當上皇帝的朱元璋,就認為宰相的權力過大了,很有可能會推翻自己,於是就藉助胡惟庸叛亂,廢掉了已經存在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
  • 福建東山銅山古城,綿延的古長城記錄了東山人民抗倭的光輝歷史
    銅山古城建於明朝洪武20年(1387年)間。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侵犯,江夏候周德興在此以石壘城,設立水寨,堅守海防。古城幾經戰爭洗禮,如今雄風依存,城樓宏偉壯觀。明朝初年,倭寇不斷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朱元璋下詔 「御海洋、固海岸、嚴城守」,於是各地沿海開始建築防倭軍事城堡和衛城。
  • 中國作為火藥發明國為何會在近代戰爭中被西方列強的火器打敗
    女真、蒙古在同宋朝的戰爭中也逐漸掌握了火藥的生產製造技術,後來火藥又通過蒙古西徵和絲綢之路貿易流傳到中東和歐洲。歐洲歷史上第一場由火炮發揮關鍵作用的戰爭發生在低地國家:在1382年5月3日的佛蘭德爾手工業城市反對封建領主佛蘭德爾伯爵的貝弗豪得威爾戰鬥中火藥和大炮發揮了重要作用。
  • 明朝的朝天女戶是什麼?為何家人能夠世襲官職?說來一把辛酸淚
    在明朝有一種女子,被稱為「朝天女」,他們的家人被稱為「朝天女戶」。「朝天女」是一種什麼職業?朱元璋為何要恢復一種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制度?這種制度就是人殉制度,從遠古時期就存在了,那時的人們愚昧無知,認為人殉可以給死者帶來好運。遠古時期擁有權勢的部落首領死去,部落會採用人殉的方式,給酋長下葬。到了商朝時期,在甲骨文的記載中,這種人殉的現象更加盛行。
  • 抗倭第一雄兵,號稱壯人天狼軍,頭領竟是位「女狼主」,卻在歷史上少...
    歷史上數百年日本就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從未停止過侵犯,在明朝更是糾集海盜賊人搶掠福建、江浙等沿海地區,那時稱之為「倭寇」。明朝自朱棣以後,國政日益昏暗,朝廷內閹黨重臣內鬥,徇私腐敗者比比皆是,民間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此時倭寇趁大明王朝海防薄弱,時常駕賊船登陸,在福建、江浙等東南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明朝眼見倭寇勢大,怕傷及社稷,這才調兵剿寇。
  • 明嘉靖年間溫州抗倭大業,組織鄉兵抗倭而死的是誰
    興建永昌堡,一鄉得以保障,在抗倭中起禦敵保衛作用。清順治十八年(1661)拆除,後又修復,稱為新城。城呈長方形,周長五裡(2366米),高2丈5尺(4米),南北長738米,東西闊445米,基闊4米餘。內外壁用塊石斜壘,中夯雜土。城外環繞護城。河,城內鑿二渠,引河水入城,貫穿南北。有水陸門各四,南北兩端各設二水門,置水閘防衛,河渠上架設小石橋5座。堡內民居櫛比,商鋪井然。
  • 戚繼光抗倭用了多少年?14年、10年還是8年?
    戚繼光抗倭的時間一直都存在爭議,有14年,10年,8年等多種說法,其實,我們只要捋清其中幾個關鍵節點,答案就會一目了然。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繼光得到張居正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受命到山東備倭,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期間倭寇見戚繼光防備嚴密,不敢進犯山東。
  • 徵服明朝需要多少士兵?西班牙:明朝很強大,起碼也得要10000人
    由於西班牙人對自己的海上艦隊十分有信心,因此縱使明朝強盛的名號他們有聽說過,但依舊決定將此作為自己的海外殖民地。那麼他們決定派出多少士兵前來攻打明朝?說出來不怕大家笑話,西班牙認為明朝很強,所以怎麼也得來個10000人。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10000人,在他們看來這10000人已經足夠徵服明朝。定下這麼個數字的人乃是阿隆索 桑切斯,這是一位西班牙籍貫的耶穌會士,他認為只有通過武力才能"勸化"中國。
  • 甲午中日戰爭,清軍4萬人傷亡,日軍傷亡多少?真實數目令人咋舌
    後來,日本仰慕漢朝的繁華強盛,於是派了使者來到中國進貢,想要和漢朝建立外交關係,並獲得漢朝的庇佑,以保全自己。到了唐朝時,中日之間就有了文化交流活動,日本還專門設立了遣唐使這一職位。 日本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中規不懷好意的呢,就是從明朝。
  • 解放軍加農炮曾立赫赫戰功,為何後來被取締換上了榴彈炮?
    加農炮的使用始於拿破崙戰爭時期,自誕生之初就成為了戰場火力突擊的主力,尤其適用於攻堅戰,對敵軍的裝甲目標可實現毀滅性打擊,尤其在一戰和二戰時期曾取得過輝煌戰績。法國曾大量生產了施耐德M1897式75毫米野戰加農炮,隨後德國也開始仿製,後來美國還研製出一款有「最狠的加農炮」之稱的M107式175毫米自行加農炮,不僅將其用於了越南戰爭,還計劃對蘇聯使用,可見各國對於加農炮的重視。不僅如此,加農炮也曾幫助解放軍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 寮國為何將首都建在邊境線上,這是歷史傳統還是防止泰國入侵
    一國的都城是一個國家的重重之中,一般首都都在國家腹地,這樣可以有拱衛。然而世界上也有些國家的都城位於邊境,甚至位於邊界線上。東南亞國家寮國的國都萬象就是如此,那麼國土面積並不小的寮國為何將首都建設在國境線,難道寮國的國家元首就不擔心泰國一旦入侵,首都馬上就會被淪陷嗎?
  • 為何遠道而來的西方殖民者能順利佔據南洋各國,而明朝卻沒做到
    明朝早期曾有過非常輝煌的遠航記錄,鄭和統領的無敵艦隊不僅耀武於南洋,其航跡甚至遠達東非海岸,不過仁宣之後的大明王朝迅速走向封閉,對海外情形漠不關心,一些曾經依附於大明的南洋藩屬國也日漸脫離了掌控。其實哪怕是好大喜功的朱棣在位時期,雖然在南洋有過舊港宣慰司之類官方機構,但明朝在南洋的行政和軍事存在都很薄弱,從未試圖認真的在當地推行大明體制,在這些地方設點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給宣揚國威的鄭和船隊提供補給和修整基地。實際上在宣宗終止鄭和遠航之後,這些海外屬地就已經名存實亡,主要的原因是後來執政的文官集團對在這麼遙遠的地方、花費海量的人力物力去維持統治並不感興趣。
  • 歷朝歷代都有好男風者,為何明朝時期卻堪稱頂峰?
    關於喜好男風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幾千年來雖然各朝各代都有,但最為盛行的時期還是在明朝。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不是現代,現代畢竟只是一股網絡熱潮,這種喜好更多的是存在於虛擬網絡當中,現實卻是少之又少。古代龍陽之癖的發展歷程《戰國策·魏策》中記載:"對曰:"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霓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
  • 沒有于謙,明朝或許就會成為第二個南宋
    據說,有次有個僧人遇到于謙,見其相貌清奇,說他將來必成為挽救國家於危難的宰相,沒想到後來真應驗了。于謙24歲中進士,步入仕途,後來成為挽救明王朝於危難之中的中流砥柱,結果被捲入皇爭受迫害而死,死後葬在西子湖畔。他和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