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二十年(1592)爆發了明、朝、日三方之間的「壬辰之役」。當時朝鮮八道武備廢弛,李昖重文輕武,朝廷派內鬥激烈,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面對十五萬日軍的進攻,朝鮮迅速潰敗,短短二個月八道丟掉了七個。
這場戰爭持續了七年,朝鮮又將其稱為「七年戰爭」,韓國還製作過一款老遊戲名字就叫七年戰爭。
萬曆皇帝畫像
戰爭其實是打打停停的,1592年開戰,明朝集結遼東軍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宋應昌、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休戰。到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1597年1正月,日軍撕毀停戰協議,再次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可以看出戰爭在中期,尤其是第二次的時候,明日雙方已經陷入了僵持狀態,在此情況之下,明朝的也想儘快打破僵局,也想了不少辦法。
《明史》中的《暹羅傳》記載:「二十年(萬曆二十年,即1592年)日本破朝鮮,暹羅請潛師直搗日本,牽其後,中樞石星(當時為明朝兵部尚書)議從之。」
說實話大部分提起暹羅第一反應是暹羅貓!!!
暹羅,就是泰國的古稱,當然疆域肯定和現在有區別,從當時的史料記載來看,朝鮮、暹羅、蘇祿這三個國家和明朝的關係相當好,從雙方來往文書來看,這三個國家簡直就是把大明當女神來舔的,蘇祿就是當時位於菲律賓一帶的一個國家。
那麼為啥借兵暹羅計劃最終未能實施呢?
由於我國修史向來不愛關心邊境小國的事情,畢竟我們自己就夠大。
但是我們可以看一看當時暹羅的情況,個人覺得暹羅借兵只能是紙上談兵沒有操作性,原因有三:
其一:路途遙遠,性價比太差。暹羅離朝鮮即便按現在來看也是路途遙遠,何況是古代,即使暹羅派兵助戰,但是長途跋涉明朝需要提供的糧草就是一個巨額數字,這些花銷都夠明朝自己練出幾萬兵了,這樣遠的路走去按古代醫療條件怕是得死一半人。
其二:暹羅自己也攤上事情了,當時正是暹羅阿瑜陀耶王朝與中南半島霸主緬甸東籲王朝進行著頻繁激烈的戰爭,前期緬甸明顯佔優勢可以說阿瑜陀耶王朝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1592年底,緬甸動員傾國之兵進攻暹羅,兩國軍隊主力決戰於泰國廓沙拉,結果緬軍大敗,孤軍深入的統帥即緬甸王儲陣亡。1593年後暹羅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開始了對緬甸的反攻,雙方間的戰爭仍長期持續不斷,互有勝負。看見沒有?明日朝三方大會戰的時候,暹羅和緬甸也打得熱火朝天,暹羅也沒有精力派兵。
其三:天朝上國思維下,借兵暹羅也只是說一說,何況戰爭一直在朝鮮境內進行,明朝後期掌握著主動權,還沒有到需要番邦派兵的地步。
我還有一個觀點,借兵暹羅這個事情到底有沒有還是未知數,《明史》本身就有好多史料錯誤,以及對明朝的高級黑,就像萬曆援朝戰爭明朝每次派兵不過幾萬人,但是明史是怎麼寫的:「秀吉死,諸倭揚帆盡歸,朝鮮患亦平。然自關白侵東國,前後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國與朝鮮迄無勝算。至關白死,兵禍始休,諸倭亦皆退守島巢,東南稍有安枕之日矣。」這不是典型的高級黑嗎,明朝要有幾十萬大軍去損失,戰爭早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