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數百年日本就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從未停止過侵犯,在明朝更是糾集海盜賊人搶掠福建、江浙等沿海地區,那時稱之為「倭寇」。
明朝自朱棣以後,國政日益昏暗,朝廷內閹黨重臣內鬥,徇私腐敗者比比皆是,民間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此時倭寇趁大明王朝海防薄弱,時常駕賊船登陸,在福建、江浙等東南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明朝眼見倭寇勢大,怕傷及社稷,這才調兵剿寇。此時的明軍早已荒廢軍政多年,兵器不全,鎧甲生鏽,因此屢戰屢敗,反倒使倭寇看到了希望,更加肆無忌憚。
此時大明朝廷中有兵部尚書張經深上奏「寇強民弱,非藉兵不可」,意思就是說大明的軍隊太弱,非得找外援不可。這位尚書大人推薦的正是廣西壯人「天狼軍」,統帥此軍的竟還是位「女狼主」。
嘉靖三十四年,六千壯族「天狼兵」在「女狼主」瓦氏夫人的率領下萬裡下江南,進駐江浙海防第一要地——金山衛,隸屬抗倭名將「俞大猷」統一指揮。
說起這位女狼主「瓦氏夫人」可不是普通女子,原是一個強悍部族「狼主」家的千金小姐。瓦氏夫人原名「岑花」,後嫁與另一部落狼主。丈夫也姓「岑」,為避免同姓,去「岑」姓留「花」為姓,壯語「花」同「瓦」,漢人就漸漸叫成了「瓦氏夫人」。
這位千金小姐可不同於一般的大家閨秀,瓦氏夫人自幼精通武藝,熟讀家傳兵法《岑氏兵書》(又稱《天狼兵法》)。這位瓦氏夫人可謂傳奇人物,從小就跟隨父親南徵北戰,出嫁後又幫助丈夫「平內亂,伐敵國」,堪稱是位戰場上的「巾幗英雄」。
天狼部在當時稱臣與大明朝,因此瓦氏夫人親率「天狼軍」出徵抗倭。瓦氏夫人深懂兵法,來到駐地馬上發現倭寇的長處以及明軍的不足。
倭寇所用倭刀異常鋒利,又長又重;而明軍使用的腰刀比之短得多,分量也輕得多,更沒倭刀鋒利。因此明軍與倭寇交戰並不佔據優勢,往往明軍倭寇兩人一起舉刀向拼,倭寇憑藉長度先行傷明軍;要不就是兵刃相撞,倭刀能斬斷明刀。
了解了敵我雙方的優勢和不足後,瓦氏夫人制訂了第一個軍事戰略,「天狼軍」所有人不用明軍武器,而是用本部落自己的「蠻刀」和「藤牌」。如此一來,天狼軍的蠻刀加特製盾牌對付倭寇就達到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效果。
瓦氏夫人的天狼軍還穿有一種特質盔甲,「自盔下並以堅生牛皮而油灌之,甲特周前後胸背而已,兩肩兩臂手及兩股並別為小牛角片」,這種盔甲堅韌輕便,後來還成了明軍的標配。
瓦氏夫人親率「天狼軍」與倭寇初次交戰就大獲全勝。後來俞大猷覺得外族蠻人獲勝,自己臉上不好看,第二天俞大猷就親率明軍與倭寇交戰,結果明軍傷亡三百,只殺倭寇九人,實為大敗。
次日,倭寇又來。這次俞大猷選擇了避而不戰,倭寇陣前耀武揚威,辱罵明軍。瓦氏夫人帳下還有親侄子「岑匡」,聽到倭寇辱罵激憤難耐,竟單槍匹馬衝入倭寇軍中廝殺。
以俞大猷為首的明軍將領只在高處觀戰,竟無一人出手相助,岑匡最終死於倭寇陣中。瓦氏夫人雖恨明軍卻並未忘記大義,在一次戰鬥中,一員明將被倭寇重重包圍,瓦氏夫人「披髮舞刀」單人獨騎殺進重圍,最終救出明將。至此,俞大猷對瓦氏夫人敬重有加,摒棄前嫌,一同抗擊倭寇。
「天狼軍」主要成員多是廣西壯族、侗族等少民族農民或獵戶,但其戰鬥力十分強悍,這都要歸功於瓦氏夫人治軍有方,紀律嚴明。
瓦氏夫人練兵「七人為伍,四人專主擊刺,其餘三人專主割首」,「天狼軍」在與敵交戰時又有五斬:不遵號令者斬,退縮避戰者斬,臨陣逃跑者斬,謠言惑眾者斬,敵退搶財不追者斬。因此「天狼軍」有進無退,「其兵可死而不可敗」。
瓦氏夫人針對倭寇作戰特點,還專門發明了一種新陣法,天狼兵編為哨、隊、甲三級作戰序列;後來戚繼光在此基礎上專門創造了對付倭寇的「鴛鴦陣」,而瓦氏夫人可稱第一功。
壯人「天狼軍」可稱抗倭第一雄兵,而瓦氏夫人就是這支雄兵的「女狼主」!
只可惜古代一直對少數民族相當鄙視,稱為「蠻夷」;再加瓦氏夫人又是女流,以「男權」為主的封建制度並不認可。因此瓦氏夫人以及「天狼軍」在歷史上雖做出了極大貢獻,卻並沒有留下多少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