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樓市到底有沒有泡沫?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易居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的50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數據遠遠超過國際合理值,50個城市中只有長沙是較為合理的;另一方面,中國樓市的租售比普遍遠超國際臨界值。此前社科院城市所發布的房地產藍皮書《中國房地產發展報告2018》顯示,中國樓市的租售比普遍遠超1∶300。以廈門樓市為例,租售比高達1∶1100,房產所有者需要91.7年才能通過出租房產收回回本;再者,多個層面的數據顯示,我國的房屋總量或至少夠20億人居住,西南財大的研究數據更揭露,全國城鎮地區房屋空置量高達6500萬套,平均空置率也已經超過了22%,三四線城市空置率更高,很多已經達到了30%。
更不能忽視的是,事實上,目前中國樓市市值規模高達65萬億美元,超過美歐日房地產的總和——60萬億美元。
現實如此,但很多專家卻視而不見,不僅不敢承認我們樓市的泡沫,甚至有不少高級別專家教授還公然宣稱「中國樓市沒有泡沫」:
兩年前經濟學家黃有光公開發表評論稱,「中國樓市並沒有大量泡沫,住房空置率不高。如果房價真的存在大量泡沫,那麼房價的持續上漲就會導致泡沫破裂。」
不久前北大教授董志勇也直言,「不要任何時候都汙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因為房地產市場仍然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他們有很多困難,但目前為止個人覺得並沒有泡沫。」
無獨有偶,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更是不止一次發表言論稱,「中國到處都是高樓大廈,看一看樓價,那些錢都是從哪裡來的呢?我不認為是泡沫導致的,而是實際價值升上去的。」
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30年前的日本,彼時日本政府及全體國民也是一樣視樓市泡沫不見,不僅全民瘋狂投資買房,更以高房價為驕傲。但誰也料想不到,就是曾經那個讓日本國民引以為傲的房地產,最後卻把日本經濟拖入了無底深淵,讓「日本失去了20年」。
日本樓市泡沫是如何「破裂」的?
眾所周知,90年代初日本爆發了史無前例的「房地產泡沫崩塌」事件,這一度讓日本樓市暴跌70%,更讓日本經濟出現嚴重衰退。無數人由「千萬富翁」淪為「千萬負翁」,更有數以千萬計的日本民眾失業、破產,無家可歸。
彼時,日本民眾也是對投資房地產有著超出常規的熱情。隨著房價的上漲,許多日本人投入炒房事業中,最終演變成日本全民從銀行貸款買房,房價被再一次抬高。日本國土廳公布的數據顯示,1989 年,國土面積僅為美國4% 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竟然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 倍。東京銀座大街土地價格最高達100 萬美元/ 平方米,東京的房價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所言非虛。
樓市火爆,各行各業跟著雨露均沾,日本經濟更是迎來極度繁榮。有資料顯示,僅1988年,歐洲百分之七十的奢侈品都是由日本女人消費的。
樓市最繁榮時期,日本的房價嚴重虛高到讓人咂舌。一套70平米的房子要價7000萬日元,折合人民幣是500萬。須知,當時的中國「萬元戶」都是極少的,彼時我國的大城市房價也不過一兩千元一平。一套房子500萬,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無異於天文數字。
李嘉誠曾經說過,任何事物任何一種行業,如有一窩蜂的趨勢,過度發展,就會造成摧殘。日本樓市也難逃這個「魔咒」——形成於1985年的日本樓市泡沫,最終在三大主要原因的合力影響下,最終還是在1990年「被刺破」了:
第一、1985年日本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數以萬計的資金無處安置。恰巧彼時,日本很多銀行鼓勵有錢人買房投資,龐大的投資需求之下,日本樓市的供給大增,樓市泡沫開始堆積;
第二、1985年日德法英四國籤訂「廣場協議」。之後美元貶值,相對應的日元迅速升值,但日本完全沒意識到危機,還在把大量外匯引進銀行。最終這些資金都大舉流入房地產市場,日本房價迅速飆升,不到一年漲了53%;
第三、同樣是在1985年,日本修改建築法,鼓勵拆掉舊房子,重建新房。數以萬計的高容量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日本樓市形成嚴重的「供大於求」局面。樓市泡沫更加深化。
雖然日本在1990年緊急制定了《房地產融資總量規制》,開始對房地產投資嚴加管控,但奈何樓市泡沫已經嚴重虛高,為時已晚。到1990年1月12日,日本股暴跌70%,拋售潮來臨,東京房價暴跌65%,一夜之間許多日本人淪為千萬負翁,不堪重負之下,無數人跳樓自殺。有資料顯示,1992年東京地價跌到了繁榮時期的七分之一。到此,日本樓市泡沫終於崩塌了,房地產的「災難」也迅速蔓延到各行各業,銀行、企業、個體戶大量破產,經濟加速下滑,一夜之間回到解放前。
當年日本房價「崩盤」,那些「沒買」房子的人,後來過得怎樣?
正如伏爾泰所言,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日本樓市「崩盤」,那些沒有買房的人,現實中也未能倖免於難。畢竟經濟急速下滑,失業潮降臨,很多人雖然成功躲過了泡沫破滅,沒有貸款買房,也就沒有所謂的房產資產大幅萎縮。雖然1990年後,日本很多地方的房價降到了極低的水平,但是沒買房的人,還是沒有膽量買房,主要原因是「房價崩盤」刺激到了他們,他們無法預測未來的房價走勢,怕自己購入之後,房價又一次暴跌,所以不少人選擇觀望,更傾向於租房居住。
沒房人,倖免於難,加入租房大軍
總的來說,「沒買」房的人還是比較幸運的。雖然也連帶受了經濟倒退的影響,但至少不像那些孤注一擲的投資炒房大軍,損失那麼慘重。這些幸運的日本人大多選擇租房子住,這樣既能有一個安身之所,又不需要有太多的擔心。
事實上,日本政府也非常鼓勵民眾租房。為此,還制定了完善的租房補貼制度,職工租房能獲得一定的補貼。比如職工租住房屋的價格如果不超過工資的20%,公司會予以補貼。
經此事件之後,日本進入「低欲望社會」,民眾的消費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對房地產的看法也更加理性了。更重要的是,日本樓市泡沫破滅後,他們悟出了一個深刻道理並沿用至今:實體興國,房地產不管曾經有多麼威猛的拉動經濟發展的能力,過度依賴,最後都會靠不住,甚至會被反噬。
日本「這些現狀」正在我國上演?專家捏把汗
和文章開頭的一些專家「視泡沫為無物」不同,現在我國也有不少專家為目前的樓市「捏把汗」——更多的有良知的專家認為,當前階段我國樓市也存在較為嚴重的泡沫。尤其是房價收入比、房屋租售比這些能準確衡量樓市泡沫的數據擺在面前,很多專家一而再而三地發出預警,建言國家要正視我國房地產存在的和日本當年一樣的「這些現狀」:比如「全民炒房」;樓市投資屬性凌駕於居住屬性之上;房屋嚴重過剩,房價卻居高不下;房屋分配嚴重不均,極少數人坐擁大量房產,不住也不出租,任由空置落灰等。
總之一句話,很多專家認為,我們現在所經歷的和日本曾經發生的事情非常相似——日本樓市「崩盤」前,「這些現狀」正在我國上演。事實上,不止專家要「捏把汗」,其實我們很多人在回憶起中國樓市的二三十年發展史,自己估計也會「捏把汗」,畢竟中國樓市已經長盛不衰了近40年,房地產的造富神話,已經讓人咂舌了。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更早早就發出告誡:「在泡沫中狂歡的日子不多了,做好潮水退卻後的準備是每個國家、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
實幹家曹德旺曾經抨擊到,房地產瘋狂造富的時代該徹底終結了,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如何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崛起都必須依靠實體經濟,高科技、實體製造業才是強國之本。我們雖然有自己的國情,但也要吸取其它國家的慘痛教訓,房地產雖然能帶來一時繁榮,但畢竟不可持續。不僅如此,他還建言國家,未來要「削減」房地產等不必要的投資,因為房地產擠佔了太多信貸和勞動力資源,對消費、製造業等的擠壓也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