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左眼角是不是有疤?」「侄子的小名叫什麼?」……
近日,一位流浪26年的93歲老人張叔找到在清遠連州的家屬,在增城新塘與弟弟相認,並隨家人返回清遠連州老家。
一年前,在增城區新塘鎮一帶的檔口門口,經常能見到一名流浪老伯,留著花白的山羊鬍須,身旁的小推車上堆放著簡單的行李。
「讓愛回家」增城新塘服務隊的隊長徐躋明見流浪老伯年事已高,多次提出要幫助其尋找家人,對方卻很抗拒,多數是沉默應對,實在拗不過,就提供來自韶關的地址和姓名信息。
徐躋明聯繫韶關當地,發現相關信息「怎麼也核實不到」,懷疑是假信息。
這一年來,志願者們經常為流浪老伯送去食物和衣物,噓寒問暖,讓流浪老伯漸漸信任志願者。
2020年12月23日,他主動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和清遠連州老家地址,拜託志願者「幫我聯繫上家人」。
志願者通過清遠連州當地村委會,迅速聯繫上這名流浪老人張叔的弟弟,他今年已經77歲,得知消息後,他和兒子專程趕到廣州來認親。
12月25日上午,和志願者想像中認親激動的場面不同,張叔兄弟倆見面顯得冷淡生疏,「隔了26年了,我對哥哥的記憶也模糊了」,張叔的弟弟表示,張叔年輕時候曾教過書,一直未結婚,26年前離家後杳無音信,他都記不清哥哥的長相。
張叔的弟弟嘗試著和張叔用家鄉話交流,一開始問張叔的母親老家的地址,張叔答不上來,讓氣氛顯得尷尬,張叔的弟弟開始質疑「就算這麼多年過去,不可能母親家地址說不上來」。志願者在一旁勸導,「畢竟這麼多年了,需要張叔慢慢找回記憶」。
張叔的弟弟記得哥哥小時候生瘡,左眼角留下一道疤,張叔臉上的皺紋層層疊疊,乍眼看過去看不出這道疤。志願者小心地將張叔左眼的皺紋翻起,果然在眼角發現一道小疤。
「你侄子的小名叫什麼?」 「你以前在演出隊做過什麼工作?」 「以前村主任的名字?」如同面試一樣,張叔的弟弟開始就一些人名信息和過往生活細節不斷發問核實。
在和弟弟的交談中,塵封已久的回憶漸漸浮現於張叔的腦海,「我侄子小名叫娃鼓」「以前在演出隊做過編輯」他對答如流,眼框裡熱淚在打轉。
「父母的墳埋在哪裡?」交談一個多小時,在問完最後一個問題後,張叔的弟弟確認眼前這個落魄老人正是離別26年的哥哥。
張叔從外套的貼身口袋裡顫巍巍地掏出1000多元,這是他辛苦賣廢品攢下的一點積蓄,他提出由自己來請大家吃飯,被婉拒了。次日一早,張叔的家人帶著張叔返回清遠連州老家。
來源:廣州日報
陝西法制網編輯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