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入大沼澤地,就能聽到如飛機著陸般的轟鳴聲,或者短吻鱷求偶時的鳴叫聲。受城市化速度加快、工業帶的出現和機場的威脅,美國南佛羅裡達州的大溼地與之前相比已經大幅度縮小。這一外觀似沼澤的壯觀綠水河道源自該州北部的基西米河流域,橫穿奧基喬比湖,注入佛羅裡達半島南端。在那裡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其中生活著成千上萬種鳥類,哺乳動物、昆蟲和爬行動物。凱門鱷及美國短吻鱷充當著該地的「哨兵」。在其他動物的生存和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短吻鱷的生活習性
美洲短吻鱷偏愛溼地,它們棲息在沼澤和海濱沼澤,但有時也會在河流、湖泊和其他淡水水體中活動。儘管不像其他鱷魚那樣擁有鹽分口腔分泌腺,也可在短時間內承受一定鹽分。因此,有時可以在沿海灘涂地發現它們的身影。
雌性比雄性體形小很多。吻部寬盡頭有不是很明顯的鼻梁。四肢短小,前足具5趾,後足具4趾。成年美國短吻鱷的皮膚呈棕橄欖色,部分區域呈黑色,頜骨、頸部和腹部為奶油色;膚色暗淡;尾巴附近的鱗片顏色更黑。腹部有骨化皮膚。成年美國短吻鱷捕食各種獵物,偏愛龜、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魚類甚至是幼年短吻鱷。必要時還會吃腐肉。當氣溫低於20~28攝氏度時,會停止進食。飲食、氣候和出生率的不同決定了其身體的兩種不同形態:有的修長苗條、有的短而強壯。
短吻鱷的繁衍
短吻鱷在春季開始時進行交配。雌性用淤泥和枯葉築巢,並在其中產20-60枚卵,巢穴一般建在高於水體的地方。雌性會積極地守護巢穴。幼鱷一旦離開巢穴,雌性會立即將巢穴摧毀,以幫助它們下水。離開巢穴時它們會把8-10隻幼鱷放在口中搬運到水裡。
一度遭遇滅絕危機
因19世紀末開始的過度捕獵,美國短吻鱷在20世紀50年代面臨著即將滅絕的危險。但是到20世紀70年代後,人們開始意識到美國短吻鱷對其周邊環境的生態意義。由此實施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使它們的數目逐漸得以恢復。如今,它們不僅擺脫了危機,而且為其周邊的許多物種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美洲短吻鱷對自然生態的影響
美洲短吻鱷是體型最大的短吻鱷,它們的平均體長可達4米,它們可以構建水坑來確保旱季的水流供給。它們能熟練地完成這一任務,利用四肢和吻部清除其餘的雜物和洞中的糞便,使其變成真正的清水綠洲。水面漂浮著百合,邊緣生長著各種植物,如香蒲和蕨類植物。如果沒有這些短吻鱷的經常清理,這些植物的根將會成為魚類的陷阱,阻礙它們的遊動和發育。短吻鱷通過這一行動建造了一個新的棲息地,其中聚集了龜、魚、鳥、浣熊和其他覓食的動物。如果沒有這些水坑,許多物種就不能安全度過旱季。美國短吻鱷建造的這些水坑相當於一個個生命蓄水池,滋養了無數隻即將分散的動物。雨季來臨後,這些動物將重新回到空地居住。
保護短吻鱷的措施
溼地是美國最大的生物多樣性聚集地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因為在自然恢復方面取得的進步,大沼澤地消失的危機有所緩解;2010年,情況重新變糟。因為流水的減少和汙染,這一地區重新面臨消失。但是,美國短吻鱷,作為國家公園的標誌,正在努力扭轉這一趨勢。
一方面,一個重要的控制和保護措施是在這些動物體內放置衛星追蹤晶片,因為它們可以敏銳地感知到水文狀況、水中鹽分和整體生態系統的變化。這樣,當它們穿過牧草河流時,就會發出關於周遭環境、水位和短吻鱷體形的相關信息。通過這些微小的移植金屬片也可以控制短吻鱷的體形和繁殖成功率。
另一方面,美國短吻鱷還面臨著對抗緬甸蟒蛇侵犯的重大挑戰,後者是一種原與該棲息地無關的爬行動物,但是近年來開始在大沼澤地繁殖,使得不計其數的物種和60多萬公頃的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平衡面臨著巨大的危險。
目前人們通過實施一系列拓寬和保護棲息地的措施來確保短吻鱷的繁殖。近年來正在實施的一個計劃是購買自然保護區周邊的耕地,然後將其還原成溼地。這一綠水區的擴大將利於物種保持良好的狀態。這是因為,儘管沒有滅絕的風險,但棲息地的流失仍然是它們面臨的首要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