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老農撿到一鐵疙瘩,拿回家半夜怪叫不停,專家:中華第一龍

2021-01-16 葉三說

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可能一輩子都碰不到,但在坊間卻經常聽聞有人說,一不小心就撿到了「狗頭金」的傳聞。

撿到像狗頭一樣大的金塊何止是發財了,甚至還有可能改變幾代人的命運。傳聞雖然年年有但身邊卻不曾見到一例,所以只當成是人們茶餘飯後的消遣而已。

但1965年家住黑龍江的一個老農,竟然撿到一個造型怪異的「鐵疙瘩」。最令他無法忍受的是,這個「鐵疙瘩」拿回家後竟然半夜怪叫不停,讓老農一家人都倍感難受,後來經專家鑑定之後被奉為「中華第一龍」。

第一、老農撿到「鐵疙瘩」

1965年黑龍江省內一個偏遠的小村莊,竟然爆出了一個大新聞。一戶農民想要修繕一下家裡的豬圈,但苦於家庭條件有限買不起紅磚。

於是他便打起了城牆磚的主意,在一個月黑風高、伸手不見五指的晚上,老農民來到了城牆根,開始用工具盜挖城牆上的青石磚。

由於青石磚特別重,所以每次只能挖幾塊,就這樣他一挖就是幾個晚上。有一天夜裡他正聚精會神地挖磚,突然出現了巨大的嗡嗡嗡的聲音。

由於本來就做賊心虛,所以被突如其來的聲音嚇了一大跳,剛要拔腿逃跑但聲音卻停止了,同時還隱約地散發著微弱的光芒。

雖然這個農民感到十分不解,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終於挖出了一塊東西,仔細一看只是一個沉甸甸的鐵塊而已。

為此老農還失望了一陣子,不過既然挖出來了,與其扔掉還不如帶回家。到家之後經過一番清洗,鐵疙瘩竟然出現了黃澄澄的顏色。

莫不是挖到了金子了吧?但用牙齒咬了一下發現硬度不夠,據他推斷應該是一塊黃銅。當他將鐵塊放在窗臺上時,竟然發現有一點類似龍形,並且雕刻的十分精美。

但由於不知道是幹啥用的,所以也就沒在理會它,累了大半宿的老農倒頭便睡去了。

第二、夜半時分「鐵疙瘩」發出異響

老農一家人沉沉睡去之後,屋子裡卻卻傳來了一陣陣怪異的聲音。由於這種聲音越來越大,所以吵醒了熟睡中的農民。

他起來之後四處查看,最後竟然發現是這個「鐵疙瘩」在嗡嗡作響。這個場景可把這個農民嚇壞了,難道自己挖出了妖怪?

就這樣好不容易捱到了天亮,「鐵疙瘩」的聲音也逐漸微弱下去,並最終一聲不響了。在接下來的幾個夜晚一直都會出現這種怪異的現象,已經被嚇壞了的農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要把這個「鐵疙瘩」上交給文物局。

一方面讓文物局的專家幫忙看一下,這塊龍形「鐵疙瘩」是不是一個寶貝?另外他也想知道為什麼一到晚上,這塊「鐵疙瘩」就會發出怪異的聲音。

就這樣一大早他就來到了文物局,考古、鑑定專家們看到這塊「鐵疙瘩」後,很快就發現了它背後隱藏的秘密。

第三、專家解密

經專家研究後,老農民在城牆上挖出來的這塊「鐵疙瘩,竟然是價值連城國家一級文物。專家根據古籍上的記載,發現它叫「銅坐龍」。

顧名思義是椅子上的一個裝飾物,但它絕對不是普通人家椅子上的飾物,而是古代皇親、貴族座椅上的一個裝飾品。

因為從外觀上來看,「銅坐龍」高19.6cm,重約2.1公斤。整條龍昂首挺胸並呈坐姿狀態,左上前爪伏在和身體相連的器物上,這種有霸氣的形態,一看就是貴族才能使用的貴重器物。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銅坐龍」是古代皇室車馬所用的裝飾物。《金史》中明確記載了皇室用銅坐龍裝飾所用車馬。

可能時代不同「銅坐龍」的裝飾功能也有所改變,畢竟金朝是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所以和中原習俗不同也有情可原。

至於在夜半時分發出奇怪的聲響,專家認為應該與鐵塊中的縫隙有關係,當有風吹進細縫時因為共振,所以就會發出陣陣聲響。

結 語

「銅坐龍」作為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皇權象徵,生動地講述了古代少數民族,對權力的嚮往和對土地的徵服欲。從「銅坐龍」的姿態上就可以看出,有一點類似古代漢族人,門前擺放的兩尊石獅子的形態,所以意在彰顯不同的文化氛圍之下,不一樣的文化特徵和藝術思想。

相關焦點

  • 1965年黑龍江老農撿到一鐵塊,日日怪叫不停,專家:中華第一龍
    其實在很多年前,在黑龍江的一個小地方就有著這樣一位農民撿到了一塊鐵塊,這個鐵塊其實就是不可多得的文物。這件事發生在1965年,在黑龍江某個地方有一位農民當時想要養豬,所以就想著去建一個豬圈來養豬。但是這位農民的家境並不是很富裕,沒有錢修建豬圈,於是他看中了附近的古城牆邊的青磚,想要用這個來修建豬圈。有了這個想法,他便開始了行動。
  • 老農撿到一隻「神獸」,每天發出怪聲,2008年奧運會展出驚豔世界
    老裴是一個精通泥瓦工技術的多能型人才,不僅農活幹得非常出色,這取磚的技術也是一點都不差,沒多大功夫就直接取走了滿滿一板車的磚頭,在這個過程中他還發現了某一塊城磚後面,藏著一個看上去非常神奇的「鐵疙瘩」,也順手就給放在車裡拉走了。
  • 黑龍江老農撿到一尊「銅龍」,每晚發出怪叫聲,上交後成鎮館之寶
    突然,地上傳來「哐當」一聲,聲音雖然不大,但在寂靜的夜裡也是格外刺耳,把幹壞事的老裴嚇了一跳,他慌忙蹲下身子,查看情況,摸著摸著,便摸到了一「鐵塊」,分量還挺沉,但天色昏暗,老裴啥也看不清,於是把它裝進兜裡,推著一車青磚跑回了家。
  • 牧民撿到一石頭,拿回家墊桌腳16年,被專家無償徵收,現價值百萬
    牧民撿到一石頭,拿回家墊桌腳16年,被專家無償徵收,現價值百萬眾所周知,中原地帶總是會有農民在自己地裡挖出歷史古物,這些東西都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畢竟咱們國家歷史悠久,所以農民挖出古董的事情也是十分常見的。
  • 老農在河邊撿到一隻「烏龜」,背後插著4支箭,專家:至少18億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流傳有五千年之久,在我國古代的歷史發展中,古人以他們的智慧給我們今天留下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蹟,字畫、瓷器、青銅器等等,這些文物有些早已流傳在了世面之上,有些隨著墓葬的發現被人們挖掘出來,還有一些被私人珍藏著,再有就是偶然之間發現的了,總的來說,隨著時間的長河我國的文物也在不斷的出現。
  • 河北老農藏有一金碗,專家鑑定後興奮地要讓老農上交,老農:不交!
    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文明的演進過程中,能夠證明這些文明曾經存在過的證據,正是那些流傳至今的文物。古代人曾經用過的用具,寫的書籍,這些帶著文明刻印的東西一代代流傳,讓我們見識到古代文化的魅力。除了在博物館中,有著諸多價值連城的文物外。還有很多文物隱藏在民間,其中的價值可能並不比你在博物館看到的要低。
  • 老農撿到一個「瓷罐」,當夜壺用了50年,專家:價值1個億
    1966年江蘇省一個老農在下地幹活的時候,偶然挖出一個造型古樸的瓷罐,那會兒國家正在鼓勵保護文物,只要上交的古董被鑑定為真品,政府就會給出相應的補償,老農雖然沒有文化,但願意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將這件意外挖出的瓷罐上交,可無奈因為路途遙遠,在趕路的時候這件瓷罐就被遺失在了半路上。
  • 農民釣魚撿到一「烏龜」,身上插了四支箭,專家稱值18億
    老農拿著這個物件回家了,回家後立馬向妻子展示這個物件。妻子看了後覺得,儘管這物件看似平平無奇,但卻總像是有什麼歷史故事的物件。 為了探究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夫妻二人把這個物件拿去找專家鑑定。當專家看見老農拿出這個物件後,立馬變了神情。
  • 陝西老農撿「鷹狀」陶罐,拿回家當飼料盆,後成首批禁止出境文物
    陝西老農撿「鷹狀」陶罐,拿回家當飼料盆,後成首批禁止出境文物眾所周知,黃河是中國民族的「母親河」,不僅是為沿岸居民提供水源,更在於它孕育了璀璨多姿的華夏文化。曾經就有一位陝西老農撿了個陶罐拿回家當飼料盆,後卻成了首批禁止出境的珍貴文物。1957年的一天,陝西華縣太平莊村民殷思義正在趕著牛犁田,突然他感覺犁好像碰到了什麼東西。
  • 老農偶得破碗,親戚來家中吃飯,出價1萬元收一個碗,老農卻報官
    並且過幾天城裡親戚要來家中做客,比起家裡的碗這幾個好多了,於是農民把碗帶回家中。當親戚來時,農民變把自己的撿到的碗清洗乾淨給親戚用。親戚是文化人,平時也喜歡古玩。看到這幾個碗時眼睛就沒離開過,飯也沒好好吃,一直盯著這幾個碗看。農民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了,親戚就問老農碗的來處,當農民講完時,親戚卻說自己願意出1萬元收一個碗,還連忙問老農民撿到幾個。
  • 老農捕獲兩隻白腹隼雕帶回家中馴養被判刑
    原標題:老農捕獲兩隻白腹隼雕帶回家中馴養被判刑   百色新聞網田東6月4日訊 (通訊員 蘇北海 韋益萬) 活了55年,田東縣農民老梁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冒著負傷甚至殞命的危險到半山腰徒手抓獲的兩隻鷹,竟給他帶來那麼大的麻煩。原來,這兩隻鷹叫白腹隼雕,來頭不小,系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 中華蜜蜂為什麼叫「水蜂」,夏季退蜂與其有關,老農3個緩解方法
    空氣中的溼度太低,對人工養殖的中華蜜蜂是非常不利的,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其實老農常常說,中華蜜蜂是屬水的,是「水蜂」,這一點蜂友們知道嗎?它與夏季退蜂有什麼關聯呢?又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解決呢?中華蜜蜂為什麼叫水蜂許多蜜蜂專家,用中華蜜蜂與西方蜜蜂做對比,發現中華蜜蜂的扇風行為,是頭朝外尾向內,將外界的空氣,往箱內部扇入。
  • 中華第一玉雕龍:居然長了一個豬首?
    村民伸手一摸,竟然摸出了一個黑不溜秋像鉤子一樣的東西,幾天後,他驚奇的發現,這個其貌不揚的鉤子,在太陽底下竟然能發出耀眼的碧綠光澤。後來拿到文化館一看,發現這是一件五千年前的紅山人製作的珍貴玉龍,是在中國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是一件無價之寶。
  • 老農的豬圈半夜傳出奇怪聲音,報警後專家急忙趕來,頓時樂了
    然而身為一國之主的皇帝,往往是這方面的代表,在我國的很多朝代 ,皇帝剛登基的時候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通常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令當時的人們苦不堪言,但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卻是一個考古的重要途徑,一些帝王的陵墓中出土的瓷器、字畫等都是我們了解古代人們生活的橋梁。
  • 蛐蛐上高層半夜叫不停 聽聽專家咋支招兒
    立秋到,蟋蟀叫。每到夜晚降臨,想必您會聽到蟋蟀悅耳的鳴叫聲,不過這讓家住25樓的市民小李有些苦惱。近段時間,她家裡來了蟋蟀,夜裡躲在暗處鳴叫,吵得她睡不好覺。蟋蟀是如何來到25樓的?它們生性好鬥,不會趁人熟睡時咬人吧?昨日,《洛陽晚報》記者請河南科技大學的兩位老師對此進行解答。
  • 農村半夜明明沒人,家裡的土狗卻叫個不停,啥原因?
    但是,如果是自家人,哪怕在外面一年半載,很久不回家了,回到家裡,狗也不會衝著叫。那麼,狗是靠什麼來分辨出是不是自家人呢?狗的嗅覺比較靈敏,能夠聞到人聞不到的氣味,狗長期在家裡生活,對一家人身上的氣味都比較熟悉,並且還有記憶,因此只要是自家人,即使長期在外,它也不會叫,更不會咬。
  • 「玉豬龍」在農田中,在小孩玩耍拖拽中,在文物保護單位的箱子中
    中華第一龍,玉雕龍在70年代初期8月份酷熱的一天,生活在中國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中國國家館藏第一「玉豬龍」臨近吃晚飯的時候,張姓男子拿好農具等,他又順手把那個硬邦邦的器物帶回家,然後就放在院子裡的一個角落裡。
  • 蛐蛐上高層 半夜叫不停
    昨日,《洛陽晚報》記者諮詢了相關專家,為您解答為何今秋蛐蛐格外多。  蛐蛐上高層,半夜叫不停  「我在這小區住了5年,還是頭一次碰到家裡進蛐蛐的事兒。」洛龍區的劉女士說,她家在13層,自從上周下了場大雨,家裡就出現了好幾隻蛐蛐。
  • 老人河邊釣魚撿到一「烏龜」,背上插著4支銅箭,專家:撿到18億
    目前博物館中典藏的文物都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文物散落在中華大地上,有的可能收藏於民間,有的則深埋在泥土中。如果有幸撿到文物,除了能夠目睹其風採和歷史感,更重要的是能夠為中華文物寶庫添磚加瓦,其帶來的研究價值更是無法估量。很多沒有鑑定能力的人會將一些文物擱置,當作沒用的物件,浪費其價值。而有的老百姓則會報告文物局,上繳撿來的文物,為保護文物作出貢獻。
  • 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碧玉C形龍,竟然沒贏得海報主角
    提起紅山文化,不知大家想到了什麼,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收藏在國家博物館裡的碧玉C形龍。 但我第一步進入的並不是位於三層的展廳,而是地下的「中國古代基本陳列」,當我走到碧玉C形龍展櫃時,那裡空空如也,一張紙條上寫著「臨時外展」。 當我興匆匆地來到三樓,離開電梯向左一轉,就看到了「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的巨型宣傳展板。那上面有一件精美的玉器,也是龍,但不是碧玉C形龍,而是玉玦形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