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一位名村民頂著炎炎夏日,在村子附近修築梯田,拿著鏟子往地上一鏟,碰到的不是軟綿綿的土地,而是一件硬梆梆的東西,驚奇之下,他繼續深挖,發現了一個有人工痕跡的石洞。
村民伸手一摸,竟然摸出了一個黑不溜秋像鉤子一樣的東西,幾天後,他驚奇的發現,這個其貌不揚的鉤子,在太陽底下竟然能發出耀眼的碧綠光澤。後來拿到文化館一看,發現這是一件五千年前的紅山人製作的珍貴玉龍,是在中國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是一件無價之寶。
玉雕龍渾身綠澤,高26cm,重1千克,呈現C字形,因此被專家命名為C形玉雕龍,短小的龍首,微微前突上噘的龍吻,截平的龍鼻上還有兩個對稱的圓洞。龍額部分有細密的方格網狀紋,背脊還有21釐米的鬃毛紋飾,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用繩子穿過龍脊上的一個圓孔,龍頭和龍尾恰好在一個水平線上。
從現在的考古發現來看,很多有關龍的重要考古發現主要集中在西遼河地區,而且對龍圖騰的崇拜在紅山文化中形成一個獨立的體系,經夏家店下層文化及三代的持續醞釀成熟,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在這次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發現了3200年前的龍鳳呈祥圖案。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C形玉雕龍龍鼻截平,很像豬鼻的造型。除了C形玉雕龍,其他相繼出土的紅山文化龍形玉器中,造型糅合了鹿、熊、蛇等成分,但綜合來看,最主要的還是豬,具體來說是雄性野豬。
在興隆窪文化查海聚落遺址上,就發現一條巨首似豬、長達19.7 m的巨型石堆龍。在很多墓主的隨葬物品中,還可以看到很多豬頭骨,排放整齊,雄雌搭配,帶有明顯的禮制特徵。在出土的甲骨文金文「龍」字中,也很像是雄性野豬獠牙大口的畫面。
觀念與現實密不可分,先人對豬龍形象的崇拜,離不開野豬區別於家豬的優秀品質,不同於現代人對家豬好吃懶做、任人宰割的印象,野豬性好鬥、善泅水,奔跑起來八面威風,性格暴烈,不畏強敵,生存適應能力很強,大型肉食動物虎豹之類看到野豬都要退避三舍。正是因此,在崇龍文化的原始階段,中華先民對野豬心存敬畏,將野豬的造型糅合進龍的圖騰想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