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北京、遼寧等歷史博物館時,在關於新石器時期文物的展區內,我們會看到一個很重要的藏品——玉豬龍,它是距今6700~49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是遠比夏商更古老的年代。
遼寧博物館 玉豬龍
但博物館寥寥幾語的簡介並不能說清這件藏品的重要性,奇特的命名也給觀眾留下了諸多困惑,為什麼要把作為家畜的豬和高貴的龍放在一起給玉器命名呢?豬和龍能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它會是遠古文化中權威和身份的象徵呢?
這一切還要先從豬豬說起——
對力量的崇拜
提到遠古時代的玉器,它的紋飾特點就不能離開它所處的時代背景。那還是一個物資不豐、缺衣少食,人和野獸搶地盤的時代。和兇猛的野獸相比,人類還顯得非常弱小,要靠群體的力量與天爭、與獸搏。
因此凡是強大兇悍、威風凜凜、單打獨鬥、勇猛霸氣的野獸,幾乎都會成為人類崇拜的對象,他們會將野獸的形象雕刻進玉器、陶器、武器等器具上,以期能獲得和野獸一樣強大的力量或得到庇護。這些兇悍霸氣的野獸中就包括——豬。
我們這裡說的可不是粉粉嫩嫩、膘肥體壯、前後一邊兒粗如同煤氣罐罐的家豬,而是連現代人也會畏懼三分的野豬!常常有人用「一豬二熊三虎」來形容它們的強悍,野豬不僅性格兇橫猛烈,喜好單獨行動,而且勇猛起來敢於和獅子老虎搏鬥,如何不叫遠古時期的人類又驚嘆又崇拜?
各地出土的紅山文化-玉豬龍
對食物的崇拜
除了對力量的渴望與崇拜,還有對食物的尊重與崇拜。在野豬被人們馴化成家豬後,就成了最重要的肉食來源,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食物需求,帶來了富足的生活,可謂是家庭幸福和財富的重要開端。
因此在很多漢字中,我們都會看到豬的身影,例如「家」,「宀」是房屋的象形,「豕」就是豬的象形,屋頂下有豬是為「家」。可見豬豬從人們的口腹之慾到精神支柱都佔據了一席之地。
因為豬和人的生活關係太密切了,所以在蒙昧時代,人們將野豬等動物作為圖騰文化加以崇拜,並逐漸成為原始先民的通靈之物和權力象徵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回過頭來再看玉豬龍的形象,吻部平齊、怒目圓睜、鼻梁帶皺、鬃毛飄飄、口露獠牙,與原始的野豬形象也是相當神似。
這是最原始的龍
如玉人生-和田玉白玉玉豬龍
之所以我們對玉豬龍被命名為「龍」感到困惑,是源於它的形象與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龍相去甚遠,那是因為我們又忽略了它的時代背景。六千年以前的龍,還沒有脫離它來自於真實野獸的原始形象,人類對它的藝術加工還停留在模仿的階段。
但人們已經開始嘗試著將豬首和象徵土地、繁衍的蛇來結合,創造出全新的圖騰形象,這種蜷成C形的玉龍,有著野豬的剛勁和蛇的靈動,呈現騰雲駕霧、流動若飄之感。一條原始的龍就被創造出來了,這種特別的蜷體玉龍也由此被稱為「中華第一龍」,成為我們珍而重之的國寶。
而玉豬龍也就成為了果敢剛毅、勇猛健碩、神力無敵的象徵,而它過去作為溝通天地的通靈之力,也被現代人看作可以帶來富貴吉祥、前程似錦,是祥瑞和身份的雙重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