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個具有監督職能的部門計劃開展監督檢查36項,經『大監督』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商定,決定合併為28項,減少8項,既提升了監督的質效,又減輕了基層的負擔。」針對監督力量分散,監督頻次較多,形不成有效監督合力的現狀,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立足實際,整合各方監督力量,構建「大監督」格局,攥指成拳,形成監督合力。
2020年以來,楚雄彝族自治州以牟定為試點,在全州建立了以黨內監督為主導,統籌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財會監督等9個監督力量有機貫通、相互協調的「1+9」監督模式,切實將黨委全面監督、紀委監委專責監督與相關職能部門監督有機融合,推動形成有機貫通、相互協調,橫向聯動、一體推進,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的「大監督」格局,協同聯動,形成合力,放大監督效應,形成1+1>2的監督效果。
為實現監督效能最大化,楚雄州建立了監督力量統籌、監督信息共享、問題線索移送、監督聯動會商、整改落實聯動、監督成效評價六個機制,成立了大監督工作格局領導小組,定期聽取各監督主責部門工作情況、協同情況、重點工作推進、各類問題整改等監督重點情況報告。全面分析研判協同監督事項,科學合理謀劃監督需求,有效推動大監督工作產生的疊加效應,充分釋放到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的具體實踐中。今年以來,該州聚焦貫徹三大攻堅戰、減稅降費、疫情防控、「六穩」「六保」等,強化跟進監督、全程監督、精準監督,督促整改問題802個,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落地見效。
針對農村小微權力、小型工程、小額資金等「三小」領域問題多發,點多面廣的實際,楚雄州探索建立了脫貧攻堅特邀觀察員、廉潔評估員、監察聯絡員制度,明確「三員」職責權限,規範管理,通過列席會議、現場監督、信息上報等方式,加強對村務決策、村組幹部權力行使、廉潔履職、集體「三資」管理、扶貧政策落實和項目實施全程監督,讓群眾參與監督,參與治理,有更多知情權,打通監督的「最後一公裡」,以監督促進基層治理。
同時,楚雄州創新監督方式,聚焦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延伸監督觸角,大膽探索試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提級監督新模式,疏通基層監督「腸梗阻」,著力破解村(社區)「一把手」監督難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在一線以群眾視角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跟隨就診、模擬辦事、暗訪了解等方式開展「體驗式監督」,到脫貧攻堅主責部門和貧困村開展「蹲點式監督」,對發現的問題現場解決一批、交辦整改一批、查處通報一批,堅決向漠視群眾利益、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亮劍開刀,今年共查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1061件1482人,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通過以上率下,各縣市也圍繞大監督紛紛創新監督管理方式。牟定縣實行紀審聯動模式,縣紀委監委與縣審計局組成聯合工作組,深入扶貧項目工程實施一線,用紀審聯動模式對扶貧項目進行現場勘驗監督,讓扶貧項目背後的「貓膩」無處遁形。武定縣在統籌全縣紀檢監察工作大局基礎上,突出不同派駐機構的個性化特徵,探索「點題+派單」監督方式,動態向19個派駐機構點題「派任務」、出「命題作文」、定「解題思路」,為精準監督提供目標。
「構建大監督格局,就是要通過整合優化監督力量,構建起科學合理、系統全面、運行規範的全方位監督網絡,使各類監督的目標更聚焦、發力更精準,實現攥指成拳,堅持不懈把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為全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和紀律作風保障。」楚雄州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
雲南網記者 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