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天書,「易」就是鳥,源於東夷部落鳥圖騰崇拜!

2020-12-05 騰訊網

原標題:《易經》八卦源自山東,64卦384爻是天文學大數據統計!

【引子】

《水滸傳》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徑劫單人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說「黑旋風」李逵回到老家山東沂水(濰坊南鄰),遇到劫道的「李鬼」,大喝一聲:

「你這廝是甚麼鳥人,敢在這裡剪徑!」

鳥人,是山東地區的一種對人歧視或調侃的說法,原本卻是東夷部落打招呼的用語,類似「你是哪裡人?」

01 鳥人的由來與伏羲創作八卦有關

傳說太昊伏羲氏管理天下時,還沒有法度,於是就創作發明了《易經》八卦用來治理天下,在八卦的創作過程中,曾受「鳥獸」的啟發。

《白虎通》說「伏羲始王天下,未有前聖法度,故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象萬物之情也。」

伏羲之後的少昊金天氏,以「鳥」為官,治理天下。

《千字文》說「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龍師」說的是太昊伏羲氏,而「鳥官」說的是少昊金天氏,二者皆是東夷部落首領,「龍鳳呈祥」的成語也是源於此。

少昊金天氏沿襲伏羲的管理方式,並將玄鳥(燕子)作為本部落的圖騰,後來有鳳來儀,於是改以鳳鳥為圖騰,遷都曲阜後,將所轄部族以鳥為名,進行治理,有風鳥氏、 玄鳥氏、 青鳥氏等共二十四個氏族部落。不同部落的人見面打招呼會問諸如「你是哪裡的鳥人?」等問題,以確定對方身份,久而久之,「鳥人」這個說法就流傳下來,但可能是源於部落戰爭或外族歧視,東夷「鳥圖騰」部落沒落後,「鳥人」也就成了歧視性的稱呼。

02《易經》與東夷部落「太陽鳥」崇拜

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陶製大口尊上的刻畫太陽符號

易,由「日」+「勿」上下構成,「易」就是「日」,也就是太陽,源於古人的太陽神崇拜,目前北方很多地區仍然稱「太陽」為「易頭」,也就是《易經》的源頭;「勿」是「日」的投影,有四條斜線,分別代表「春夏秋冬」,與古人通過建木測量日影長度判定四時的活動記錄有關。

由此可見,《易經》的發明人應該在黃河流域,一年四季分明的地區,最有可能的就是山東。

因為傳說,伏羲畫八卦,《史記·太史公自序》說「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前漢紀》說「《易》稱帝出乎震。故太皞始出于震。為木德。號曰伏羲氏。」

認為太皞就是「伏羲」,而且震木對應正東方。

《帝王世紀》也認為伏羲出生地為山東雷澤(菏澤、濟寧附近),

「太暤帝包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跡出於雷澤,華胥履之,而生包犧。」

(易、鳥)

山東古代屬東夷,東夷部落的圖騰正是太陽和鳥,而《易經》的「易」不光代表太陽,還是鳥的形象,上面的「日」是鳥頭,下面的「勿」為鳥身,並突出了翅膀。

《易經》的《彖傳》傳說為周公或孔子所作。比如:

《周易》第一卦,乾為天。

乾。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正義》說,「彖,斷也。斷定一卦之義」

彖字的金文寫法象一頭豬,「豕」的本意就是「豬」,又象一條龍,而具體到「彖」有「斷」的意思,彖還是「鳥喙」,古今中外都有小鳥抽籤算命的形式。

由此可見,豬、龍、鳥,三者之間有某種神秘的聯繫可能與部落交流,民族融合有關。

比如我們自稱「炎黃子孫」,炎帝部落圖騰為鳥,黃帝部落圖騰為「龍」,而東北地區紅山文化出土的「玉豬龍」,證明龍與豬有關。

有意思的是,「彖」字特指鳥嘴,延伸為「鳥語」。

傳說孔子的女婿公冶長就懂鳥語,而公冶長是山東濰坊安丘人,安丘也屬於古代東夷部落。

03 《易經》是古人的《天氣預報》

古人認為,鳥是「天使」,通過觀察鳥的飛翔規律,可以判斷節氣的變化,鳥成為24節氣變化的重要標誌性符號。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學者認為就是太陽東升所在的扶桑樹(建木)

古人用建木的方式(後來用「日晷」或「圭」替代建木),測量日影長短變化,並記錄,用於計時,天氣預報或天時規律統計分析。

而建木上的神鳥也與天時有關。

《月令七十二候》在描述24節氣時,大量引用鳥的狀態就是明證,比如:

鴻鴈北(雨水)、倉庚鳴、鷹化為鳩(驚蟄)、元鳥至(春分)、田鼠化為鴽(清明)、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穀雨)、鵙始鳴(芒種)、鷹始擊(小暑)、鷹乃祭鳥(處暑)、鴻雁來、元鳥歸(白露)、鴻雁來賓、雀入大水(寒露)、雉入大水為蜃(立冬)、鶡鴠不鳴(大雪)、雁北鄉、鵲始巢、雉雊(小寒)、雞乳、徵鳥厲疾(大寒)……

幾乎24節氣每個節氣都有關於飛鳥習性變化的紀錄。

這是因為,古人在觀察天氣、氣候、季節變化時,將鳥作為重要的參照物,而這一現象的源頭正是《易經》,這部天書最早就與觀察天象、記錄時光和四季變化規律有關。

04 窺探《易經》64卦384爻與太陽黃道、24節氣和五行關係

《易經》有64卦,其中乾坤坎離四卦分別對應「天、地、水(月)、火(日)」,天地孕育萬物。

所以《周易》以乾為天、坤為地二卦開篇,統領全篇,又以水火既濟、火水未濟二卦收尾,做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寓意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乾、坤、既濟、未濟這四卦分別有六爻,四六二十四對應24節氣,剩餘60卦也是各有六爻,得360爻,恰恰是周天度數,太陽黃道數,也與一個圓周360°對應。

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天動地靜,圓形代表運動,方形代表靜止,所以這個周天也好,圓周也好,其特質就是運動,循環。

從五行來看,金木水火土,五行木代表生長發展和運動,《易經》五行屬木的卦為震為雷和巽為風,也都是運動的,所以乾、坤、既濟、未濟之外的60卦形成360爻的動態循環,也就是五行木或者炁(氣)的屬性

同時,乾為天,五行金,坤為地,五行土,坎離分別代表水火,火水未濟代表火上水下,水火既濟代表水上火下,這樣64卦384爻就構成了一個大周天系統,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

由此可以看出《易經》與《尚書·五行》之間的密切聯繫。

綜上所述,《易經》源自東夷部落太陽崇拜和鳥圖騰崇拜,《易經》最初是古代的天時(天氣、氣候、天體運行等)觀測報告,是一年或多年天時大數據分析報告,《易經》64卦是對大數據分析後的規律總結,是一種「數據預測模型」,是天文學、氣象學、五行學說等在生產生活、管理治理方面的大數據分析應用系統,閃耀著中國古人科學而又浪漫的探索自然、認識自然、改造社會、創造美好生活的智慧之光。

end

3.易經智慧:現代人為什麼讀不懂《易經》?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各部落圖騰,黃帝部落的圖騰並不是龍
    文/曉夢閣主圖騰一詞最早來自於北美印第安人鄂爾吉布族的方言,後來被西方人類學家所採用。圖騰是原始民族的族徽的標誌,是最早的原始崇拜對象。我們中國人經過幾千年的不斷融合形成的一個大集體——華夏,華夏的圖騰是我們崇拜的龍。在古代圖騰崇拜是氏族制度所特有的宗教形式,其主要特徵是在相信本氏族同某種動物或植物之間存在超自然的關係,該動物或植物就叫圖騰。
  • 《山海經》:透過蛇、鳥圖騰看上古,華夏的起源到底是什麼?
    山海經要知道族群部落的明顯標誌就是圖騰,依靠各自的圖騰和族徽,上古人民能夠避免近親繁殖從而提升人口素質。異獸實為圖騰而上古世界最大的兩個圖騰分別是以遂人、弇茲氏為代表的西戎「蛇」圖騰,和以帝俊、少昊氏為代表的東夷「鳥
  • 《易經》是太陽經,與月亮沒有半毛錢關係!
    而「易」字的由來,一堂國學認為也至少有四種說法:一是蜥蜴(變色龍),二是飛鳥,三是日月,四是太陽及其在大地上的投影,也就是所謂的天地變化。一堂國學堅信,《易經》是人類祖先記錄太陽運行周期的智慧產物,《易經》講陰陽。《秘書》說「日月為易。」但《秘書》是緯書,不足為信! 對此,《參同契》有明確反駁,「字從日下月。
  • 1.3 早期太陽崇拜和鳥蛇圖騰探源
    在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我們也經常能見到「太陽鳥」飾紋,大都是太陽與鳥的組合,或在太陽中繪刻鳥紋,或在鳥身上繪刻太陽紋。那個時候,太陽鳥又被稱作烏金、陽鳥、鸞鳥、鳳鳥等,並最終演變為鳳圖騰。在距今四五千年的中國稻作民族地區,幾乎是「太陽鳥」的天下。直至周代以後,「太陽鳥」的主體地位才逐漸為「龍紋」所取代。
  • 《易經》是天書,源自古人對太陽東升西落,鳥類南北遷徙的觀察
    原標題:為什麼說《易經》與鳥圖騰有關? 《易經》八卦的產生,與先民對天地自然萬物變化觀察及其規律的總結有關。
  • 百家姓:周吳黃楊陳的朋友注意了,請領取你的姓氏圖騰
    王大有先生設計的吳姓圖騰,是句芒玄鳥的樣子,右上角為太陽,整體是太陽鳥崇拜,表達吳姓也屬鳳鳥圖騰的少昊金天氏,東夷部落一支。從古代吳國的地理位置(都城在蘇州)主要在江蘇一帶,這個圖騰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從「虞」字而言,筆者更傾向於《山海經》「仁獸」騶虞的形象。
  • 從古國姓氏和大汶口文化遺址分布,看東夷集團的勢力範圍
    中華始祖三集團分布圖東夷集團以鳥為圖騰,以鳥名為姓氏;以太陽為神祗;其中有名的氏族有太皞、少皞、九黎、萊夷、人方、淮夷、虎方、夷虎、九夷、東夷、三夷等部落。太皞風姓,來自於其圖騰鳳鳥的「鳳」字。太皞氏族後裔,逐漸遷移到山東西南,建有四個風姓古國:任、宿、須句和顓臾。
  • 專家:"龍崇拜源於熊圖騰說"證據不充分
    專家:"龍崇拜源於熊圖騰說"證據不充分  然後嘴咬住尾巴,「對照這個線索看,龍的獠牙其實就是熊的牙齒。以往有說法認為是獅子的。實際上,獅子是以後才有的,並且是外國傳來的。年代上並不吻合。」  延伸  熊圖騰的天下    「熊圖騰崇拜並不僅僅限於中國」,葉舒憲稱,熊圖騰是歐亞大陸及北美史前宗教信仰的共有主題之一。
  • 中國神妖大全之《丹雀》:被原始人類視為圖騰的鳥,古稱「丹雀」
    在原始時期,中國南方的稻作民族以鳥為圖騰。這種被原始人類視為圖騰的鳥,古稱為丹雀,與稻作文化起源關係密切。傳說炎帝曾得丹雀所銜九穗禾。杜甫曾有詩云:「丹雀銜書來,暮棲何鄉樹?」傳說神農曾得丹雀所銜九穗禾,並將種子分給先民。
  • 古代:圖騰畫的——藝術象徵
    權力意志的象徵、龍或蛇圖騰是中華遠古文化最主要的動物圖騰形象.它出現於黃帝部落、太峰部落、伏筱氏族之中,以至於「龍最後成為華夏各部落、各民族共同崇拜的對象」。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皇宮殿堂或衣飾之上都有大量的龍圖案,龍最終成為中華文化最具普遍意義的象徵性動物,它的象徵意義其中最明顯的即為權力象徵。
  • 古玉學步(147):良渚玉器刻畫紋 上古東方鳥圖騰
    在良渚玉器和陶器上發現一些象形符號,其中一個反覆出現的母題是一隻鳥站在祭壇上,祭壇用符號裝飾,其中兩個符號被看作太陽和月亮(圖1:任式楠 1996;Yang, X. 2000)。圖1-2良渚文化這一主題與最早出現在河姆渡的太陽-鳥圖案(圖2)遙相呼應(Wu, H. 1985)。很多學者認同這些符號具有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的性質,作為一種族徽或族標。
  • 雲南神秘原始部落,他們長得像矮人,是如何像鳥一樣生活的
    在浩瀚無垠的地球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曾經都有過自己燦爛的文化,在數千年的世界發展史中,人類從原始部落,到一步一步組成文明社會,其過程不可謂不艱辛。到了今天,在現代化文明的衝擊下,大部分地區都先後進入了現代化文明社會,然而,總有一些偏遠地區,這裡的人們由於對外溝通不暢,一次又一次地躲開了文明的洗禮,至今維持著原始部落的形態,甚至還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這在今天的我們看起來,是絕對不可想像的。
  • 遠古先民信奉的這神奇圖騰,隱藏著中華民族一次次偉大復興的秘密
    中國人都喜歡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以龍為自己的文化圖騰,其實龍圖騰只是黃河流域中原炎黃部落的圖騰,而殷商的遠祖東夷、楚越所屬的南蠻,乃至秦趙贏姓的遠祖,統統都是鳥圖騰的。(詳見《詩經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
  • 生殖崇拜「鳥銜魚」:從強化理論視角,淺析原始社會轉型的必然性
    英國性心理學家靄理士在其《性心理學》中曾說:由此可看,生殖崇拜是原始先民當時常見的一種活動,在表現形式方面,簡單來說,就是對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崇拜,前者體現為旺盛的繁殖力,後者則體現為堅強的力量,兩者共同組成了生殖崇拜的主體。一、生殖崇拜產生的原因生殖崇拜先經歷女性生殖崇拜,後逐漸演變為男性生殖崇拜,不管是哪一種,其中都蘊含著深層次的原因。
  • 美國國鳥是只鷹,法國國鳥是雄雞,中國國鳥是什麼?大多數會答錯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在上古時期,圖騰是一個部落的象徵,隨著社會發展,圖騰逐漸演變成為了一個民族的標誌,是跟每個民族緊密相關的。如果要問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什麼,一半人會大聲告訴你,是"龍";為何只有一半人這麼認為?因為另一半人會表示,"鳳凰"才是我們的代表圖騰。 不論古今,龍鳳總是一同出現的。
  • 傣族古代文學中的動物圖騰崇拜:「牛圖騰」
    關於傣族的圖騰崇拜有多種說法,但大多是以風俗習慣等來做說明。古代文學是傣族圖騰崇拜的有力證明,從傣族古代文學中可以看出,傣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圖騰,傣族圖騰崇拜根據地區和人群的不同有所差異,其動物圖騰有牛圖騰、鳥圖騰、龍圖騰、象圖騰和虎圖騰等。
  • 最早的成都人崇拜烏龜、鳥和太陽
    ,深呼吸  【石鱉】 先民渴望長壽的圖騰崇拜,也是金沙人巫覡手中重要的巫術工具,作為卜問吉兇禍福的靈物。  傳說早在蜀王杜宇統治成都時期,金沙就是重要的都邑,遠古成都人的祭祀生活長達500年,更繞不開蜀王開明。開明,就是蜀國叢帝鱉靈,原為杜宇王朝的丞相,因為治水有功,深受民眾擁戴,杜宇禪讓帝位予他,於公元前666年前後稱開明帝,建立開明王朝。不過,民間傳說的鱉靈並不是一個光彩角色,甚至有點陰險,因為他的妻子和杜宇好上了,杜宇後來才把帝位禪讓給開明,然後在死後化為杜鵑鳥催促蜀人不忘春播。
  • 伯勞鳥被視「害鳥」 為何成為畫家至愛
    宋徽宗、李安忠、李迪等名家都有伯勞鳥作品傳世,近現代著名畫家張大千、于非闇等也喜畫伯勞鳥。由於伯勞鳥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意象,畫家所畫的伯勞鳥也有不同的品種,因此很有必要對伯勞鳥的品種和文化內涵有所了解。   全世界的伯勞鳥有數十種,在我國有11種,主要有紅尾伯勞、虎紋伯勞、棕背伯勞、灰伯勞等。
  • 中華民族龍圖騰是怎樣產生的
    軒轅黃帝雕塑據《新書.制不定》記載:「炎帝者,黃帝同父母第也,各有天下之半。」可見炎.黃部落勢力很大。黃河上遊的黃帝部落以熊為圖騰,下遊的炎帝部落以牛為圖騰。東夷部落自認為是神鳥的後代,南方的三苗部落奉女媧為始祖,便以蛇為圖騰。經過無數次的戰爭,黃帝部落使以熊、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歸自己所有,海打敗了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緊接著又打敗炎帝部落,佔領了整個黃河流域,一統中原,成為黃河流域最大的部落聯盟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