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專欄作者時趣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20年初,曾擔任歐萊雅美國總裁的Tim Coolican,竟出任一家成立剛5年的DTC美妝品牌CEO。這個2015年創辦,名為Milk Makeup的公司,2019年還獲得愛茉莉太平洋集團的一筆大額投資。
但是你可能想不到,這麼一個全新的美妝品牌最為人關注的,不是它的產品,而是它的「管狀可攜式包裝」。該品牌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全新的消費者洞察,並基於洞察將口紅設計成「馬克筆」,把面膜設計成一管「唇膏」,包括腮紅、粉底等等,全部使用了極度可攜式的設計。
在「簡單、便攜」的核心競爭力下,無數消費者被包裝種草,只為滿足她們的「快速化妝需求」。
一款美妝產品可以通過包裝取勝,這正是說:美妝堪稱是一個最快速、最鮮活、最有機會的行業,而「算牌能力」,其實指的就是其最核心的兩大挑戰:
挑戰一:豐富多樣的消費者需求與遲鈍的產品滿足能力;
美妝行業的第一個難點,正是越來越複雜多變的消費者需求,導致美妝產品研發、形態、概念等,要應對越來越複雜而多變的市場機會。新品上市速度需要大大提升,推新節奏也大大提升,如何科學準確地進行新產品定位,將是第一個算牌能力。
挑戰二:快速變化的營銷環境與選擇困難的傳播方法;
如今美妝新品一上市,無數個選擇題洶湧而來:工具用私域流量還是明星KOL,調性走國潮國風還是國際時尚,平臺選抖音還是小紅書,海量的營銷方式和有限的預算,都是擺在美妝營銷傳播前面的選擇難題。
面對這兩大挑戰,美妝品牌只需要一個核心認知:產品洞察與傳播洞察,以及相關策略始終是核心的解決思維。關於新產品整體定位的產品洞察是要「定性」;基於目前傳播方式、傳播平臺的傳播洞察是要「定心」,最終都是要博得消費者的喜愛。
但是與以往相比,想做好這兩個洞察,面臨的挑戰是:
「快」:快速變化的消費者需求與市場趨勢,機會稍縱即逝,品牌如何抓住?
「準」:產品研發如何準確擊中消費者需求,品牌傳播策略如何提高準確率?
「狠」:當產品和營銷策略確定後,品牌拿什麼證據支持海量資源的釋放?如何在快與準的基礎上,用最大的籌碼消滅後來者的可能?
面對這些難題,當今最矚目的影視劇製作公司奈飛,就用它的「算牌能力」,為美妝行業解答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奈飛,「一流的算牌高手」奈飛,作為一個影視劇製作公司,它生產內容、宣發內容的邏輯,其實和美妝品牌研發產品、傳播產品的邏輯很相通。
兩者會遭遇一樣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快」端需要快速捕捉用戶的觀影需求;
在「準」端需要精準創造內容、精準推送;
在「狠」端需要在足夠的證據證明投資回報率的基礎上,敢於投入、勇於投入。
然而,在奈飛給出另一個答案前,美妝公司今天的困境與影視劇公司也很相似:多以「人的經驗」做決策。
在影視劇公司中,至今仍存在一個非常傳統的環節:大老闆和專家們會召開一個類似「提案」的會,然後一隊接一隊的導演和製片陸續進場,開始把自己想拍的劇本、劇情、主演等等演講一通,會後這些資深經驗大佬就通過上述的種種內容,決定要不要投拍這部戲。
在如此專家陣仗的判斷下,整個影視行業的成功率始終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這正是因為專家能判斷劇本好壞,卻不能判斷市場大小,一旦遇到冷門的、小眾的、全新的影視內容方向,投資風險就會加大,所以最後有50%左右的影視劇收不回投資成本。老闆們這才更傾向投拍或斥資宣傳一些高成功率的電影,例如商業大片的續集,以保證較高的成功率。
影視行業「天價的爛片「或者「被低估的好片」,正如美妝行業在面臨一些全新出現的成分時,也會面臨專家經驗不足的困境,消費者洞察如何抓的更快、更細、更準,就成為新的挑戰。
如今,奈飛把這件事做到了,並完成了出色的成績。
2018年,奈飛投入大概120億美金,拍出100多部電影和200多部影視劇內容,這個發行量超出整個歐美市場影視劇公司內容的50%,比所有競品公司作品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同時,這些作品無論是在艾美獎、還是奧斯卡獎的提名、獲獎數量也在逐年提升。這正是再說,奈飛從生產內容的數量,到內容產出的質量都提升了。
奈飛作品在艾美獎的提名與獲獎
奈飛作品在奧斯卡的提名數量
回頭來看,奈飛能找到精準的內容洞察和傳播洞察,大幅提高勝率的背後,正是在「人的經驗」基礎上,增加了「數據算法」的幫助。
首先是產品洞察,奈飛通過建立用戶資料庫,找到消費者的細分內容洞察;
奈飛作為一個龐大的內容資料庫,擁有超過30000部作品的內容基礎,通過這些內容,奈飛可以觀察用戶每天發出的3000萬次播放內容動作、400萬次評級、300萬次搜索。甚至還包括觀看時間、地點、設備、觀看內容等等,更細膩的是,奈飛還會記錄用戶的暫停、倒退、快進、評分、搜索等行為... ...
這些數據看起來很龐大複雜,但重要的是奈飛能夠通過這些數據,計算並分析出一些關鍵信息,得出用戶在導演、演員、劇本、劇情、音量、畫面,甚至色彩、場景選取上的偏好,最終指導自己去製作如此多的作品。
奈飛最受歡迎的《紙牌屋》,就是在這樣的分析下產生的「劇本+導演+男一號」,這種內容洞察的分析能力,正如美妝品牌需要對消費者的美妝需求分析一樣重要。
其次是傳播洞察,奈飛能夠準確的分析消費者需求,為他們進行個性化的內容推送。
奈飛製作完優質內容的第二步,就是將內容推送給最需要的用戶,這也正如美妝傳播一樣,需要通過挖掘消費者洞察,以他們感興趣的方式把內容(產品)送到他們眼前。
奈飛解決這個問題時,依然是通過數據算法的幫助。它通過在線個人影片推薦系統Cinematch,把用戶產生的複雜數據,通過算法計算去去分析用戶觀影的行為、興趣、習慣,甚至是劇情的偏好,從而建立非常龐大的消費者洞察庫。
在得出這些信息後,奈飛就能倒推哪些影視作品,會受到大概多少用戶的喜愛,改變什麼劇情會贏得用戶的討論,選擇誰出演可能更能吸引用戶,甚至預測多少用戶會看,以保證一部作品獲得可預估的收視效果,最終計算最好的投資回報率。
整體來看,奈飛在用戶資料庫的基礎上,通過算法做到了以下三點:
1.分析多樣內容需求:基於內容數據,捕捉更多大眾題材之外的小眾題材,提升新內容成功率的準確度;
2.迅速捕捉用戶變化:用戶產生的數據都被數據工具實時轉化成為關鍵信息,為內容提供更有時效和實效性的指導;
3.精準推送內容產品:在分析用戶所需要的內容後以及劇情、主演等偏好後,能夠準確的把內容推送給這些用戶。
這就是奈飛利用大數據算法幫助本行業的專業人士做決策,最終顯著提升成功率的原因。
同時,這其實也是美妝行業找到產品洞察、傳播洞察的邏輯。
數據算法——運用到美妝行業的四大核心方式從奈飛的案例回到美妝行業來看,無論是投拍影視劇還是上市推廣一款美妝產品,同樣也是一系列的高風險的決策,其核心解決的問題也很相似。
通過分析海外美妝品牌運用數據的優秀案例,以及時趣自身AI技術運用的美妝品牌的案例後發現,美妝行業從產品到傳播,有四大核心方式能夠運用數據算法。
1.跨數字渠道,全面捕獲和存儲客戶的個性化數據;
奈飛通過建立自己的數據算法工具,每天能捕獲千萬級的用戶數據,有了這些數據才能通過機器算法進行加工,生成關鍵的成信息反饋給內容創作。
對美妝品牌來說,第一步也是需要擁有一個核心的消費者洞察資料庫,才能從中找到用戶的需求。但核心問題在於,消費者產生的行為數據分布在各個平臺上,對於品牌來說很難進行整合。
在DTC美妝品牌Curology的案例中,他們收集用戶數據的方式就非常基礎但卻十分高效。
品牌通過官網諮詢方式,用戶可以在網站實現「登記信息——定製方案——下單購買——產品使用——追蹤反饋」這五個消費環節,用戶完全在線上獨立完成,幫助品牌建立用戶資料庫,並根據數據分析,直接為消費者提供針對性的產品解決方案,這大大加強了品牌的粘性,也使品牌擁有非常核心的用戶資料庫。
國內美妝品牌面對複雜的媒體環境、銷售渠道,如何進行跨平臺整合,全面捕獲和存儲消費者的個性化數據,並從中進一步找到產品、傳播洞察,正是應用數據的第一步。
2.數據算法與產品團隊合作,以數字方式創新產品研發;
未來,美妝產品團隊應該儘量通過數據算法,提取多種緯度的數據信息並運用於產品研發。
在新興美妝品牌Glossier的案例中,其營銷高級副總裁Ali Weiss表示,他們團隊一直在不斷收集客戶的反饋,包括:Instagram評論、推文、郵件、在Glossier.com上的產品評論、Into the Gloss文章下的評論或擁有17,000名成員的Facebook群組的評論。
這些數據會直接反饋給產品團隊做出決策,使之與客戶「共同創造」新產品。
例如,當Glossier開發一款洗面奶時,他們會在網絡詢問,顧客理想的洗面奶會是什麼樣子?聞起來像什麼?觸感是什麼樣的?然後結合客戶的理想產品去開發產品,結果Glossier開發出來的乳狀果洗面奶就成為了其當家產品。
但要注意,這種人為的收集數據始終有缺陷,就是只能處理小規模的數據量,美妝行業需要的應是更加強大的AI算法。
如奈飛一樣,它正是通過機器算法,可以給一部電影打上七萬多個標籤,在這些標籤中,有一些標籤是「人」很難理解的,但卻十分有價值,因為他們都和消費者的需求息息相關。同時,這種打標籤的能力也是「人」的能力範圍之外。
面對消費者越來越細分多變的需求,新品的研發頻率要快要準,正是需要產品專家和大數據算法相結合,才能保證一款新品上市的ROI。
3.確保營銷每一步,都擁有數據支持;
通過數據算法的支持,美妝產品誕生越來越科學化,意味著美妝產品的傳播也需要更加科學化,而科學化正是建立在客觀數據基礎之上。
具體落到營銷上,時趣認為數據對傳播的支持,最重要的部分來自於「洞察層面」,這個洞察始於品牌洞察、產品洞察和消費者洞察,並貫穿影響一個美妝營銷項目從策略、創意、媒介、傳播等各方面的落地。
例如在某美妝品牌的新款修容棒上市前,通過洞察引擎分析發現,消費者對於「V」字臉的小臉標準正在衰弱,而修容棒之所以能火,還在於它能修飾額頭部分,不僅是下半臉的縮小,更要全臉縮小。
其次,通過全臉變小的用戶訴求,專家團隊與社交熱門動作「比心」手勢相結合,聯想到了修容後的臉型是很類似「桃心」。最終確定了修容產品以「一筆塑出桃心臉」營銷新概念,幫助新品快速確定差異,突圍「V」字臉營銷。
4.數據和服務相結合,推薦更個性化的產品;
理解用戶的護膚需求,生產相關產品,更重要的是向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服務。
這種服務正如奈飛的個人影片推薦系統Cinematch,能夠精準的分析用戶的內容偏好,將合適的影視劇推送給用戶,使消費者始終獲得最需要的內容而產生品牌粘性。
2019年,日本資生堂推出黑科技,一個基於物聯網的個性化護膚系統Optune。這套系統可測定皮膚紋理、毛孔、皮膚水分含量等基礎信息,同時還能結合當日氣溫、溼度、紫外線等再次進行分析,甚至用戶可選擇心情等因素作為數據判斷。然後,裝滿不同精華液與乳霜原材料的Optune Shot就會調配出超過1000種的組合選擇,為用戶提供屬於當下皮膚狀況最理想的精華液與乳霜。
這種極致的個性化護膚解決方案,正是說明了消費者對護膚的需求開始精細化,追求多樣性,品牌需要收集並計算消費者數據,為其提供更加定製化的產品和服務。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美妝行業中,從產品研發到產品賣點再到戰役實施,貫穿「創造力+算法」的支持,不僅是對勝率的保證,更是對「人的經驗」的修正和證實。
這正如楊振寧教授說:直覺很重要,但對直覺的修正更重要。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