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多數門店而言,除引入渠道代理制的本土品牌和少量進口品以外,還會增加國內外知名爆品加以銷售,一則為了門店引流,二則提升門店形象,而選品的標準正不斷向淘系平臺或社交平臺爆火的類目靠攏。
原因說來也簡單,在線上大數據背景下,榜單分析類型的報告能讓選品更簡單快速且有跡可循,最重要的是,內容營銷對於爆品打造的作用不言而喻,隨著品牌社交營銷佔比的不斷加重,種草-拔草的鏈路也在不斷簡化。這種即得性更進一步催生了短視頻平臺、直播的快速成交,以淘寶、抖音、快手等的名品交易鏈路變得越來越風靡。
然而,線上渠道是如何入局名品供應鏈的呢,尤其許多MCN機構也紛紛下場,線上原生平臺在為線下提供選品指引之時,又是否會侵入線下渠道呢?
娜拉美妝採銷(NALA):從傳統電商到線上線下集採
熟悉NALA娜拉美妝的都知道,其最早在2009年以B2C業務起家,至2015年底才開始涉及B2B業務,美妝大咖便是娜拉美妝採銷(NALA)的前身。目前,公司涵蓋了「B2B+B2C+自主品牌」三大業務矩陣,並構建了供應鏈、技術、品牌驅動的美妝產業鏈B2B2C模式,尤其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美妝品牌孵化器和B2B採購平臺。
娜拉美妝(NALA)董事長劉勇明
據娜拉美妝(NALA)董事長指出:「娜拉美妝採銷(NALA)是一個連結大B跟小B的平臺(B2B),我們的願景是打造『用網際網路技術解決美妝行業採銷』的專業品牌。」
截至目前,娜拉美妝採銷(NALA)已代理品牌(大B)達180家,並計劃於2022年突破1000家,助力更多優質國內外品牌成就中國市場;合作的渠道商(小B)用戶也已達近8萬家(其中實體店佔到了42%左右),並計劃於2022年突破50萬家,以為此類企業匹配優質商品。據初步統計,APP後臺資料庫已有10萬的已成交會員。
「事實上,任何平臺都有延伸B2B業務的機會,我們其實是傳統批發市場的線上版本,還是比較傳統的。」劉勇明對記者表示,「NALA目前仍談不上改變美妝供給關係,但唯一改變的是,以前很多渠道商不知道哪裡有全正品行貨,NALA的出現幫他們解決了貨源問題。」
為此,NALA一直在摸索,每年僅技術投入就達幾千萬,服務團隊也由幾百個銷售人員負責,甚至為更好地服務線下,公司還在杭州武林路開設了旗艦店。然而,線下受制於天氣、地段等因素,並且存在帳期概念,加之整個價值鏈周期過於冗長,因此在劉勇明看來,提供好品牌、好產品才是NALA服務線上線下客戶的當務之急。
「未來,新品牌、新消費、新營銷是大勢所趨。」他表示。
針對品牌,NALA現已建立了最強的全球化妝品資料庫,現已孵化有3000個細分品類優質單品。「過去三年,我們見面談判的品牌有近1萬個,主動找到我們的有3-5萬個,但能挑上的很少,孵化的難度也大。」優勢品牌的集群效應仍在加劇,NALA更偏向於抓住有文化、本科以上的客群,劉勇明解釋道,「這部分客群才是能對品牌產生真正價值的意見領袖。」而在營銷的打法上,公司也會更倚重於淘寶直播、快手短視頻、B站長視頻、微信圖文等形式,「這符合化妝品教育、交流的需求。」
除提供好品牌、好產品的基本訴求外,NALA還在不斷向外輸出服務價值,例如此前舉辦的2019杭州美妝峰會。據悉,NALA展會服務擬再度升級,其將於2020年9月27-29日舉辦2020杭州網絡美妝博覽會,此外,NALA大學也將提上日程,以為合作客戶做培訓交流、管理賦能、業務指導等服務。
「2020年,疫情對我們的影響不算太大,我希望做得比2019年更好!我們的品牌不錯,客群也很優質,只要認真做事,挑戰不算太大。」劉勇明如此期冀著。
大眼物聯(巨鯨幫幫):達人專屬供應鏈一站式賦能主播
與電商起家的NALA不同,很多MCN機構與供應鏈是相割裂的,它們多依賴廣告營銷,鮮少有電商基因。但隨著直播、短視頻的發展,尤其疫情的影響讓線上經濟猛增,「人貨場」服務結構的協同,成為規避直播翻車、售後維權等的重要依託。於是,MCN入局供應鏈成大勢所趨。
「今年1月,大眼文化集團成立大眼物聯,推出了巨鯨幫幫達人專屬供應鏈平臺。」大眼物聯VP王瑤向記者表示。
大眼物聯VP王瑤
集團現有大眼娛樂、大眼互娛、大眼物聯三大業務板塊。其中,大眼娛樂已籤約毛不易、李小冉、景甜等全約商務藝人,李冰冰、王俊凱、張藝興等百餘位新媒體獨家藝人;大眼互娛已籤約@男閨蜜尚淼、@夏廚陳二十等微博80多位百萬級大V,且多聚焦於美妝、食品版塊,成為微博、淘寶、抖音、快手官方合作夥伴。
王瑤表示:「大眼物聯是為集團補充電商基因,在供應鏈運營上為企業搭建支撐中臺。其業務線有兩條:一是專為紅人和藝人做電商突破(S2B2C)的巨鯨幫幫APP;二是以天貓、京東等外鏈為紅人、藝人直播招商。」簡言之,它是首家專業為達人定製的電商一體化服務機構。
據了解,巨鯨幫幫集中幫扶中小腰部紅人,它基於集團的供應鏈優勢,能讓主播與品牌實現供需直連,爭取價格優勢,提前鎖定庫存,並覆蓋全品類,用以解決低效帶貨問題。集團此前就有全球貨品倉儲服務,巨鯨幫幫則使得運營效率急速提速,它將人、貨依算法進行數據匹配,可監測售前、售中、售後流量,以做全網的布局和賦能。
因此,巨鯨幫幫能從選品、售前、售後、物流、店鋪承接等方面,提供一站式達人電商解決方案,進一步傳導平臺惠普利民的帶貨理念。「我們不僅是中介,而是整合和運營的角色。」王瑤向記者表示。
據悉,大眼物聯的品牌資源可分為S(一線國際品牌)、A(海外二線優質熱銷品)、B(國內頭部品牌)、C(小眾海外美妝)級,並以適用直播場景的爆品為主。同樣地,主播資源也分為S、A、B、C級,「等級越高越能拿到更多的樣品授信額度,供貨折扣也更優惠。目前初期註冊用戶都是S級,測試後平臺會根據初始流量池規劃紅人等級。」
巨鯨幫幫對供應鏈的入局雖晚,卻能藉助資本和資源優勢強勢鋪開。「我們在去年10月作戰略布局,今年1月才推出,經過疫期的精心搭建,8月IOS系統已上線,且每周都會迭代一個版本,只為讓系統服務更為完善。」
王瑤指出,平臺目前已做到0.5版本內測完成,且有了穩定的紅人,當成功接入各大平臺形成矩形分銷體系,才算真正邁出0-1,作為微博的官方直播服務商,其正為服務微博電商體系賦能,而微博平臺的直播也處於升級中。
從藝人經紀到紅人運作,再到普惠大眾的供應鏈建設,大眼文化正加速MCN機構轉型升級,並且這股變革之「火」甚至可能燒至線下。8月,大眼物聯已與美妝集合店HARMAY話梅,就紅人開箱測評、直播等業務達成合作,有效助力了門店線上曝光。
相比線下供應鏈,線上現金流和貨品規劃兼具短平快特點,能於短期內實現巨大產能,「我們希望線下能找我們供貨,或做品宣方面的合作。」王瑤如是說,待線上體量成規模,大眼物聯或將開設巨鯨幫幫達人體驗館,並與各級政府或機構合作建設直播基地,實現惠普利民的終極目標。
緹蘇文化:美妝名品供應鏈之閉環營銷
一般MCN會靠廣告、直播和電商業務盈利,可真正靠電商盈利的很少,杭州緹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則是電商MCN的絕對頭部。探索這類網紅經紀公司的發跡脈絡,似乎更能清晰捕捉網紅帶貨「新商業模式」的運作。
緹蘇創始人&CEO施傑
緹蘇創始人&CEO施傑是個天生的「挑戰者」。他早於2010年創立淘寶店榴槤家,彼時店鋪銷售就常衝入前十,2013年緹蘇成立並轉型為網紅明星模式,在發現網紅電商的爆發趨勢後,緹蘇再次於2015年轉型為網紅電商模式,並成立MCN事業部,而這種完全ALL IN的做法,讓它快速成長為國內最大的兩個網紅孵化公司之一。
截止2017年底,緹蘇融資規模已超一億,而它吸引資本靠的完全是極致的商業模式,其變現營銷閉環已頗為成熟。其後幾年,因盈利能力過硬公司已不再融資。
緹蘇專注於孵化消費型網紅,目前旗下有@Rika花花、@uni穎兒、@謝婷婷、@一枝南南等100多位美妝和時尚意見領袖,全網粉絲超過2億、視頻月播放量超3.5億。「以此為基礎,緹蘇的變現路徑主要分三種:1、承接品牌廣告,2、直播導購賺取佣金,3、自營電商(擁有近20家淘寶店)。」施傑如是表示。
「從2017年發展美妝網紅起,緹蘇就涉足了美妝供應鏈,但我們最為關注的仍是內容短視頻自媒體2C業務,專注於如何對消費者產生內容價值。這個價值存在了,投入產出比自然就高,品牌就會自動上門,幾乎都不需要開拓。」
截止目前,緹蘇幾乎與所有的國內外知名品牌均有合作。「我們去年合作了1000多個品牌,僅今年上半年就合作了700多個,涵蓋一線國際大牌、國內上市公司品牌、新興網際網路創業品牌等等,其中前十客戶全是歐萊雅、雅詩蘭黛、YSL等一線大牌。」施傑告訴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非淘系MCN,緹蘇主做網紅自媒體孵化,因此微博、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等社交平臺成為其重點合作平臺。「至於在哪裡成交我倒沒那麼在意。」施傑指出。
於緹蘇而言,供應鏈的提供只為方便旗下網紅更好地變現,期間會由緹蘇或品牌商直接提供售後,藉此彌補抖音快手等在電商業務上的弱勢。不過,在施傑看來,緹蘇的變現鏈路已形成閉環,倒無需像大眼物聯般構建選品APP或網站平臺。
因此從某種程度而言,緹蘇的名品供應鏈足以自給自足,暫並無針對其他渠道供貨的打算。
「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方向,緹蘇只要把握好現有資源,加強內容自媒體和電商的核心競爭力,持續為優質意見領袖提供快速成長和商業變現機會就好。」施傑憧憬創新、憧憬改變行業,但每一步卻走得分外堅定,「我們一直沒有設定量化的長遠目標,有的只是願景,希望成為行業最優秀的MCN公司。行業變化太快,平臺方自己都不一定不知道三個月後會變化成什麼樣,但我們每個季度都會作一次戰略復盤。」
之於線下,緹蘇暫時還不會涉及,畢竟兩者在規則上有太多的出入。
總結:對比上述案例,娜拉美妝採銷(NALA)側重於渠道供貨,大眼物流旗下巨鯨幫幫側重於幫扶中腰部主播,而緹蘇則是通過內容孵化驅動電商變現。但無論從哪個層面敘述,所謂的線上名品供應鏈,一方面是企業掌握的知名品牌集群效應加以發揮,另一方面則是平臺孵化能力得以作用的雙向結果。
隨著人口紅利的衰減和消費主義的盛行,電商消費已進入供給驅動模式,其間消費型網紅為營銷帶來的改變巨大,當流量入口由傳統媒體變為社交網絡後,品牌從0到1的孵化門檻被降至最低,於是就出現了新銳品牌與國際品牌借勢網際網路「東風」肆意共舞的局面。而那些在傳統渠道默默耕耘的渠道型品牌,要麼慢慢被拋棄,要麼藉助體驗優勢轉型,或者乾脆披上新營銷、新消費的外衣捲土重來。
名品供應鏈的成型仿佛折射了美妝市場的變遷,而之於線上線下渠道,啟發會更淺顯直白:未來線上將成為零售這一常規服務的主流,線下依靠名品供應鏈或許僅是賦能作用,真正做好體驗服務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