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海道發現納瑪象和猛獁象共存的化石
(化石網/獸王 編譯)原標題:《本館所藏的象類化石研究成果介紹大約4.5萬年前的北海道、納瑪象和猛獁象共存!?(當館所蔵象類化石関研究成果紹介約4.5萬年前北海道、共存!? )》
據日本北海道開拓紀念館(北海道開拓記念館)報導,北海道開拓紀念館對於所藏的化石進行的2010~2012年度研究,鑑定出了納瑪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和猛獁象屬(、Mammuthus)的化石!而且,測定這些長鼻目的生存代,對於今後長鼻目化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975~1978年在野幌丘陵(北廣島市音江別川流域)地區發現了四枚長鼻目的臼齒化石(照片1),當時的研究認為都是屬於古型猛獁象(大約70萬年前滅絕的猛獁象的祖先)的臼齒化石。但是,這次的研究發現,其中的三枚屬於納瑪象,只有一枚明確屬於猛獁象屬。
另外,化石中的放射性碳年代測定得出大約4.6萬~4.5萬年前的年代的結果,同樣成為識別品種的間接證據,因為那個年代在日本生存的長鼻目只有納瑪象和猛獁象屬。古生物學家第一次被確認了北海道在這個年代也有納瑪象棲息,另外認為北海道在12萬~5萬年前之間也有可能有納瑪象棲息。古生物學家認為長鼻目是成群生活的,因此可能當時在包括札幌在內的野幌丘陵附近有納瑪象和猛獁象屬的象群生活。
另外,到這個研究發表為止,在日本還沒有發現過納瑪象和猛獁象屬的化石共存。此前,在北海道十勝地區的幕別町忠類村(幕別町忠類村)發現過納瑪象和猛獁象屬的化石,但是這些化石的年代也有大約8萬年的差異。另外,北海道內發現的23點的化石中的15點的年代測定結果也表示兩種長鼻目的大象共存的可能性很小,不同的環境和時代,生存的長鼻目同樣不同,即冰期(寒冷期)是北方類型的猛獁象屬,間冰期(溫暖期)是南方類型的納瑪象生存。但是,野幌丘陵中被發現的納瑪象和猛獁象屬都是在大約4.5萬年前的時候共存的狀態,和這樣的定論不同(圖片1)。
北方類型和南方類型的長鼻目真的共存嗎?野幌丘陵發現的化石是直接從地層中採集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時兩種長鼻目的化石並不是一起埋藏著的樣子。因此,是否共存判斷的,首先是依靠埋藏了化石的特定地層的明顯的火山灰噴發年代,另外,從那裡提取的花粉和植物化石的當時的環境(寒暖)和植被(食物的有無)詳細的復原都有必要的。今後對於化石發現地點的地質調查,古環境的復原,以及年代測定數據也都加入了綜合判斷的計劃。
本研究成果,是本館(日本北海道開拓紀念館)的北方文化共同研究事業的「北方地區的人與環境的關係史研究」,以及滋賀縣立琵琶湖博物館和名古屋大學年代測定綜合研究中心的共同研究得到的。
另外,野幌丘陵發現的四枚長鼻目的臼齒化石,是北海道廳紅磚舊廳舍(北海道庁赤庁舎)二樓的「北海道歷史畫廊」內正在召開中的話題展「野幌也!納瑪象和猛獁象屬(展「野幌!」)」中展覽!
參考文獻:添田雄二 高橋啟一小田寛貴(2013)北広島市音江別川流域産出象類臼歯化石14C年代測定結果.北方地域人環境関係史2010-2012年度調査報告, 北海道開拓記念館,p5-10.
高橋啟一 添田雄二 出穂雅実 小田寛貴 大石 徹(2013)北海道化石研究到達點. 化石研究會會誌, 45,p44-54.(化石網uua.cn/獸王 編譯)
原標題 [日本北海道發現納瑪象和猛獁象共存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