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家禽、家畜和人的一種共患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各種家禽都能感染,主要發生於幼禽,多為急性或亞急性經過。成年禽往往不表現臨床症狀,人主要引起食物中毒。
病原菌型多,約150多種,除雞白痢。雞傷寒沙門氏菌外。其他沙門氏菌引起的禽病都稱為禽副傷寒。常見的有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鴨沙門氏菌等十幾種,血清學特性相近,均為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無芽孢和英膜,但都有鞭毛,能運動。抵抗力不強, 大部分菌株在60 ~ 80分鐘死亡,一般消毒藥能很快殺死病菌。該菌在糞便和蛋殼上可保持活力達2年,在土壤中可存活半年以上。
臨床症狀
雛雞以急性敗血症為主。帶病出殼雛雞不久死亡,無明顯症狀。這種病例多是種蛋汙染或在孵化器內感染所致。出殼10天以上雛雞表現精神沉鬱、怕冷、毛松、減食、口渴、腹瀉,排水樣稀類。有的呼吸困難,常於1~2天死亡,死亡率10% -80%。隨著日齡增加,病程延長者症狀減輕,死亡降低。本病與雛雞白痢難以區分,只有通過細菌檢測才能區別。
成年禽感染後多不表現明顯症狀,成為慢性帶菌者。大部分技能在短期內康復。
剖檢變化最急性者不見明顯病變, 僅見肝腫大、淤血、膽囊擴大、充滿膽汁。病程稍長者可見消瘦、失水、卵黃凝固。肝、脾充血並有條紋狀成針頭狀出血或針尖狀灰白色壞死點。常有心包炎、小腸出血性炎症,盲腸擴張,腸腔內有黃白色乾酪樣物堵塞。10日齡內雞常伴有肺炎病變。
雛雞可見肝腫大,古銅色,並有灰白色壞死點;盲腸內有乾酪樣物形成栓子,直腸擴大,充滿秘結的內容物。腎臟蒼白。成雞消瘦,腸黏膜有潰瘍或壞死灶,肝、牌、腎腫大,輸卵管壞死和增生,卵子偶有變形。腿部關節常發生關節炎,伴發心包炎和腹膜炎。
防治預防
加強種雞衛生管理,特別是種蛋、孵化器、雞籠等消毒;種雛人舍後應嚴格隔離飼養。
治療 有條件者應根據藥敏試驗選擇最佳藥物。一般常用下列藥物。
金、土黴素或四環素 按0.4%拌料,連用5-7天。(2) 痢特靈按0.04%拌料,連用7~10天。甲碸黴素每袋飲水40千克,連用3~5天。
中藥治療 馬齒莧160克、地編草160克、 車前草80克,加水3千克煎汁,可供500隻雛雞一天服用, 連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