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傷寒和副傷寒概述
傷寒和副傷寒主要是由於傷寒沙門菌和甲、乙、丙型副傷寒沙門菌所導致的急性傳染病,人類主要通過攝人患者或帶菌者糞便汙染水、食物或接觸汙染物品感染。我國傷寒和副傷寒主要在主要在夏秋季高發,季節性明顯,發病人群以兒童,青壯年較多,主要臨床症狀為持續高熱、相對脈緩、特徵性中毒症狀,脾腫大、玫瑰疹與白細胞減少等。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傷寒和副傷寒發病情況
傷寒和副傷寒的病程長、傳播潛力大,一直是我國一個較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亞洲流行趨勢以甲型副傷寒、傷寒為絕對優勢,其中甲型副傷寒沙門菌株構成比較大。作為我國法定報告乙類傳染病,隨著綜合性防制措施的落實,近年來我國傷寒和副傷寒發病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
資料來源:疾病預防控制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國(除港澳臺地區外)31個省份均有傷寒、副傷寒病例報告,其中發病率較高的省份主要為雲南、福建、廣東、貴州和廣西等地,從發病數和死亡數來看,2019年1-8月中國傷寒和副傷寒發病數達6887例,死亡人數為1人。
資料來源:疾病預防控制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資料來源:疾病預防控制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傷寒和副傷寒防控措施
1、加強傷寒和副傷寒等傳染病的監測
做好疾病預防、監測和控制工作是針對傷寒與副傷寒爆發流行的主要對策,其中監測是關鍵。在傷寒與副傷寒高發階段,應加強傷寒和副傷寒等腸道傳染病的監測,做好病例和帶菌者的流行病學調查、病原學檢測、規範治療和治癒標準的把控,嚴格控制暴發疫情的發生,有效提高病例確診率,做到早發現、早控制,防止疫情進一步擴大。
2、加強衛生宣傳和健康教育工作
加強對傷寒、副傷寒高危人群的衛生宣傳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自我防病意識和能力。提高學校對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視度,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加強對學校食堂、生活飲用水水源、廁所的管理,防止食品、飲用水被糞便汙染;深入學校、社區等單位定期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
3、加強耐藥性的深入研究
近年來由於在臨床抗感染治療中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使沙門氏菌的耐藥率不斷上升,多重耐藥菌株的分離率也是逐漸升高。加強耐藥性監測的力度和對傷寒副傷寒耐藥機制的深入研究,合理選用抗菌藥物或幾種藥物聯合治療,取得最佳臨床效果。
4、加大疫苗接種力度
目前,對於生活在傷寒與副傷寒高發地區民眾,是否需要再次免疫,或者再次免疫間隔時間都還尚未有明確規定。疫苗接種是進行傷寒與副傷寒預防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加強重點人群預防保護的關鍵途徑,特別是針對青少年應積極加強疫苗接種,因此儘快開發能保護A群副傷寒菌疫苗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