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鼠症:囤積癖也是一種精神疾病

2020-11-22 鳳凰網

「雙11」來臨,圖書電商推出種類多樣的促銷活動,滿減、5折封頂、限時搶購……對讀者來說,平日囤在購物車、收藏夾裡的書,終於可以盡情買買買,如數收入自己的書櫃。然而,視線從電商五彩斑斕的頁面挪開,抬眼看看書櫃,又難免陷入一種自責:去年「雙11」買的書,到現在連塑封都還沒拆。「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大抵如此。

如今,這種情境被賦予一個潮流生動的名字,曰「倉鼠症」。說是倉鼠在冬天來臨之前大量囤積食物,然而囤得太多,忘記儲藏的地點,最後這些辛苦得來的食物白白浪費。囤書人的行為,與此相類。

查閱更多的資料文獻,我們會發現在現代精神疾病診斷中,這類行為有更專業的術語,即「囤積症」。多買兩本書,放著不看,都成了一種精神疾病?對此說法感到不可思議的筆者為求證這個問題,翻開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教授麥克·埃伯特等人編著的《現代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按照其規定的標準,認真進行了自我診療,居然發現身上存在的「精神疾病」還不少。筆者再認真審視周圍的朋友,發現大家身上似乎都帶著兩三種精神疾病。現代精神醫學規定出什麼「奇葩」又「日常」的疾病?它們都有什麼樣的症狀?男性與女性,老人與年輕人患病率又有什麼差別?我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

那些「日常」的病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每十到十五年就會根據最新的科研、治療情況對各類精神疾病進行分類、定義。如今的這一版本,完成於2013年,採納、吸取了數百位國際一流水準的精神心理疾病教授、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博士等各界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因而極具科學參考價值。

最新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這一手冊偏基礎工具書,對於每種疾病的診斷特徵、患病率、亞型等都有全面的記錄。按照該手冊的歸納方式,所謂「精神疾病」可再細分為21類和一些未被臨床命名但可能成為臨床關注焦點的其他狀況。細究這21類疾病發生的症狀與場景,不難發現幾乎覆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睡覺到醒來,從工作到生活,從飲食到排洩,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長時間的失調,都有可能被判定為精神疾病。

以睡覺來說,持續性失眠是一種精神疾病,如果已經準備睡眠,超過二三十分鐘仍未入睡就是失眠。睡眠時間過短也屬異常,被稱為「早醒」,總睡眠時間沒達到6小時30分,可以被診斷為早醒。有下限,也會有上限,如果睡眠周期超過9小時,則是患了「嗜睡症」。睡不著不行,睡太短不行,睡太長不行,做一個「精神無疾」的人確實有點難。

與睡覺相呼應的另一件事,莫過於吃。和睡覺同理,飲食跌出一定限度,是「神經性厭食」,超出一定限度,則是「神經性貪食」。結合當前流行的減肥之風,「神經性厭食」似乎更值得我們詳細了解。此病有三大特徵:一是持續的能量攝取限制;二是強烈害怕體重增加或變胖;三是對自我體重或體型產生感知紊亂;這樣的特徵配合著具體可計算的BMI指數,一個成年人的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這一數值小於18.5km/㎡就意味著體重水平偏低,超過30則是超重。以筆者為例,身高1.77米,平方,再乘以18.5,約等於58,也就是說,筆者如果低於58公斤,且仍然限制飲食,恐懼變胖,那就要被判定為「神經性厭食」。

除了吃和睡,我們還要特別來找找所謂的「囤書癖」。此病學名為「囤積障礙」,表現為難以丟棄物品導致物品堆積,以致生活區域擁擠雜亂,且顯著地影響其用途。這種病症還常伴隨著「過度收集」一起發病,所謂過度收集,最常見的形式就是過度購物,其次是收集免費物品(如單頁宣傳品、被他人丟棄的物品)。這並非一個「尊貴罕見」的病,據調查,歐美社會中該病症發病率為2%-6%,男性的患病率明顯更高,老年人(52-94歲)患病率比年輕人(34-44歲)高3倍以上。寫到此處,筆者看了看自己15㎡的房間中堆疊的書、衣服、玩偶,特別是那些放了一兩年都還沒拆封的書,這病,一時半會怕是沒救了。

那些「奇葩」的病

根據歐美社會現狀統計,以上病灶發病率都超過2%。之於我們早已熟悉的抑鬱、焦慮發病率更是遠高於這一數值,某種程度上說,這些都已成為我們當代生活中愈加常見的精神疾病。

埃伯特等人編著的《現代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為我們進一步拓展了精神疾病的視野。該著作中,作者提出九種在DSM-5標準之外的精神障礙表現。這些疾病在臨床中確實存在,聽起來也實屬「奇葩」,它們分別是:替身妄想症、變狼狂、虛無妄想症、自窺精神病、恐縮症、殺人狂綜合症、北極癔症、巨神溫第高病、Fregoli現象。變狼狂患者會妄想自己是狼或者其他動物,自窺精神病則會產生自己身體為透明的幻覺。

但是,如果加入人類學視角來分析,有些「奇葩」症狀,又讓我們對醫學界這套「病理化」路徑產生幾分反感。如北極癔症,被解釋為主要發生在愛斯基摩人身上的精神疾病,其特徵為突然的叫喊、哭泣或撕毀衣物,患者會在雪地裡跑或打滾,症狀可以很快緩解,但事後患者常常不記得這些事情的發生。又如巨神溫第高病,是在北美印第安部落出現且罕見的疾病,患者常感到自己被惡魔所佔據,有些患者因為會恐懼自己變成惡魔導致極度激越。僅這兩條而言,顯露出歐美主流醫學的幾分「霸道」:在面對原始社會中的「異常」或是無法解釋的現象時,便祭出「精神疾病」的標籤貼上,一切就得到順理成章的解釋。

癔症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不論是DSM-5還是醫學研究人員的論著,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閱讀這些精神疾病手冊,會產生全然不同的感悟。從當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它似乎在強調凡事要「適量」,對於吃、睡、玩,還有各式各樣對於生活的需求,既不能無限壓抑,也不能無限張揚。如果站在福柯的角度看,它又可以被看做現代科學權力與商業追求的聯合,醫學知識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以這套標準衡量,不符標準就是患上疾病,掏錢治療才是唯一的拯救道路,由不得半點反抗。若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今天的DSM-5也在關注傳統的社會問題,並試圖與社會學家一同解決人際關係、生活境遇的問題,例如兒童虐待、配偶伴侶冷漠、無家可歸、極端貧困都被劃入DSM-5「可能成為臨床關注焦點」中。在精神疾病手冊中,我們不僅能讀到科學知識,還能發現對人類社會的關懷。

相關焦點

  • 你玩遊戲的時候會有「倉鼠症」嗎?
    這個「倉鼠症」可不是一種疾病症狀,大家都知道倉鼠經常喜歡把食物囤積在嘴裡,把嘴巴塞得滿滿的,實在裝不下的也要把所看見的全部食物通通運回家裡藏起來,所以有養倉鼠的小夥伴在打掃籠子的時候經常能發現小倉鼠藏在籠子裡的一堆食物。
  • 深夜聊天室:你是囤積遊戲道具的「倉鼠症」患者嗎?
    在通關的過程中,諸如此類的道具越堆越多,把背包塞滿了不說,可能直到最後通關的時候,這些囤積的道具一件都沒拿出來用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你在玩遊戲時有沒有這樣為求安心而囤積裝備的「倉鼠症」習慣?這是一位國外的「倉鼠症」《上古捲軸》玩家多年前的截圖,據說他一回家幀數就開始狂掉那麼各位朋友在玩遊戲時是
  • 「購物癖」「丟棄癖」「囤積癖」我們擁有的,遠超負荷
    媽媽上過高中,也不缺錢,可不管朋友勸說多少次,依然不會改變媽媽熱衷於囤積。 老一輩是「囤積癖」,我們這一代是「購物癖」和「丟棄癖」的綜合體。 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不愛購物的?女人愛買衣服包包化妝品,男人愛買遊戲裝備數碼產品。 現在的傳統節日,都比不上商家們自創的購物節更讓年輕人熱血沸騰。
  • 備戰當戒「倉鼠症」
    正文共:982 字 4 圖預計閱讀時間:3 分鐘非洲有一種倉鼠到秋天時特別忙,為了防止在冬天餓死,它們在這一時期到處囤積採集來的堅果。遺憾的是,它們只是辛勞地不斷採集,對實際需要多少並不考慮,結果最後很多堅果因沒有食用而腐爛了。動物學家把倉鼠這一盲目囤積堅果卻不食用的現象,稱為「倉鼠症」。
  • 大多數人都存在的基因,潛在囤積癖了解...
    大多數人都存在的基因,潛在囤積癖了解一下時間:2020-02-20 15:25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撿破爛基因什麼意思什麼梗?大多數人都存在的基因,潛在囤積癖了解一下 一種大多數人都存在的基因,潛在囤積癖。指隨著年齡的增長,看見袋子、盒子這種物品總要留著,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用上,但總覺得能用上。
  • 心理學:這四種異常的癖好,其實屬於精神疾病
    有的人天生對臭味敏感,喜歡各種臭的東西,喜歡吃榴槤、臭豆腐等味大的東西;有的人則有囤積癖,總是大量囤相同的貨品。 這些癖好,只與自己發生聯繫時是可以被人們所理解的。但也不是每一個人的癖好都能被大眾所認可,有一些異常的癖好,細究發現是一種精神疾病。
  • 隨筆|倉鼠症患者
    倉鼠症,說是倉鼠在冬天來臨之前大量囤積食物,然而囤得太多,忘記儲藏的地點,最後這些辛苦得來的食物白白浪費。一味地囤積無用之物,是人生失控的表現之一。年輕的時候,沒事兒總是在商場逛,看到喜歡的衣服便迫不及待地買回來。近三十年體型也沒什麼變化,所以新衣服買回來了,舊的因為還能穿,便捨不得扔,長此以往,衣櫃裡的衣服越來越多。
  • 玩家的收集癖是怎麼來的?
    收集癖。百度百科說,是由於害怕失去某類物品而大量囤積的一種心理。 遊戲中的收集癖絕不是病,只是追求另類玩法的一種表現, 不會下沉到疾病這個層面,反而代表著獨特的遊戲審美和趣味。而以《三國殺名將傳》為橫軸往前看,有很多遊戲都被收集癖玩家所深愛過。
  • 陪娃刷動畫片,看到愛攀比的蜣螂、囤積癖松鼠和害羞猞猁…
    蜣螂的糞球不光是提供給雌性產卵的育兒室,也是蜣螂幼蟲的食物來源,糞球越大,能給後代提供的保障越多。那些能夠團起並推動更大的糞球的雄性蜣螂,會更受雌性蜣螂的青睞,獲得更好的繁殖機會——因此,蜣螂叔叔會有這種攀比心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 怪癖和精神疾病之間的11個驚人差異
    事實上,對於一些事物的怪癖或看似無害的習慣,可能是需要認真對待的精神障礙。你覺得你是否能夠將這兩者之間區分開來嗎?今天,沫沫就帶來了怪癖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驚人差異。1、面部記憶力差或面容失認?對於面部糟糕的記憶力,其實並不是一種罕見的現象。在生活中,我們結識了成千上萬的人,自然而然我們並不會記住他們中的一些人。
  • 心理學: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這是一種病態的囤積強迫症
    如今,更為方便快捷的購物方式,讓人們有了更多選擇,而對於不會斷舍離的人來說,這反倒是一種負擔,新的東西買到了,舊的還捨不得丟掉,當東西越堆越多,真正需要的那一件,反倒找不到,然後又繼續購入新的,周而復始,漸漸家裡就會越來越雜亂無章,生活也不再井然有序。
  • 你也會像松鼠一樣囤積嗎?囤積症患者都是「聰明人」
    □「頭疼,我家老公愛囤貨」追蹤  你也會像松鼠一樣囤積嗎?  海都報導引起共鳴,不少讀者表示也有囤貨癖好;這是一種病嗎?身邊不少人也會這樣多買東西,囤在家裡,就好像,生活在北美的林鼠,喜歡在窩裡囤積各種小東西,尤其鍾愛亮晶晶的玩意,即使屋子裡塞得滿滿當當,也捨不得丟棄,堅信某天會用上它。  因此,有人也叫它松鼠症,像松鼠那樣拼命地收藏食物,但最後很少吃。2013年5月,美國精神病學會發布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第五次修訂版本(DSM-5)。
  • 《商店英雄》魔法轉換器 倉庫囤積「變廢為寶」
    標準的倉鼠症重度患者。等慢慢級別高了,看著這一堆留著著沒啥用,扔了又可惜的東西實在是不知道怎麼處理。   現在大家不用發愁啦,由新來的神秘美女水木小姐姐帶來的新道具魔法轉換器上線了,專門解決倉鼠症患者的苦惱。
  • 盤點史上最恐怖的15大心理疾病
    盤點史上最恐怖的15大心理疾病   戀屍癖是指人渴望與屍體發生性關係,是極度罕有的癖好,有戀屍癖者是明顯有嚴重精神錯亂的問題。  易服癖,很多易服癖者(通常是男性)都已結婚,日常生活都如一般男性,但他們會欲望透過穿著異性服裝而產生性興奮,一般視易服癖為戀物癖的一種,亦有部份易服癖者有性別身份混淆。
  • 戀物癖小夥將年輕女子按倒:別動 我只要絲襪
    被抓後,張某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並交代明知自己有戀物癖,卻沒有尋求醫生幫助。由於感情生活也不是很順利,張某就到網上去加入了一個QQ群尋求刺激。這個QQ群裡的人都是戀物癖,喜歡偷拍、偷盜收藏女性內褲和絲襪,並在QQ群裡。張某看到別人的東西和偷盜經驗,就很想試試。由於張某偷盜不成強行搶,已構成搶劫罪。近日,雨花臺區檢察院以搶劫罪,將對張某進行審查起訴。
  • 科學證實:恐音症也是一種疾病
    (原標題:科學證實:恐音症也是一種疾病)
  • 女大學生被求購穿過沒洗的襪子 學者:戀物癖需治療
    心理學者:求購者多患有 " 戀物癖 " 儘早治療避免違法犯罪對此,央視財經頻道、少兒頻道特約心理專家趙小明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求購原味內衣、絲襪的人員,多數都是戀物癖患者。1怎麼形成的?其形成原因,可以分成兩個流派。第一個是精神分析流派。孩子小的時候,會對父母形成一種依戀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