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理財達人,得有底倉思維
在之前的農業社會,各家各戶都會有一個貯藏麥稻等穀物的容器——可能是一個用柳枝條編織的筐、或者是用竹子編織的容器、抑或是用手工紡織布縫製的布袋、甚至是泥土燒製成陶瓷的缸(盛水的水缸/盛面的麵缸/盛糧食的谷缸)。
秋收後,這些容器就會裝滿了糧食。接下來整個漫長的冬季,既無糧食產出、也沒有多少農活可幹,大家主要是在家裡「消耗」糧食。待春耕播種的季節來臨,堆滿削尖的糧食已被吃掉了大半,只剩下一些倉底——這應是「底倉」一詞最初的想像來源。
這些倉底做什麼用呢?
一是作為種子,播種後為來年豐收作出保障;二是維持當下的生活,在農作物收割前的這段時間裡,人有糧吃、能活命。
這就是農業社會裡倉底的本意,也是現在我們延伸出來底倉的意思:底倉就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底倉就是你飛黃騰達的保障、底倉就是你東山再起的後盾。
所以,錢是底倉、但錢也只是底倉一種形式。
對上班族來說,一份安穩的工作是底倉;對藝術家來說,一件成名的作品是底倉;對專業投資人來說,一個穩定賺錢的項目和產品是底倉;對自由職業者來說,一份專業技能/一個專門手藝/一項獨佔的優勢資源等都是底倉;對公司來說,能提供穩定持續現金流的爆款產品就是底倉…。
底倉就是種子,底倉就是吃飯的本錢,底倉就是安身立命的根基。如果放到投資理財上來說,底倉就是防守資金、底倉就是進攻搏擊高收益的堅實後盾。
除了這些,底倉還有哪些作用呢?
因為有底倉,你會建立一種新思維。
人總是屁股決定腦袋——站在不同的立場,就會從這一立場出發看問題、去思考,並得出有立場偏向的觀點。
最常見的例子如:有房子的人,總會偏向性的關注利好房子的信息,就會覺得房價漲得太慢,甚至會對一些政府政策不滿——樓市調控就是限制自由交易、與市場經濟相悖;無房的人呢,更多的會關注房價利空的消息,就會覺得房價要崩了、買房的人要接盤套牢了,甚至想影響政府決策——應該嚴厲調控、儘快出房產稅、堅決打擊炒房客…。
股市也一樣啊,空倉的人因為沒有股票就希望股市不斷的下跌,滿倉的人因手裡全是股票就希望股票一直上漲。二者都不客觀、甚至與現實天壤之別,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
怎麼破?就是得有底倉——既不是空空如也、也不是應有盡有,這樣看問題就會更客觀、更全面。
因為有底倉,你會建立一套系統。
我們說,不管是工作、事業、賺錢、甚至是投資理財必須得有一個系統,有系統才不在乎一時/一事/一個項目的得失,反而能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可曲可伸、可虧可賺…,獲取的是穩定持續的收入,而不至於大起大落、一驚一乍、慌亂不止。
底倉就是建立一個系統的節點和開始。
因為有底倉,你看問題就不至於太偏激,會逐漸培養出一套系統思維;因為有底倉,就有了一張安全墊,應對突發衝擊的彈性也就更大;因為有底倉,有了後退的保障,也就能放心的去博高收益。
系統就像一張大網,底倉就構成了網上的一個個節點,撒網捕魚總好過於用魚竿釣魚啊。
所以,對於有錢有資格的人來說,先不要糾結於未來預期、漲跌判斷,先佔有再說——買下人生的第一套房子、開始平生以來的第一次定投、購入資金總量中一定比例的股票。
下面就以我們最常接觸的投資領域——股市和樓市,來看看底倉是如何運用的。
股市中「底倉+定投」的策略。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投資股市最適合的方式是基金——如果你覺得買基金,會讓基金公司旱澇保收的賺取基金管理費的話,那你買成本更低的指數基金就好了。
那怎麼運用底倉思維呢?
不管股市當下處於什麼點位,拿出要投資總資金的一定比例(如30%)直接買入一隻、或幾隻基金即可,這就構成了你的底倉。剩餘的錢呢,就可以採取定投的策略分批、分期、分次的定期買入。
如果股市以後不斷上漲,那你的底倉就會不斷賺錢,底倉的資產也就水漲船高,不至於踏空。如果股市從此以後下跌不止呢?因為你還有剩餘資金,就可以通過定投的方式不斷買入、逐漸的攤低成本,以後只要股市一反彈就能快速解套、並賺取收益。
因為有底倉,股市投資就能進能退、掌控自如。
樓市中底倉帶來的系統籌劃。
我們提倡房產理性投資,而不是惡意炒房投機——二者的區別是:資金來源不同(自己的閒置資金還是銀行的信貸資金)、持有期限不同(長期持有還是短期炒作)、獲利的方式不同(以賺長期租金為主,還是以短期賺差價為主),所以樓市底倉很重要(當然也是一種類比,畢竟很多城市買房的門檻太高了)。
原理跟股市相同,未來價格漲跌很難預測,那就在未來不確定的情況下先買一套房再說。房子漲了資產增值,房子跌了但居住使用了。
因為有房子,可以為個人信用背書——不管是從銀行獲得融資貸款,還是在與他人合作增加信任、甚至僅僅從周邊的人來看也是個更靠譜的人。
如果房子超過兩套,那就可以系統籌劃了:房價上漲,就能貸更多的錢用作他用;房價下跌,可以賣套房子,緩解下現金流。另外,房租收益、以房貸款等都更方便個人的資金籌劃
當然,投資理財要有底倉,人生也得有底倉。
有底倉的人生,都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