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雨果拯救的巴黎聖母院,和它被侮辱的歷史

2021-01-08 騰訊網
塔尖失火的巴黎聖母院

法國當地時間4月15日晚上19時,北京時間 4月16日凌晨,巴黎聖母院失火,引起世界惋惜。但在歷史上,這不是巴黎聖母院第一次著火,也遠遠不是最嚴重的一次。早在兩百多年前,它就差點被毀,是法國文豪雨果拯救了它。歷經法國大革命、王政復闢、巴黎公社、兩次世界大戰,一部巴黎聖母院歷史,就是一部法蘭西民族的微縮史。

巴黎聖母院損毀史

文 宗城

法國當地時間4月15日晚上19時,北京時間 4月16日凌晨,巴黎聖母院失火,引起世界惋惜。巴黎聖母院是法國的地標性建築,也是全人類最寶貴的精神遺產之一,多年以前,雨果在大革命的歲月書寫了巴黎聖母院的美麗容顏,而今卡西莫多和艾斯美拉達遠去,巴黎聖母院的塔尖也毀於一旦。但這並不是巴黎聖母院歷史上最大的劫難,這座哥德式建築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傷痕史。

如今我們看到的巴黎聖母院聳立在塞納河的西堤島上,是法國首都巴黎的地標性建築之一,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世界文化遺產。這座大教堂始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於1345年最終建成。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座完全哥德式的教堂。

它的修建者是聖史蒂芬教堂的時任主教蘇利(Maurice de Sully),在這位出身工人家庭的神學教授的主導下,法國人砍伐了21公頃森林,一座哥特風大教堂拔地而起。1239年,「完美怪物」路易九世在此加冕,波旁王朝時期,國王路易十三將巴黎聖母院從主教座堂升級為大主教座堂。巴黎聖母院成為王權政治的象徵,這為它帶來了榮耀,也埋下了厄運。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君主被拉下,皇后赴斷頭臺,巴黎聖母院也被暴徒洗劫。最嚴重的時候,這裡被改名為「理性神殿」,好用來宣揚新共和主義。在教堂內部,聖母瑪利亞的塑像被自由女神像取而代之,十字架也被移走,暴亂時期,巴黎聖母院甚至成了藏酒的倉庫,直到1801年,它才重新成為教堂,並見證了拿破崙的加冕儀式。

那次劫難幾乎損毀了巴黎聖母院內部的主體,許許多多神像被盜走,只有低音大鐘伊曼紐爾(Emmanuel)幸運地保留。

劇作家呂克·普拉蒙東在音樂劇《巴黎聖母院》裡寫道「大教堂撐起這信仰的時代/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人類企圖攀及星星的高度/鏤刻下自己的事跡/在彩色玻璃和石塊上面。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創作於1831年,當時七月革命剛剛結束,法蘭西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

作者:[法]雨果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原作名:Notre-Dame de Paris

譯者:陳敬容

小說《巴黎聖母院》描繪了一個中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艾斯美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卡西莫多」在法語原作《巴黎聖母院》中以Notre-Dame de Paris的名字登場,但後來改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這個名字。它是一個棄嬰,一個有著「幾何形的臉,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參差不齊的牙齒,獨眼,耳聾,駝背,難聽而忠厚的聲音」的畸形兒,象徵了階層分化的法國社會裡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底層,但在他的身上卻有神性的影子,他為艾斯美拉達所做的獻身,感動了一代又一代法國人。

雨果拯救了巴黎聖母院,他成功把這個一度被法國人遺棄的建築,重新搬進法蘭西民族的精神聖殿。

19世紀,建築師歐仁·維奧萊-勒-杜克(Eugène Viollet-le-Duc)負責全面修繕教堂,這也是今日巴黎聖母院的源流,而此刻毀滅的塔尖,就重建於1860年。所以,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巴黎聖母院,早已不是最初那個巴黎聖母院,但它的精神客體,早已長留人們心中,伴隨著著千百年來人們對卡西莫多的詠嘆,永存於法蘭西民族的靈魂深處。

巴黎聖母院內景,圖源《巴黎聖母院的故事——感受滄桑的歷史傳奇》

但危險還沒有結束。巴黎公社時期,曾經有狂人意圖縱火焚燒巴黎聖母院,好在大火被及時撲滅,聖母院的主體建築得以保存。

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巴黎聖母院的歷史,成為革命與復闢間的隱喻,這座建築從一開始就無法純粹,君主的賞賜,教徒的歌頌,到革命者的洗劫,它成為一個濃鬱的政治符號,微縮了法國民族的血與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聖母院又險些毀於一旦。作家科林斯的傑作《巴黎燒了嗎》曾記錄這樣一個片段「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東普魯士「狼穴」的地堡裡,向他的總參謀長約德爾上將氣急敗壞地責問——巴黎燒了嗎?好在在反法西斯陣線的頑強抵抗下,希特勒的野心最終沒有實現。巴黎聖母院也得以留存下來。

作者:拉萊·科林斯/ 多米尼克·拉皮埃爾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原作名:Is Paris Burning

譯者:董樂山

1944年,法國光復,戴高樂率部下親臨聖母院,感謝神靈的恩惠,讓法蘭西民族免於傾覆,也祈禱這「一部規模宏大的石頭交響樂」,能夠永世長存。

戰後和平歲月,巴黎聖母院不必再經受革命與戰爭的考驗,但由於潮溼、空氣汙染乃至年久失修,巴黎聖母院遲遲沒有得到妥善維護。記者王磬在《法國人痛失巴黎聖母院屋頂,是什麼毀滅了教堂的塔尖?》一文中寫道:「直到2018年,法國國家才決定為修復聖母院出資4000萬歐元,聖母院自身則需另外尋找2000萬歐元。首期修復的重點是塔尖部分,並於2018年11月完成了腳手架的搭建。如若沒有遭遇火災,塔尖部分將在未來四年內得到修復。」

巴黎聖母院著火景象

火災發生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取消了原計劃的國民講話,趕赴現場視察火情。他在推特上惋惜道:「正如我所有的國民一樣,看到我們的一部分被燒掉了,我感到難過。」

馬克龍的推特頁面

到了午夜時分,當火情得到控制,馬克龍在臨時講話中說:

「巴黎聖母院是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學,是我們生活的中心,是我們測量距離的起點。是無數書籍、油畫。是所有法國人的大教堂,即使是從未來過的人。它的歷史就是我們的歷史... 這座教堂,我們要重建它,因為這是我們的命運,因為這是法國人期待的。」

美國總統川普、德國總理默克爾、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等,都紛紛對巴黎聖母院損壞表達了遺憾,許多巴黎市民自發聚在大教堂前,虔誠地吟唱祈禱詩,對他們來說,巴黎聖母院就是法蘭西乃至自身的一部分,當塔尖消失,有些東西就失去了。

大火中的巴黎聖母院,塔尖折斷

在《巴黎聖母院》裡,雨果在鍊金術士Claude Frollo的鍊金房風箱上寫下一句銘言:「Spira, Spera」(只要還有氣息,就還有希望)。此時此刻,就以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的動人篇章結尾吧:

「毋庸置疑,巴黎聖母院至今仍然是一幢雄偉壯麗的建築。然而,儘管它不減當年的風採,但當您看見歲月和人力共同對這令人肅然起敬的豐碑給予無情的損壞,完全不顧奠定給它第一塊基石的查理大帝和安放最後一個石塊的菲利浦—奧古斯都,您不慨然長嘆很難的,感慨萬千。

在這個堪稱所有大教堂的年邁王后的臉上,每一道皺紋的旁邊都有一道傷疤。時毀人噬,我情願將這句話這樣譯:時間有眼無珠,人則愚不可及。

如果我們有時間同您一起,一一察看這座古老教堂所受的破壞,發現這一切將不難:時間所造成的破壞很小,而人為的破壞卻極其慘重,尤其是藝術家的破壞。我之所以要說藝術家,那是因為近二百年來他們有不少人成了建築家。

如要舉幾個最嚴重的例子,首先要數聖母院的正面,那是建築史上少有的璀璨篇章。那三道尖頂拱門,雕刻著二十八座列王雕像神龕的鋸齒狀束帶層,巨大的花瓣格子窗戶在正中,兩側有兩扇如同助祭和副助祭站在祭師兩旁的側窗,以及用秀氣的小圓柱支撐著厚重平臺的又高又削的梅花拱廊,還有兩座巍然屹立的鐘樓,石板的前簷,上下共六大層,都是那雄偉壯麗整體中的和諧部分,所有這一切,連同依附於這莊嚴肅穆整體的那無數浮雕。

雕塑鏤鏨細部,都相繼而又同時地,成群地展現在眼前而又有條不紊。可以說,它是一曲用石頭譜寫成的雄壯的交響樂;是一個人和一個民族的巨大傑作,它既繁雜又統一,如同它的姐妹《伊利亞特》和《羅芒斯羅》;是一個時代的所有力量通力合作的非凡產物,每塊石頭上都可以看到在天才藝術家薰陶下,那些嫻熟的工匠迸發出來的奇思妙想。

總而言之,它是人類的創造,雄渾,富饒;仿佛是神的創造,竊取了神造的雙重特徵:永恆性和多樣性。

我們在這對這座建築物的正面所做的描述,應適合於整座教堂;而我們對巴黎這座主教堂的描述,也應適合於中世紀基督教的所有教堂。藝術之中一切都包含在這來自造化。邏輯嚴密、比例精當的,只要量一下足趾的大小,也就是量了巨人的身高。

言歸正傳,再說一說聖母院的正門吧。這座令人驚駭雄偉莊嚴的主教堂,正如它的編年史學家所說:見到它的宏偉,遊人無不目瞪口呆。而當我們虔誠地去瞻仰時,它呈現在我們面前是個什麼樣子,我們在這裡再做些描述吧。

如今這個正面缺少了三樣重要的東西。首先是原來把那十一級臺階從地面上加高了;其次是三座拱門神龕裡下方的一系列雕像;還有裝飾著二樓長廊。神龕上方從前歷代二十八位法蘭西國王的一系列雕像,從希勒德貝爾起,到手執」皇柄」的菲利浦-奧古斯都。

那座臺階的消失是光陰所致,因為在緩慢而又不可抗拒的過程中,老城的地面上升了。然而,隨著漲潮般的巴黎地面上升,那十一級把主教堂增高到如此巍峨的臺階一級接一級地被吞沒了。儘管如此,時間給了這座教堂的,也許遠比取自它的要多得多,因為時間在主教堂的正面塗上了一層多少世紀以來風化所形成的深暗顏色,把那些古老紀念物經歷的悠悠歲月變成了其光彩照人的年華。」

責編 | 卡拉維

圖片 | 豆瓣

相關焦點

  • 雨果《巴黎聖母院》優美句子 《巴黎聖母院》對卡西莫多的描寫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 命運的交響曲——《巴黎聖母院》
    上一篇文章我們聊了維克多·雨果和他的經典名作《悲慘世界》,今天我們繼續談談他的另一部曠世之作《巴黎聖母院》。1828年,雨果與書商戈斯蘭籤訂協議,答應為他寫一部沃爾特·司各特式的小說。作者為此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書籍,看過巴黎一些舊址遺蹟,並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了15世紀的巴黎。有一天,雨果在巴黎聖母院的北鐘樓暗角裡,發現牆上刻著一個希臘單詞:命運。
  • 巴黎聖母院:拿破崙加冕的地方,全世界最著名的教堂
    巴黎聖母院是巴黎最大和最古老的的天主教堂。對於遊客來說,到巴黎旅遊,必到巴黎聖母院。而對於法國人來說,它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1804年,拿破崙就是在這裡加冕稱帝的。當年的拿破崙風頭正盛,它一把搶過教皇手中的王冠,驕傲地戴在自己頭上。我記得中學課本裡有一幅名畫就描繪了這個場景。
  • 經濟學人精讀:巴黎聖母院大火 | 外刊雙語
    ——維克多·雨果《巴黎聖母院》就像電影《Before sunset》裡說的那句「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有些事情總是來得那麼猝不及防。卡西莫多失去了心愛的姑娘,終究也失去了他心愛的鐘樓。參考譯文:巴黎聖母院至今已有850多年的歷史,是1804年拿破崙舉行加冕儀式的地方,也是許多文學作品的靈感來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巴黎聖母院》;它是巴黎的標誌性建築,每年有1300萬遊客前來參觀。此外,巴黎聖母院還是法國天主教做禮拜的場所。
  • 巴黎聖母院:窸窸窣窣的聲音在空蕩的教堂頂部迴蕩著
    記得第一次進教堂的時候的震撼,教堂的側面有教堂建造的歷史,幾百年間日拱一卒,最後才慢慢建成這個樣子。在塞納河上曾對巴黎聖母院驚鴻一瞥,現在可以細細參觀了。三個尖頂的拱門,高挑的梅花拱廊,巍峨的鐘樓,無數的浮雕結合為肅穆安詳的整體。教堂的頂數十米高,光線幽幽暗暗,氣氛莊嚴又神秘。最經典的玫瑰花窗在二層。色彩斑斕的放射形玫瑰花窗用彩色玻璃刻畫了一個個的聖經故事。
  • 兩分鐘讀懂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沒有愛的生命,就像一個乾燥的車輪。法國文豪維爾多·雨果第一部轟動人民的浪漫派小說。可是這個浪漫派小說卻充滿了邪惡與猖狂,像是一個沒有愛的世界,唯一的愛是山羊女孩和鐘樓怪人。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的法國,巴黎聖母院下響起可憐的嬰啼聲,棄嬰木上一個醜陋呼喊著母親,行人看到嬰兒臉龐都嫌棄的離去,唯有此時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沉思著,想起相依為命的弟弟抱起了嬰兒,進入了教堂。好心人?巴黎聖母院敲鐘聲響起,天生獨眼、駝背、跛足,十四歲上又被鐘聲震破了耳膜,成了聾子就是此刻敲鐘人,偉大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聰明睿智、學識淵博。
  • 從瑪戈王后到巴黎解放,巴黎聖母院何以成為法蘭西民族聖殿
    巴黎這座大教堂,維克多·雨果賦予了她宗教層面之外的意義,使她成為最受歡迎的象徵符號。著火的屋架所支撐的,不僅是神聖的穹頂和傲立的箭矢,也是法蘭西身份認同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充塞著來自學校課本與神話傳奇的記憶,查理七世和聖女貞德,亨利四世與波舒哀,從大革命到兩個波拿巴,巴黎解放、克洛岱爾、貝當元帥、戴高樂將軍,特別是在大眾文化中,還有卡西莫多、弗羅洛和艾絲美拉達,雨果小說的主角,令石質豐碑榮耀倍增的紙質文化豐碑。
  • 鐘樓怪獸,巴黎聖母院的魔幻世界
    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在《鐘樓怪人》(又譯《巴黎聖母院》)中的如此描寫令世人認識了外表奇醜但內心純善的怪人卡西莫多。這個容貌奇特的「半獸人」只是文學創作中的存在,不過聖母院兩座鐘樓之間真有一座怪獸出沒的長廊,裡面不乏面目猙獰、半人半獸的奇特物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惡魔沉思者」——夜梟已成為巴黎聖母院的標誌性元素。
  • 巴黎聖母院在燃燒
    今天凌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不僅將法國世界聞名的巴黎聖母院吞噬了,更讓全世界的文化藝術愛好者感到無比心碎!即使這一生沒去過巴黎的人,也都曾在中學課本上了解過維克多·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這座塞納河畔輝煌雄偉的教堂,始建於1160年,花了整整一百年時間,才在1260年完工,距今約760年歷史。
  • 「囫圇吞棗集」之《巴黎聖母院》維克多·雨果
    現在看了,它變成了:一條單戀產業鏈及其產生的汙染物攪渾了原本就不明亮的天空。愛的單行道想來想去只有這個說法可以比較形象地理順裡面的愛戀關係,巴黎的聖母院沒有什麼愛恨交織,一點兒都不混亂,方向一致,大家排排走。
  • 名著金句撈,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中的17個金句,生活中用得到
    今天名著金句撈,聊聊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故事梗概巴黎聖母院講述了一個具有鮮明對比的故事:男主卡西莫多面目醜陋但卻心地善良。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有地位有過良好教育卻是蛇蠍心腸,他雖然收養醜陋的男主,但是因為愛上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責令其綁架對方,但男主卻為女郎的善心所感動,最後,捨生取義。
  • 《巴黎聖母院》:四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離奇故事
    《巴黎聖母院》告訴我們:女人要有與其美貌相匹配的智慧才能保護自己。這首音樂浪漫得讓人生出悲傷,此刻再讀《巴黎聖母院》心境如何?雨果創作出《巴黎聖母院》,借15世紀的巴黎社會反映現實生活,也讓人們牢牢記住巴黎聖母院這座偉大的哥德式建築。每年多少遊客都會去巴黎聖母院遊覽參觀,看看敲鐘人和吉卜賽女郎悽美的愛情故事發生之地。四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離奇故事流傳了百餘年,令人淚目和扼腕嘆息。
  • 又見《巴黎聖母院》
    初次接觸《巴黎聖母院》還是我上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們講述了這部小說,後來上大學時又重溫這部小說。《巴黎聖母院》標題所指正是故事的發生地——巴黎聖母院。2019年4月16日,巴黎聖母院遭遇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火災,這則新聞讓我為巴黎聖母院感到惋惜的同時,也讓我再次想起了《巴黎聖母院》這本小說。上班空隙,又一次看了這本小說。
  • 850年天主教象徵付之一炬,法國首富豪捐8億重建巴黎聖母院
    北京時間下午4點左右,法國消防部部長巴黎聖母院大火已經完全熄滅。今日法國著名地標、擁有850年歷史的法國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發生大火,其具標誌的尖塔(spire)更被燒至坍塌。而隨著西方復活節臨近,聖母院不但是法國天主教的心臟,且對全球天主教徒極為重要,被視為僅次於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的神聖地方,相信全球天主教徒恐難以接受!
  • 用2.8萬根火柴還原巴黎聖母院 一起來感受下被燒毀前的美麗
    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3月24日,是巴黎大主教莫裡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2年,正面雙塔高約69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它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意義上的哥德式教堂。
  • 巴黎聖母院正在燃燒,如果能被遊戲保存該有多好?
    主要為木質結構的聖母院尖頂(Spire) 已經燒毀、倒塌,火勢也已經肆虐了大教堂內部,據BBC 報導,著名的玫瑰花窗倖免於難。這座年久失修的建築,藝術和人性的瑰寶,正在面臨能否繼續存在的危機。相關報導在BBC、法新社等權威媒體上都可以看到,矽星人就不贅述,不過還是想要對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巴黎和法國以及全世界愛好歷史、建築和藝術人們的巨大損失,深表惋惜。
  • 巴黎聖母院大火原因是什麼?法國總統馬克龍回應了巴黎聖母院大火!
    據法國消防部門稱,當地時間周一(4月15日)下午6點50分左右,法國首都巴黎市中心的聖母院發生火災。  法新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火災可能是由大樓內正在進行的裝修工程引起的。法國執法官員排除了縱火和與恐怖主義有關的動機,他們將此次火災視為意外事件。  ​​
  • 法國巴黎聖母院大火撲滅了:856年歷史建築被摧毀 這場大火標誌著...
    周一(4月15日),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數小時後,一名市政官員表示,該建築的結構已經被挽救。巴黎聖母院是巴黎市中心地標性建築,有著856年的歷史,不僅是這個國家歷史的一頁,也是科學和藝術史的一頁,是世界文化的圖標。
  • 巴黎聖母院修復前 看這部法語原版音樂劇「彌補遺憾」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舞臺規模龐大複雜,摘取原著場景內標誌性物品,加以誇張、現代的風格展現。今年4月的巴黎聖母院大火牽動了無數人的心,一曲《大教堂時代》再度成為刷爆社交網絡的致敬神曲。實際上,氣勢恢弘的《大教堂時代》,也是不少人對法語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入坑曲」。1998年在巴黎首演以來,《巴黎聖母院》在全球的大獲成功,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法語第一音樂劇,也一直是劇迷們呼喚「求巡演」的劇目之一。令粉絲激動的是,法語原版音樂劇《巴黎聖母院》20周年紀念版即將於12月5-8日在廣州大劇院上演,該劇繼上海、北京站開票「爆倉」之後,廣州近日開票三小時票房破350萬,同樣火爆。
  • 央視評論:巴黎聖母院火災不要拿因果報應來說事
    巴黎聖母院被燒了。標誌性的塔尖燒塌,美麗的玫瑰花窗損毀……       圓明園毀於戰亂和野蠻,是歷史的傷痕;而巴黎聖母院此次火災事故是和平時期由消防安全造成的遺憾。  作為超過800年歷史的古建築,在巴黎聖母院標誌性的哥德式尖頂坍塌的那一刻,全球都為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損壞而感到痛惜。法國總統馬克龍現場坐鎮指揮,並在推特上感嘆,「眼睜睜看著我們的一部分在燃燒」。法國《費加羅報》說,這場大火「燒在整個法國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