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
想要未來有出息,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孩子來說,從小堅持好習慣,對他們以後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的鄰居是退休的北大教授,平時經常一起喝茶下棋,有一起我說道孩子從小就調皮搗蛋,長大之後能有出息嗎?北大教授給了我一句忠告: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將來會更有出息!
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
1、教會孩子時間管理
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你肯定會發現有的人用相同的時間,去完成別人兩倍的事情,而有的人做一件事情,卻用了別人兩三倍的時間,做事情效率高的人往往具備超強的時間管理能力,而這樣的人學習或者做事總是事半功倍。
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孩子到了3歲左右,對時間觀念有模糊的認識;到了6歲之後,大多數孩子才會認識時間。所以,家長教孩子時間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時間視覺化。
我家孩子剛上學的時候,因為磨蹭遲到了很多次,後來我買了兒童時鐘,嘗試著教孩子認識時間。
比如我會不斷地提醒孩子,還有10分鐘就要吃早飯了,我們提前五分鐘出門……
逐漸把時間概念慢慢地傳遞到孩子的大腦中。
2、制定計劃的習慣
根據研究顯示,班級中的學霸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有自己的學習計劃。
有計劃才能合理地分配任務,知道什麼時間去學習什麼,不會在一門學科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孩子如果沒有計劃地學習,很大程度上都是「偽勤奮、假努力,」裝給老師和家長看的。
制定計劃可以讓孩子合理地分配時間,其次,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是什麼。
家長要趁孩子沒上小學時就幫助他們養成制定規劃的習慣,根據孩子的學習習慣,制定合理的任務,逐漸養成好習慣。
凡事有計劃,才能不慌亂,更高效。
3、培養孩子專注的好習慣
當孩子入學之後,有的家長會擔心孩子的專注力不夠用。
比如上課時東張西望、發呆,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不清楚;寫作業時總是三分鐘熱度,一會上廁所、一會吃東西……
如果你家孩子一直這樣,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情都不會成功的,家長要多注意培養。
當孩子正在認真地玩玩具或者做喜歡的事情時,就是培養專注力最佳的實時機。
很多家長總會習慣性地去打斷孩子,比如問孩子渴不渴、餓不餓等等,長時間下去就容易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導致他們對創造性的任務失去了興趣。
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利用「遊戲」。推薦我家孩子很喜歡玩的《德國好奇狗 專注力訓練》,暢銷歐洲30年的時間,幾乎每個德國孩子都有一本。
這套益智書籍是從思維方式、記憶力、觀察力、邏輯推理等多方面培養孩子的專注力。7冊16開大書,400多個早教專家設計的專注力遊戲,涵蓋了孩子的多個興趣點,不擔心孩子會玩膩。
在提高孩子專注力的同時還能提升觀察力、判斷力、記憶力、手眼協調能力等,包含了英語、拼音、圖像、數學等知識,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也能培養數感和數學思維。
4、孩子多閱讀
讓孩子多多閱讀,並不是光指校園發的課本書籍,而是對我們有幫助的戶外書籍,好的課外書能滿足孩子很多的需求,多看一本書孩子的閱讀面就越廣,還能開拓視野,增加知識儲備。
如果孩子能夠養成讀書習慣,以後的學習成績也不用多操心了,根據研究表明,如果你家的孩子正處於4-8歲之間,我建議給孩子看看《魔法拼音·名家經典》。
這套書籍共有8冊,即使你家的孩子拼音沒認全也沒事,我們可以掃碼現場教孩子學拼音,整套書全部都是注音、彩圖的設計,符合小學孩子閱讀。
這套經典的名家繪本集合了兒童文學界8位大師設計,都是很出名的設計,如果孩子喜歡動物的話,我們可以看沈石溪的作品。喜歡看童話類的可以看周銳、張秋生、管家琪、王一梅、任溶溶、湯湯的作品,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讓他們養成閱讀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