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的忠告: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將來會更有出息

2020-11-22 小風兒童心理學

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

想要未來有出息,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孩子來說,從小堅持好習慣,對他們以後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的鄰居是退休的北大教授,平時經常一起喝茶下棋,有一起我說道孩子從小就調皮搗蛋,長大之後能有出息嗎?北大教授給了我一句忠告: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將來會更有出息!

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

1、教會孩子時間管理

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你肯定會發現有的人用相同的時間,去完成別人兩倍的事情,而有的人做一件事情,卻用了別人兩三倍的時間,做事情效率高的人往往具備超強的時間管理能力,而這樣的人學習或者做事總是事半功倍。

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孩子到了3歲左右,對時間觀念有模糊的認識;到了6歲之後,大多數孩子才會認識時間。所以,家長教孩子時間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時間視覺化。

我家孩子剛上學的時候,因為磨蹭遲到了很多次,後來我買了兒童時鐘,嘗試著教孩子認識時間。

比如我會不斷地提醒孩子,還有10分鐘就要吃早飯了,我們提前五分鐘出門……

逐漸把時間概念慢慢地傳遞到孩子的大腦中。

2、制定計劃的習慣

根據研究顯示,班級中的學霸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有自己的學習計劃。

有計劃才能合理地分配任務,知道什麼時間去學習什麼,不會在一門學科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孩子如果沒有計劃地學習,很大程度上都是「偽勤奮、假努力,」裝給老師和家長看的。

制定計劃可以讓孩子合理地分配時間,其次,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是什麼。

家長要趁孩子沒上小學時就幫助他們養成制定規劃的習慣,根據孩子的學習習慣,制定合理的任務,逐漸養成好習慣。

凡事有計劃,才能不慌亂,更高效。

3、培養孩子專注的好習慣

當孩子入學之後,有的家長會擔心孩子的專注力不夠用。

比如上課時東張西望、發呆,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不清楚;寫作業時總是三分鐘熱度,一會上廁所、一會吃東西……

如果你家孩子一直這樣,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情都不會成功的,家長要多注意培養。

當孩子正在認真地玩玩具或者做喜歡的事情時,就是培養專注力最佳的實時機。

很多家長總會習慣性地去打斷孩子,比如問孩子渴不渴、餓不餓等等,長時間下去就容易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導致他們對創造性的任務失去了興趣。

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利用「遊戲」。推薦我家孩子很喜歡玩的《德國好奇狗 專注力訓練》,暢銷歐洲30年的時間,幾乎每個德國孩子都有一本。

這套益智書籍是從思維方式、記憶力、觀察力、邏輯推理等多方面培養孩子的專注力。7冊16開大書,400多個早教專家設計的專注力遊戲,涵蓋了孩子的多個興趣點,不擔心孩子會玩膩。

在提高孩子專注力的同時還能提升觀察力、判斷力、記憶力、手眼協調能力等,包含了英語、拼音、圖像、數學等知識,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也能培養數感和數學思維。

4、孩子多閱讀

讓孩子多多閱讀,並不是光指校園發的課本書籍,而是對我們有幫助的戶外書籍,好的課外書能滿足孩子很多的需求,多看一本書孩子的閱讀面就越廣,還能開拓視野,增加知識儲備。

如果孩子能夠養成讀書習慣,以後的學習成績也不用多操心了,根據研究表明,如果你家的孩子正處於4-8歲之間,我建議給孩子看看《魔法拼音·名家經典》。

這套書籍共有8冊,即使你家的孩子拼音沒認全也沒事,我們可以掃碼現場教孩子學拼音,整套書全部都是注音、彩圖的設計,符合小學孩子閱讀。

這套經典的名家繪本集合了兒童文學界8位大師設計,都是很出名的設計,如果孩子喜歡動物的話,我們可以看沈石溪的作品。喜歡看童話類的可以看周銳、張秋生、管家琪、王一梅、任溶溶、湯湯的作品,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讓他們養成閱讀還習慣,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直言: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多半會有「3種表現」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所以會從各個角度預測孩子的未來。但是父母們忽視了教養這個考察點。有教養的孩子到哪裡都吃香,沒有素質的孩子學歷再高也很難出人頭地,要判斷孩子有沒有教養,可以從吃飯時的表現中發現。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直言,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多半會有「3種表現」。
  • 媽媽有這兩個特點,養出的孩子會很有出息,將來老了也更幸福!
    大多數父母都覺得,如果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關鍵還是要學習成績好,而孩子學習成績好壞的關鍵還要看老師,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對一個家庭來說,母親或許不是支撐家庭經濟的那個人,但是一定是維繫全家人之間情感最重要的「紐帶」,母親對一個家庭來說起著關鍵的作用。
  • 李玫瑾坦言:家有男孩,要教會他4種能力,最好不要晚於6歲
    對於有男孩的家庭來說,在育兒方式上要用對專門的育兒方法。李玫瑾教授:家裡有男孩,在他6歲前,一定要教會他「四種能力」!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道:教育男孩,宜早不宜遲,這4種能力, 一定要在孩子6歲前教會他。
  • 李玫瑾建議:養男孩的家庭,要教會他4種本事,最好不要晚於6歲
    李玫瑾曾說:養男孩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時間再晚也不能晚於六歲。有一回看到李玫瑾教授的一個講座,聽完後覺得非常有道理:三到六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孩子在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定下來了。其實這個問題不難理解,老人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孩子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長大後的狀態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會表現出來 ,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訓練孩子,孩子長大以後才會有出息。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規律,孩子的性格養成不能晚於六歲。
  • 教育專家朱慕菊:孩子9歲前,這6件事家長不管,將來他很容易吃虧
    而且家長一定要在孩子9歲前就抓緊培養,才能避免他將來會吃虧。無論是孩子的思維、行為、習慣其實80%都是在9歲前養成的。一旦錯過機會這個時期,再想要去培養,就只能是事倍功半。而自律性差的孩子,即使智商高,但是行動力差,想事情消極,做任何事情效果往往也是差強人意。而自律也是一種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朱慕菊教授在《怎樣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一書當中就說,想要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這6件事家長一定要做的。
  • 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的繪本 5歲前必讀
    作者:寶寶知道 Iris33俗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見早期教育對孩子來講是多麼重要。尤其在孩子5歲以前,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必須養成,而這其中,繪本的作用不容小覷。2.1~2歲《噼裡啪啦系列》《米菲繪本》《小熊寶寶繪本》《喬比的生活故事》《五味太郎圖畫書第一輯》《五味太郎經典創意繪本系列》《抱抱》《動物絕對不應該穿衣服》《蹦》《小籃和小黃》《月亮的味道》《好餓的小蛇》《可愛的鼠小弟》閱讀收穫:講述規則培養的故事,1-2歲是孩子生活習慣養成的一個重要的時期,對應的規則能教會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 愛「出去浪」和愛宅在家的女孩,將來誰更有出息?答案出乎意料!
    家裡的家務活,妹妹也會主動幹。雖然媽媽說,姐妹倆的學習成績,內向的妹妹學習好,將來可能會有出息。開朗的姐姐學習成績很差,恐怕以後沒啥大發展,要靠妹妹接濟了。不過,誰也沒想到,多年之後,姐妹倆的性格和發展,太出乎大家的預料了。「出去浪」比「宅在家」的孩子更有出息?打工的人,打工的魂。性格內向的妹妹長大後,一直尋求一份穩定的工作。
  • 李玫瑾:娃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吃飯時這3個表現就能看出來
    每一個家長對於孩子的未來都有著各式各樣的期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依然是每一個家庭對於下一輩殷切的期望。對於孩子的成長家長們關心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和興趣愛好了,更多的是對於教育本身以及性格脾氣習慣的養成。這些對於孩子將來也是一個很大的影響。而每一個習慣的養成通常都是從每一件細小的事件中體現的。
  • 你的孩子將來是否有本事,其實這3方面就能看出來!
    孩子以後到底有沒有本事,也不是說說就能夠決定的,而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環境,以及遺傳因素決定的。孩子將來有沒有本事,從下面三個方面可以看得出來。1、孩子的性格表現孩子一生出來,其實,就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性格特徵,三歲以後表現得更明顯。有些孩子看起來很細心,做事也很果斷,而且很沉著,那麼,他將來成功的可能性也會比較大。你的孩子是什麼人,他也就會吸引怎麼樣的人。
  • 孩子如果小時候能跟這4種人睡覺,是他的福氣,將來會變得更出色
    現在的孩子好像沒有幾個不睡懶覺的,就是大人有時候也會「偷偷懶」。凡凡今年16歲了,已經是一名初中生了。很多時候,孩子因為在學校有功課,不得不早起讀書學習,每到周末回到家,大多數孩子都還是會好好睡個懶覺的,但是凡凡依舊堅持和在學校一樣,按時起床。
  • 媽媽在以下3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獨立,未來更有出息
    每個家長都是輔導作業前母慈子孝,輔導作業時雞飛狗跳。家長們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所以總會用高標準要求孩子,難免會在孩子犯錯時進行斥責與嘮叨。但是家長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嚴格要求孩子,不僅會引發孩子的牴觸心理,還會拉遠彼此的親子距離。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忍耐是最大的智慧。
  • 李玫瑾: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會有這3種行為,要及時糾正
    中國是禮儀之邦,並且對餐食非常尊重,「小年拜灶王爺」的習俗就證實了這一點。「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詩句也表明了我們對食物以及農民辛勤勞作的尊重。李玫瑾直言: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行為,家長要及時糾正1.吃飯時大聲喧譁,亂跑亂動現在家庭衣食無憂,並且只有一個寶寶,很多小朋友吃飯,都是大人端著飯碗追著餵飯。這樣的習慣非常不好。
  • 李玫瑾:家有女寶,家長謹記這4句忠告,將來女兒能少走不少彎路
    到了青春期,女孩也會變得叛逆,如果在這之前家長沒為女兒設定好底線、調整好人生的大方向,你管得越嚴女兒就可能越叛逆、越容易走彎路! 李玫瑾教授就曾給女孩的家長們提出過4個忠告,家長們要謹記呀! 1、養女孩不需要太仔細 我發現現在身邊「重男輕女」的家庭真的少了很多,更多的父母都是把女兒當寶貝一樣養,衣食住行都特別仔細,很多女孩被養的說是「十指不沾陽春水」都不為過。
  • 4種孩子看起來「鬼靈精」,長大卻難有出息,爸媽別沾沾自喜!
    但有些孩子的"鬼靈精"如果用到了這幾個地方,多半長大後是沒有出息的,希望這裡面沒有你們的孩子。1、欺騙家長:孩子用著自己的小聰明,去欺騙家長是最不好的事情,從欺騙身邊的人開始慢慢就會欺騙更多的人,法律不像是孩子小時候的家長這麼好糊弄,這是會毀了一個人的一生的。這種腦筋轉得快並不代表是聰明的,會將聰明勁花費在幹壞事上的孩子長大後一般都沒出息。
  • 李玫瑾直言: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吃飯的舉動就能看出來
    這種人到社會上一定會被人所不喜,這個習慣會讓他在別人的印象裡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他在生活中情商一定也是一樣低,處處碰壁,沒有人會願意和一個情商低,一起吃飯。2、餐桌上吃獨食有些小朋友從小就養成吃獨食的習慣,餐桌上只要有他喜歡的直接都加到碗裡不讓別人吃,吃不完還加。家長也縱容孩子,孩子喜歡吃都給他,多吃點,這樣久而久之他就會越來越覺得,這樣是應該的,他喜歡吃就應該都給他。
  • 這種孩子看起來「鬼靈精」,實則將來很難有出息,家長別高興太早
    文|西紅柿媽媽自從孩子出生後,便是全家的希望,為人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一番大作為,這樣不僅孩子前途無量,自己也能揚眉吐氣。現在大多父母評判孩子能否有出息,就是看孩子小時候機不機靈,能不能比別的小孩腦子轉得快,能不能得到別人更多的讚揚。
  • 日本反雞湯繪本大師:將來有出息的孩子不會多,何必讓他們的童年...
    「繪本為什麼一定要與孩子的教育相關聯?」「我認為是否上學問題不大,人生不是只有上學一件事。」「剛才有媽媽說想以後孩子有出息。我覺得很狹隘,因為以後有出息的孩子不會很多。」72歲身材還保持得非常好的五味太郎,也堅持了一貫的幽默和個性,回答問題時不僅金句不斷,還直接給家長們潑起冷水,希望能放下焦慮和執念,重新認識繪本傳達的簡單快樂本意。五味太郎是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插畫獎的獲得者,也是日本最暢銷、海外知名度最大的繪本作家之一,創作了400多部繪本,代表包括《鱷魚怕怕 牙醫怕怕》《小牛的春天》《小金魚逃走了》等,作品在幾十個國家都有出版。
  • 孩子有這4個「臭毛病」,父母一定不能慣著!否則6歲之後很難改正
    為了讓自家孩子長大之後更有出息,表現得更好,父母們在孩子小的時候需要對他們進行教育和引導,培養他們養成好的習慣,因為這不僅僅能夠讓孩子在學習上取得優異的成績,還能幫助孩子以後的人生。而當如果父母發現自家小孩子身上存在極大壞習慣時,那麼應該及時地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以防這些壞習慣影響到孩子以後成就精彩的人生。那麼孩子身上的哪一些行為表現是錯誤的呢?
  • 耶魯大學40年研究:孩子9歲前,養成以下習慣,離學霸之路不遠了
    我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孩子9歲那年的暑假,他暑假作業拖到了最後三天,本想著趕工,好巧不巧他生病了,我們全家人咬著牙幫他完成了作業(當然這不提倡)。雖然那次的作業是完成了,但是之後飛流直下的成績,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沒有在9歲前替孩子把好關!
  • 「愛頂嘴」和「不頂嘴」的孩子,將來性格差異大,父母別不當回事
    「愛頂嘴」和「不頂嘴」的孩子,將來性格差異大根據哈佛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愛「頂嘴」的孩子往往更有主見,遇到事情也喜歡主動思考,而且並不會輕易聽信人言,有自己的判斷,同時也有著勇敢、堅強、自信、樂觀等好性格、好品格,雖然這種孩子有的時候表現得比較固執,脾氣還很大,總是優點要大於缺點,在加上父母的正確引導,一定會有所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