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2020-12-05 騰訊網

1,任超然/李浩洪/蘇國輝合作揭示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來源:小柯生命

外界光照條件的改變可影響機體的認知、情緒及節律等非成像功能。11月10日凌晨0時,暨南大學任超然課題組、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及暨南大學蘇國輝課題組合作在Neuron雜誌發表了題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Nucleus Reuniens for the Spatial-Memory-Promoting Effects of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深入闡釋了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環路機制。

研究發現了一條新的記憶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作者證明了光療信息可經由retina-vLGN/IGL-Re通路的介導來增強空間記憶能力。任超然課題組2019年的工作發現retina-vLGN/IGL-外側韁核(LHb)通路可介導光療的抗抑鬱作用。鑑於LHb和Re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中的RGCs具有相似的形態及對光反應特徵(均表達SMI-32,同為對光反應細胞),這提示視網膜內表達SMI-32的對光反應型RGCs所傳導的光信息,一方面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GABA神經元的介導去抑制LHb,發揮抗抑鬱作用;另一方面還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CaMKIIα神經元的介導去激活Re,發揮空間記憶增強作用。

2,腫瘤太小MRI「看不見」?這項新技術可使腦腫瘤可見度提高一倍

來源:生物探索

腦膜瘤患者(紅色箭頭)

最近登上《 Science Advances 》的一項研究,由美國北岸大學健康系統帶領的團隊開發出了 一種新的三維成像技術,該技術可大大改善磁共振成像(MRI)掃描中腦部腫瘤的可見性,使其在腫瘤更小、更可治療的早期階段被診斷出來。

這是一種新的MRI脈衝序列,稱為「T1弛豫增強穩態(T1 RESS)」,通過差異抑制非增強背景組織的信號強度,同時保持增強造影劑病變的信號強度,從而提高了增強MRI中腫瘤的可見度。

3,Nat Comm | 高尚邦團隊在運動神經突觸囊泡分泌領域取得新研究進展

來源:BioArt

圖A.構建開放構象UNC-64/syntaxin示意圖;圖B.野生型背景下,敲入開放性 UNC-64/syntaxin 突變增強神經遞質釋放

突觸囊泡(SV)胞吐作用為神經元間的交流提供了化學基礎,使得大腦有了驚人的多樣性。可溶性 NSF附著蛋白受體(SNARE)由 syntaxin、 synaptobrevin/VAMP和 SNAP-25組成,在神經遞質分泌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高尚邦教授團隊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Shuzo Sugita教授團隊、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Josep Rizo教授團隊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Open syntaxin overcomes synaptic transmission defects in diverse C. elegans exocytosis mutants」的研究論文。研究完善了開放構象 syntaxin 和 unc-13以及其他多個分泌調控蛋白之間互作的假說,提示控制開放構象的syntaxin 是調節突觸傳遞的通用途徑(而非僅僅與unc-13互作)。研究結果有助於發展治療神經系統疾病診療新技術。

4,Nat Genet | Kabuki症候群新見解:相分離介導的轉錄相關凝聚物與PcG凝聚物的平衡

來源:BioArt

工作模型

Kabuki症候群是又被稱為歌舞伎臉譜症候群,這是一種罕見的多系統疾病,以顱面異常、出生後發育遲緩、智力障礙和各種器官畸形為特徵。造成該疾病的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編碼MLL4的基因KMT2D出現了單倍劑量不足的情況。

11月9日,義大利特蘭託大學Alessio Zippo研究組與Alessandra Fasciani合作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發表文章MLL4-associated condensates counterbalance Polycomb-mediated nuclear mechanical stress in Kabuki syndrome,通過建立Kabuki症候群模型發現MLL4單倍劑量不足會造成染色質的功能的改變,同時對細胞核的結構特徵和機械力特徵產生影響。

5,Cell子刊:王紅陽院士揭示抗衰老新寵【煙醯胺】能改善癌症免疫治療效果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生物體氧化還原反應中非常重要的輔酶,在包括代謝、衰老、細胞死亡、DNA修復和基因表達在內的各種生物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1月9日,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王紅陽院士/楊文研究員團隊在 Cell Metabolism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NAD+ metabolism maintains inducible PD-L1 expression to drive tumor immune evasion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NAD+代謝通過調節免疫檢查點PD-L1的表達,驅動腫瘤免疫逃逸的新機制,並提出了通過補充NAD+前體增強免疫治療耐受腫瘤對抗PD-1/PD-L1抗體治療敏感性的新策略。

6,Stroke:步數與腦小血管疾病的關係

來源:梅斯神經

腦小血管疾病(CSVD)是大腦老化的常見亞臨床特徵。每天步行可能有助於預防CSVD。近日,心血管疾病領域權威雜誌Strok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員旨在調查健康日本男性行走步數與CSVD之間的關聯。研究表明,在健康男性中發現步數與CSVD患病率之間呈J形關係,在每天8000至10000步的參與者中觀察到的風險最低。較高的步數也與較低的皮層下白質高信號(WMH)量相關。

7,新型大腦訓練有助於防止酗酒治療後的復發

來源:大話精神

認知偏差修正(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是一種新型的計算機大腦訓練,其重點是訓練大腦自動避開酒精暗示。研究結果顯示,與接受「對照」(安慰劑)任務的參與者相比,接受四次CBM後,早期復發的機率降低了17%。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通過抑制潛意識大腦的活動來防止酒精濫用復發是可能的。該研究結果發表在JAMA上。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名為「 SWiPE」的CBM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人們可以上傳他們希望訓練潛意識大腦來避免的酒精飲料或品牌,同時他們接觸的圖像更加積極,使他們想做更多的健康活動。

8,營養素雞尾酒療法可以延緩阿爾茨海默病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德國薩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特殊的飲食,它可以在早期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小組的一項為期三年有311名參與者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特殊的營養素混合物導致該疾病的進展比未接受該混合物的對照組慢得多。這項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期刊《阿爾茨海默病與痴呆症》雜誌上。

這種特殊醫療食品名為「 Fortasyn Connect」,是一種營養素雞尾酒,由必需脂肪酸、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素製成,例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單磷酸尿苷(UMP)、膽鹼、維生素B12、B6、C、E和葉酸以及磷脂和硒。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2,腦科學日報:耳垢顯示你的壓力;大腦達到幸福結局指南曝光!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來源:科技工作者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中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固化」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以及準確預測提供了新見解。 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
  • 腦科學日報:控制飲水行為的神經元;為什麼有些朋友的支持更多?|腦...
    Costa課題組在Cell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An Amygdala Circuit Mediates Experience-Dependent Momentary Arrests during Exploration 的文章,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開發一種用於研究小鼠探索活動中瞬時停滯行為機制的新型實驗,通過行為分析、環路映射、單細胞鈣成像以及閉環光遺傳學手段,提供介導經驗依賴性的瞬時停滯行為的BLA
  • 腦科學日報:什麼讓記憶如此詳細和持久?先有大腦還是先有睡眠?
    此外,計算模型顯示這種抑制性學習能使海馬穩定興奮性連接強度的變化,從而防止幹擾信息幹擾記憶。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這項研究描述的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可以穩定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和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出準確預測提供了新的見解。
  • 腦科學頂刊導讀63期:痛覺神經機制中性別差異的定性描述
    頂刊導讀目錄 1,大腦中的軀體感覺:理論重評與新模型 2,痛覺神經機制中性別差異的定性描述:從有偏的研究中逐漸浮現證據 3,催乳素在女性針對性疼痛中的作用4,分布式傷痛感受系統:理解疼痛的一個框架5,感覺神經元如何感知危險信號?
  • 腦科學日報:人類利用立體嗅覺導航;缺氧不會造成嬰兒腦細胞死亡
    1,PNAS | 人類利用立體嗅覺進行導航來源:中科院心理所一般認為,視覺和聽覺提供了導航的線索,大腦藉由雙眼和雙耳信息輸入間的微小差異構建了我們的立體知覺並指引了空間定位。人的雙鼻的採樣空間相距3.5cm且並不重疊,鼻間的氣味濃度差異能否構成方位線索呢?
  • 腦科學日報: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做孕婦,開心最重要!
    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組小鼠在聞到捕食者氣味後的反應,並捕捉了它們的核磁共振圖像(MRI),以確定焦慮的神經關聯。 他們確定了大腦中45個亞區域的神經活動差異。一些區域會被捕食者氣味激活,而另一些則是後來才被激活的。焦慮的易感性與更多區域的更多活動相關。
  • 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這種組合可以對大腦內,尤其是較深區域內的固有化學信號進行空間分辨檢測,並具有較高的空間,時間和化學解析度。這是第一個專注於pH檢測的模型。同時研究人員也對探針進行了體內測試,證明它能夠檢測到對大鼠癲癇發作的輕微pH波動。
  • 腦科學日報|記憶是如何形成的?要想孩子學習好,先讓他們會做夢
    許多腦細胞膜上都有一種叫做APP的蛋白質,當其被γ-分泌酶分解時,其碎片——Aβ肽就會被釋放到腦脊液中,而這種肽正是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受損大腦區域中病理斑塊的主要成分。近日,來自德國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們在《生命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神經細胞膜上的γ-分泌酶間接調節了細胞的脂質代謝,將其作為治療癌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藥物的靶點時,還需密切關注其副作用。
  • 腦科學日報:首個人類心臟神經元的3-D圖譜發布;狗狗救人的原因
    ,通過一種非常複雜的神經網絡來維持的,當這種「交流」被幹擾時就會誘發心臟病,包括心臟病發作、心源性猝死和血液供應問題等。2,首篇 | 脊髓損傷-單細胞測序研究:細胞異質性和相互作用的單細胞分析來源:腦脊髓科學進展脊髓損傷(SCI)後的組織癒合過程對於維持組織穩態、限制組織損傷發展至關重要,但最終會導致形成疤痕而不利於再生修復。
  • 腦科學日報|相同的DNA,不同的痴呆症命運:來自三胞胎研究的啟示
    ,並在秀麗線蟲中驗證其普遍性,從而揭示了一條不依賴於UPRER的促進內質網穩態、抑制衰老的新通路,為細胞內應對內質網應激反應提供了新的機制。3,Molecular Psychiatry:靜息態fMRI預測青少年認知能力來源:思影科技ABCD聯合研究是一項多站點的縱向研究,目的是研究個人、家庭和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大腦發育和健康結果。這項研究從美國21個站點招募了11875名9-10歲的兒童進行縱向評估。在每次評估中,兒童接受神經認知、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的評估,並參與結構和功能神經成像。
  • 腦科學的未來:對7位神經科學家的訪談
    我們該如何理解注意力,以及只能短暫存儲信息的工作記憶?  海珊:我們或許覺得自己很聰明,可以吸收所有知識,但大腦的空間是有限的。感官系統獲取的信息,無論是視覺、聽覺還是觸覺,都在不停地輸入大腦,而我們對其中大多數信息都不感興趣,因為它們和生活沒有太大關係。
  • 2018中國生命科學湧現「十大進展」
    1.天然免疫應答與炎性反應的新型調控機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海軍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研究團隊發現了數個調控免疫啟動和炎症消退的新型分子並揭示了其相關作用機制。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研究發現,缺乏ABCA1的小鼠腦神經末梢中的囊泡並沒有積累膽固醇。突觸神經囊泡對於信息在不同神經中傳遞至關重要,因此這種功能失常可能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學。團隊研究了含有被認為與一些精神疾病相關的ABCA13突變版本的人類細胞。他們發現,這些突變損害了ABCA13的功能和在細胞囊泡內定位的能力。
  • 科學家發現運動改善學習記憶的關鍵機制
    那這究竟是奇點糕自己的錯覺,還是真的有科學道理呢?近日,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張力副教授、蘇國輝院士課題組聯手在《科學進展》上發文,揭示了運動改善學習記憶能力的分子機制[1]。原來運動會激活腦內的mTOR通路,進一步促進突觸形成,從而改善學習能力~這也是目前首個證實mTOR在學習記憶中重要作用的體內研究。
  • 中國科協公布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6.腦內新型穀氨酸合成通路參與學習記憶  穀氨酸在大腦內具有參與細胞內蛋白合成、能量代謝以及興奮性神經信號傳遞等多種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其生物合成途徑的發現對於了解大腦工作機理以及探索相關疾病發生機制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腦科學日報:看得見卻畫不出,是心「盲」了嗎?
    研究表明,人們在閱讀中的眼動存在較大個體差異,但其神經關聯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李興珊研究組的科研人員針對上述問題開展了一項研究,利用眼動追蹤和靜息態磁共振成像技術探究個體在篇章閱讀中的首輪平均注視時間與個體靜息態功能連接間的關聯。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Brain and Language。研究結果結果提示注視時長可能對相關腦區的靜息態功能連接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 【腦科學與教育】明日高考,腦科學專家教你如何應對高考壓力
    糖皮質激素是更靈活的「信使」,它能進入血液循環並擴散到全身,並進入大腦,將信息傳遞給各相應「部門」,使其做出應答;同時,它還擁有負反饋機制,調控整個HPA-軸,通知先前的幾隊「激素鬥士」收工待命。糖皮質激素對機體的調節效應持續較長,它不僅能夠調節機體生理功能,如促進機體自身的適應和防禦性機制以便恢復內穩態,還會對睡眠、情緒和學習與記憶等複雜生理與心理活動產生深遠的影響。
  • 腦科學日報:神奇生物眼睛再生的秘密;阿爾茨海默病的性別差異
    在6月26日發表的一篇《科學》論文中,來自麻省懷特海德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的一支團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使用螢光原位雜交(FISH)技術,研究人員們在真渦蟲的視覺系統附近發現了一小批全新的細胞。這些細胞與神經有很高的重合度,它們要麼在眼睛附近,靠近感光細胞伸出神經軸突的位置;要麼沿著軸突前行的路徑分布。
  • 腦科學日報:激酶組如何調控晝夜節律;斯坦福醫學教授談長壽之道
    由於Po核團本身缺少GABA能中間神經元來調控它的投射性神經元,因此依賴於其他核團的GABA能投射來發揮調節作用,其中就包括未定帶(ZI, Zone Incerta)。ZI已經被報導參與防禦行為、恐懼記憶、掠食行為等,並與疼痛關係密切。
  • 腦科學日報: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曬傷」腦子是真的
    Science公布恢復衰老大腦功能的神奇「藥方」來源:生物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學家對小鼠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研究的很少的肝臟蛋白,也許就是眾所周知的鍛鍊能對大腦衰老起到積極作用的關鍵所在。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研發新的療法,讓無法進行體育活動的人產生神經保護作用。研究公布在7月9日的Science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