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垃圾桶到底應該擺幾個
本報記者 陳強
西城區趙登禹路西側,大乘巷小區深藏老城之中。這個老舊小區雖不起眼,卻被稱為「垃圾分類第一院」。403戶居民自覺堅持垃圾分類,至今已有整整23年。
大乘巷小區僅有兩棟樓。頭一次走進這裡,幾乎每個人都會驚訝於垃圾桶種類豐富:相比於北京目前推廣的「4類法」,這裡實行「8類法」:僅小院西北角這一個投放點,就有8個類別的垃圾桶。包括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的3個大桶,以及投放有毒有害垃圾、塑料、紙張、玻璃、金屬的5個小桶。
雖然小區內垃圾桶種類多,但一切都有序運行著。吃過晚飯,把家中的垃圾分類裝袋下樓投放,已經成了居民張靜媛長期保持的生活習慣。記者採訪時,她正手拿一大一小兩包垃圾朝投放點走去,大包裝的是剩菜、果皮等廚餘垃圾,小包則是保鮮膜等其他垃圾。來到投放點,她把廚餘垃圾扔進桶裡,又轉身把塑膠袋連同另一包垃圾扔進其他垃圾箱,整個過程輕車熟路。
每個廚餘垃圾袋上都有二維碼。張靜媛說,垃圾分類指導員會在每天早晨開箱檢查投放情況,並掃碼為居民記錄積分,「如果發現居民分類不規範,不僅幫忙分類,還會記錄在系統裡,出現3次,就會安排上門指導。」指導員檢查完畢後,將會把廚餘垃圾桶交給環衛公司的專用車清走,同樣安排專車清運的還有其他垃圾。而小區內收集有毒有害垃圾、塑料、紙張、玻璃、金屬的5個小桶,則由一家公益組織負責,聯繫專業的處理機構來清運。
「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需要個適應過程。」76歲的崔湘文是老住戶,他清楚地記得,1996年12月,家委會門口的小黑板寫上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宣布小區的垃圾將分類投放。自那時起,大乘巷成了北京第一個試點垃圾分類的小區。
最開始,小區買來6個大垃圾桶,貼上不同標誌,主要收集報紙、書本、塑料泡沫、碎玻璃和廢銅爛鐵。後來,居民們注意到,電視上總宣傳國外先進的垃圾分類方法,於是在2000年左右,小區的垃圾分類開始「國際化」,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種。去年夏天,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小區又引進了公益組織,這才有了8個類別的垃圾桶。除了大乘巷小區,東城區新怡家園也存在這種細分為8類的垃圾桶,通過智能設備的應用,將可回收物細分為多個小類,讓垃圾分類更加精細化。
大乘巷小區外的胡同,採用「撤掉垃圾桶、指導員定時上門回收」的方式,實行「4類法」。胡同裡有不少垃圾分類指示牌,明確生活垃圾分為廚餘、可回收、有毒有害和其他4類。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每天早晚各回收1次,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垃圾則通過電話預約的方式進行回收。「4類法」還存在於中心城區的數十條胡同內。
「垃圾分類第一院」老住戶崔湘文不久前搬到了位於郊區的新家,雖然住上了大房子,小區也建得如同花園,但有些粗放的垃圾分類方式,卻讓已經習慣精細分類的崔老覺得有些不適應。記者看到,這個小區內垃圾收集點只擺放了廚餘垃圾、其他垃圾2個桶,如果按照大乘巷的分類方式,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物都要一股腦兒地投進其他垃圾。上周末,記者在走訪一些小區時發現,投放點只擺放2個垃圾桶,小區居民收到的垃圾分類宣傳單,卻要求分4類,不免讓居民摸不著頭腦:「到底聽誰的?」
記者手記
讓居民心裡有數是「第一步」
垃圾分類,對垃圾減量化與綠色發展不是小事兒,但對大多數市民而言既是新鮮事兒,也是「麻煩事兒」。擺幾個垃圾桶,是讓居民心裡有數的「第一步」。本市推廣的「4類法」,被認為是目前最簡單有效的分類方式,那就應當讓這種標準儘快落地。可以想見,如果居民按照「4類法」踐行垃圾分類,投放時卻發現僅有2個垃圾桶,顯然會傷害參與的積極性,還可能引發「破窗效應」。
好的辦法,能否真正起到期望的效果,在於「最後一公裡」落實得好壞。近日,市城管委主任孫新軍介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工作已列入2018-2020年立法規劃。看來,垃圾分類這件事,相關部門已經形成共識,那麼接下來,就必然要立刻考慮如何在操作層面務實地展開。
實行垃圾分類,遠不只是社區裡多擺幾個垃圾桶那麼簡單,而是意味著要改變不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真正樹立綠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實現這一文明的躍升,無疑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解決好「最後一公裡」的問題,就是要制定出的規範深入人心,成為社會準則,服務好垃圾分類這項長期工作。
一項2000多萬人參與的實踐,必定會為全社會帶來深遠影響。相信通過正確引導,解決好「最後一公裡」問題,千千萬萬的市民都將邁開第一步,垃圾分類的這條道路也會越走越寬,真正成為人們的行為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