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自4月1日起推廣垃圾分類,經過清明假期到今天已有整整一周,垃圾分類試點「周考」成績如何?試點之初種種未來得及準備和推行的分類措施,經過一周,是否已完全進入狀態?
記者連日來走訪了多個先行實施垃圾分類的街道以及推廣區域,發現並非所有的先行推廣小區都做好了準備,不少小區垃圾桶配套不到位,很多街坊或環衛工人對具體怎麼分類操作仍然是「蒙查查」。個別主管部門似乎也沒有做好準備,不得不倉促應對。
南方日報從今天起推出連續報導,聚焦廣州市實行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方方面面。
調查
配套未到位
按規定,全市10區2縣級市一共有16條街道參與垃圾分類試點。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海珠區南華西街、南沙區龍穴街等大部分街道已將原來放在橫街窄巷內的不分類的大號藍色垃圾桶換成了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兩個分類垃圾桶。荔灣區沙面街街心花園沒有更換垃圾桶,依然是簡單設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種垃圾桶。部分街面還沒有任何分類垃圾桶。
雖然大多數街道都設置了分類垃圾桶,但桶裡的垃圾相當混雜。在海珠區南華西街龍溪首約的廚餘垃圾桶內,記者看到了許多塑料瓶和膠袋,而旁邊的其他類垃圾桶內,卻有不少餐廚垃圾。
受訪市民對街道更換分類垃圾桶的做法表示支持。但有居民提出,目前街道設置的分類垃圾桶數量太少。記者在沙園街廣重社區還看到,不少分類垃圾桶在「上街」第一天就「身殘體裂」,有的箱狀垃圾桶的上蓋已損壞變形,有一個垃圾桶更是整個上蓋被弄斷,不見了蹤影。
在許多試點住宅小區,記者看到樓棟口的郵箱都有一份《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指引手冊》,但小區裡分類垃圾桶卻仍沒有配備。在天河僑怡街、林樂路、華陽街發現,除了主幹道有部分分類垃圾桶之外,很多地方依然使用藍色圓形的普通垃圾桶,桶內的垃圾都沒分類。
林和街社區服務中心有關工作人員介紹,該街道目前還沒有社區配備分類垃圾桶,只是開始在小區進行宣傳。據稱,整個街道預計要到4月中旬才能逐步配備分類垃圾桶。
至於垃圾分類,有居民告訴記者,「實質還未開展。」
「標準太細記不住」
「不隨便從樓上往下扔垃圾就很好了。」一名正在清掃大街的清潔工說,平時有一些居民甚至將家裡的各種垃圾用塑膠袋包好以後,直接從樓上往街道上扔,「要他們將家裡的垃圾分類太難了。」
家住鵝潭社區的韋伯稱,大部分居民和他一樣,都習慣將有用的垃圾挑出,放在自家的「私桶」,包括廚房垃圾在內的其他垃圾則混裝在一起丟進「公桶」。韋伯坦承,儘管街道派人宣傳了垃圾分類的知識,但他根本沒有記住,「那麼多那麼細,誰記得住?」
仍有菜市「一桶裝」
東山街的明月市場已配置了分類垃圾桶,垃圾桶每兩個一組,一共7組,放置在市場內。據了解,包括明月市場在內,東山市場、龜崗市場、寺右市場這4個農貿市場都已實施垃圾分類,有機易腐垃圾運到大田山生態循環園堆肥處理。
但在已試點一年的江南果蔬肉菜市場,記者近日發現市場內並沒有設置分類垃圾桶。
在林和街的僑怡肉菜市場,記者走了一圈都沒有發現分類垃圾桶。保潔工說,垃圾都是倒入一個綠色垃圾桶裡面,然後拉到信成北路上的拐角,讓垃圾收運車拉走。
酒店步調不一致
廣州嶺南國際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屬下酒店賓館都是垃圾分類先行區域之一,包括中國大酒店、東方賓館等50多家酒店。記者走訪部分酒店,發現垃圾分類工作的步調並不一致。
中國大酒店的大堂內還是以前的單體垃圾桶,並沒有換成分類垃圾桶。不過,保潔工李姨介紹說,垃圾都是一併收集,再運到垃圾房裡分揀。記者在酒店的地下垃圾房的所見也驗證了這一點。但在東方賓館,保潔工說沒有對垃圾進行分揀,「都是裝好放到垃圾房裡。」記者在垃圾房裡只看到袋裝垃圾堆積如山,卻不見有工人分揀。在酒店大堂,記者也未發現分類垃圾桶。
南方日報記者 劉可英 實習生 李穎
宣傳不到位
在一些公共場所,記者在多個垃圾桶附近觀察了一段時間,不論是字跡模糊的分類垃圾桶,還是標識清楚的分類垃圾桶,都很少有路人把垃圾按類別投放,基本是隨意扔棄垃圾。因此,在可回收物的垃圾桶裡面,不難發現一次性飯盒、餐巾紙、小吃殘渣等垃圾。
記者隨機採訪了沿途的市民,大部分市民都知道廣州要實行垃圾分類投放,但至於具體要如何操作,很多人都表示「蒙查查」。「我聽電視講過要搞垃圾分類,但究竟怎麼搞,我就不清楚。」市民黃先生疑惑地回答記者。
「不是我不想分,而是不知道如何分。」連日來記者採訪發現,市民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如何分類。租住在農林下路的張小姐說,她只知道電池這種垃圾的危害,不敢隨便扔,但對於其他垃圾,她說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分類。」很少看到有這樣的宣傳,即使有分類垃圾桶,也找不到如何分類的介紹。」她建議應在垃圾桶旁豎一個指引,」丟的時候還可以參考呀。」
經費成問題
推廣垃圾分類,政府一直提出不增加市民支出,但一些社區物業資金不足,難以應對。作為廣州率先啟動垃圾分類試點的越秀區東山街五羊南社區,此次推廣垃圾分類再次面臨困局。
據東山街街道辦副主任黃奕清介紹,五羊南社區內的垃圾桶不會再增加,此次只是加強了對廚餘垃圾的回收。
記者了解到,東山街目前只對五羊東、五羊南、明月三個社區、4個農貿市場以及中小學先行推廣垃圾分類,由於資金的原因,其他社區暫時不能推廣。
據悉,目前,街道給社區環衛工人配置了收廚餘垃圾的紅色垃圾桶,環衛部門負責配置送往垃圾壓縮站的大型綠色垃圾桶,剩下的按照規定由物業公司自行配置。「這回只能看政府會給多少經費了,街道已經沒有專項經費了。」黃奕清表示,作為垃圾分類先行推廣區域,東山街將獲得市區兩級各80萬元的前期投入經費,可目前經費還沒有到位。但是根據東山街的估算,整個東山街要增設1.8萬個垃圾桶,再加上分給居民的垃圾桶、膠袋,以及增加環衛工的人工,整個前期投入約390萬元,就算是市區兩級共投入了160萬元,仍舊有巨大的資金缺口。
「物管目前是處於虧損狀態。」黃奕清無奈地說,為了解決缺乏資金的問題,東山街建議五羊南社區的東華物業公司提高物管費,解決增設垃圾桶和環衛工人工的問題,也能同時提高服務。
清潔工人手不夠
「工作量太大,簡單分類也做不到。」記者在走訪發現,不少清潔工都表示,推廣垃圾分類是好事,但推廣初期,多數居民還不懂分類,如果不增加清潔工的人手,真的做不來。
「我一天至少要運送10車垃圾。」天河某小區的一名女清潔工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她上午要運送5車垃圾,下午要運送3車垃圾,晚上還要運送兩車,「節假日會更多些。」她說,她負責街道上垃圾收運,包括酒樓和小吃店,垃圾既多且雜,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再去將垃圾分類,「不管什麼垃圾,都是一車送到垃圾轉運站(處理)。」
而五羊南社區環衛工老李也坦言,雖然目前是按照規定分類收集了,但很辛苦,老李說,「我一人要負責6棟樓的垃圾收集,一天工作八九個小時,很辛苦。居委會能不能增加幾個人手啊?真的忙不過來。」
回應
本月教育為主下月正式開罰
4月2日,市城管委主任李廷貴檢查各試點區域的垃圾分類回收情況,一路被記者追問。李廷貴坦承「問題確實存在」,不過他認為,通過一段時間的管理,當老百姓理解以後,會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成自然。到那個時候,垃圾分類一定能達到預期目標。
市城管執法局從4月2日開始在全市範圍內進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執法宣傳月活動,1000多名城管執法隊員走上街頭派發宣傳資料,並指導市民進行生活垃圾分類,當日還對違反《規定》的單位和個人發出《責令限改通知書》共30份。
「對於垃圾不分類等違規行為,我們會先處罰街道或者單位,再處罰個人。」李廷貴表示,城管執法隊在檢查時,若發現社區內的垃圾沒有分類,將先處罰街道,其次再處罰居委會,再次將處罰物業公司,此舉是「讓各個單位按照分級管理,對各家各戶進行深入的宣傳教育。」李廷貴強調,城管執法目的是讓市民樹立一種��識、一種習慣。
李廷貴被傳媒追問何時會對垃圾分類違規行為開出第一張罰單。李廷貴表示,4月份對於垃圾分類違規行為,都將以「宣傳教育」為主,但從5月份開始,將會嚴格執法正式開出罰單,嚴格按照早前頒布的《規定》執行處罰。
垃圾分類關係市民生活習慣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但畢竟廣州已邁出了第一步。
垃圾分類能否一罰了之?垃圾分類規定如何讓居民家喻戶曉?本報明天將作進一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