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等通過現生兩棲爬行動物區系演化歷史揭示喜馬拉雅山脈...

2021-01-13 手機光明網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以Herpetological Phylogeographic Analyses Support a Miocene Focal Point of Himalayan Uplift and Biological Diversification為題,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上。

  喜山兩棲爬行動物的演化史

  喜馬拉雅山脈位於青藏高原南部,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脈,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其中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43米。喜馬拉雅也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其特殊的環境、巨大的海拔落差,孕育豐富的植被梯度和獨一無二的動物類群。

  基於該團隊收集的一手數據,並整合GenBank上已發表的物種序列數據,收集到14個科、1628個兩棲爬行動物的多基因序列片段數據,涉及182個喜馬拉雅山區物種,佔該地區記錄物種的60%左右。研究通過構建物種演化樹,結合時間校正點以及物種分布信息,探討喜馬拉雅地區分布的兩棲爬行動物的時空動態演化格局。

  喜馬拉雅地區現生兩棲爬行動物的多樣性最早從古新世(Paleocene)已開始積累。總體上就地成種事件和區域間擴散事件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在早期較為緩慢,而在漸新世(Oligocene)末到中新世(Miocene)早期,物種累積速率加快。大約在中新世中期,約1500萬年前左右,喜馬拉雅地區物種累積速率達到最高峰,之後開始呈現下降趨勢。

  動物演化支持「漸進式隆升假說」

  作為地球上最年輕、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次大陸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然而,對於喜馬拉雅山的隆升歷史及機制,仍存在爭議。早期研究曾將喜馬拉雅山和高原面作為一個整體,提出「喜馬拉雅早期隆升假說」,即喜馬拉雅在新生代早期便已形成。然而,考慮到高原面與喜馬拉雅山在地質隆升歷史上的明顯不同,目前的地質學證據已普遍拒絕該假說。

  目前,關於喜馬拉雅山脈隆升歷史的有兩個假說:一是近期隆升假說(Late Orogeny Hypothesis),該假說得到水文學和熱學證據的支持,認為喜馬拉雅直到上新世(Pliocene)中期才達到現有高度;二是漸進式隆升假說(Stepwise Hypothesis),該假說認為喜馬拉雅山在古新世晚期就已經開始隆升,但是前期抬升較為緩慢,直到中新世(Miocene)才開始快速隆升繼而達到現在的高度。

  一個地區生物區系的演變過程和地質氣候變化緊密相關,在山脈隆升期間,地貌的異質性增加會產生大量的地理隔離機會和生態位分化,從而促進本地物種的大量形成。對應這兩種地質假說,可以預測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演化模式:(1)如果近期隆升假說成立,喜馬拉雅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物種的累積加速時間會在上新世中期或之後發生。(2)如果漸進式隆升假說成立,將看到當地物種累積從古新世晚期開始,並在中新世加速。

  該研究重建的喜山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的演化動態模式更支持「漸進式隆升假說」。研究首次整合和解析喜馬拉雅山區兩棲爬行動物區系的演化歷史,並探討不同的地質假說。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角度,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其結果支持喜馬拉雅山地區是重要的物種形成、分化搖籃。喜馬拉雅山脈在面積如此小的地區集中如此多的特有物種,是世界級的生物基因寶庫。應加強對該地區生態環境及棲息地的保護,從而保護這些珍貴而獨特的生物資源。

  昆明動物所博士研究生徐偉為論文第一作者,車靜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David M. Hillis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動物分庫(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專項)的支持。車靜得到中科院公派出國留學計劃支持,David M. Hillis得到中科院國際訪問學者計劃資助。

喜馬拉雅山區及代表兩棲爬行動物示意圖

喜馬拉雅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的演化過程。總體演化模式(a),喜馬拉雅和其它地區的擴散模式(b)

喜馬拉雅地區兩種隆升假說:漸進式隆升假說(a)和近期隆升假說(b),以及相對應的生物演化過程預測(c、d)。圖c與實際演化過程更加相符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通過現生兩棲爬行動物區系演化歷史揭示喜馬拉雅山脈隆升過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現生兩棲爬行動物區系演化歷史揭示喜馬拉雅山脈隆升過程
    (兩棲爬行類多樣性與進化學科組 作者:徐偉):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課題組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了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並由此探討了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了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蛙超科起源及擴散進程
    實驗結果揭示,蛙超科起源於非洲,在75.6–72.8 Ma左右通過印度板塊擴散到了亞洲,隨後(約62.4–47.2 Ma)經歷了一次從亞洲通過印度板塊至馬達加斯加的擴散事件,演化出了現今馬達加斯加主要的樹棲型蛙類(曼蛙科Mantellidae)。
  • 動物所等在嚙齒類動物演化歷史的相關研究中取得系列成果
    長期以來,在生物演化研究領域,化石和現生物種的研究常各為陣營,形成不同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從而割裂了物種「進化」的自然歷史。將化石在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的演替序列結合現生種的分子系統學、分化時間以及歷史生物地理學進行整合推斷,無疑將更科學並完整地重現相關類群的演化歷史。
  • 科學家揭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群體演化歷程
    科學家揭示了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的群體演化歷程,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介紹,朱䴉是世界瀕危鳥類保護的旗艦物種,也是人工保育最成功的物種之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朱䴉曾被認為在野外滅絕。
  • 深圳華大生科院聯合中外科學家首次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
    作為最早與其他哺乳動物分歧的物種,單孔目處在哺乳動物的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們了解哺乳動物演化歷史的關鍵分支。這些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演化地位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對它們的性狀特徵、起源進行研究。對於現生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科學家們已經能通過化石證據還原它們的一部分外觀特徵,但其染色體數目尚不清楚。
  • 跨越1.8億年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Nature發表論文...
    作為最早與其他哺乳動物分歧的物種,單孔目處在哺乳動物的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們了解哺乳動物演化歷史的關鍵分支。這些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演化地位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對它們的性狀特徵、起源進行研究。對於現生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科學家們已經能通過化石證據還原它們的一部分外觀特徵,但其染色體數目尚不清楚。
  • (科技)2017年中國累計新發現兩棲爬行動物新種21個
    新華社昆明1月2日電(記者 嶽冉冉)《2017中國兩棲爬行動物分類釐定》近日發布。2017年中國累計新發現兩棲爬行動物新種21個、新亞種2個,該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網絡資料庫《中國兩棲類》上。    這21個新種和2個新亞種隸屬於4目10科16屬。
  • 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這個叫法本就是不科學的
    02經典爬行動物的範圍眾多現生和史前動物被歸入爬行綱,科學家根據顳顬孔的數量和位置,將爬行綱分為幾個亞綱。顳顬孔是位於顱骨側面、眼眶後方的孔,是咀嚼肌附著的位置,也就是太陽穴。03爬行動物的系統演化關係根據現代系統分類法,完美的分類單元必須是單系群。爬行綱冠群,即真爬行動物,包括現存所有爬行動物的最晚共同祖先及其全部後代。現存爬行綱都屬雙弓亞綱,其共同祖先出現在古生代晚期,分兩大演化支:主龍下綱和鱗龍下綱。
  • 上海海洋水族館兩棲爬行動物特展「五一」亮相-守宮,變色龍,兩棲...
    原標題:上海海洋水族館兩棲爬行動物特展「五一」亮相圖說:玉米蛇。上海海洋水族館供圖  東方網4月24日消息:奇形又怪狀的動物在哪裡?在《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在《山海經》裡的遠古時代?記者了解到,這些生物們已在上海海洋水族館中粉墨登場,將與遊客相約過「五一」。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上海海洋水族館將推出「奇怪的動物在哪裡」兩棲爬行動物特展。
  • 昆明動物所在東喜馬拉雅獸類多樣性格局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喜馬拉雅地區是獨特的地質-地理-生態單元,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極」之稱,擁有獨特的生物資源,是現代生物多樣性形成過程中的「演化樞紐」,被視為研究環境變遷與生命演化的「天然實驗室」,是研究物種多樣性組成與時空分布格局的理想場所。但是,受交通、自然環境等條件限制,外界對該地區哺乳動物物種組成與多樣性格局的研究較少。
  • 寒武紀化石揭示節肢動物早期取食模式
    科技日報昆明2月5日電 (趙漢斌)來自雲南大學的消息,該校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張喜光教授、楊傑副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首次發現了節肢動物系統演化中基節發生實質性變革的最早化石記錄。自寒武紀大爆發以來,節肢動物始終是化石和現生動物群的「強勢」群體。
  • 青藏高原地區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為了系統地掌握青藏高原地區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理解其區系演化,以及加強對該地區物種及其生境、高原生態系統的保護,自2010年起,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兩棲爬行類多樣性與進化研究組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長期、持續和系統的考察和研究。
  • 上海海洋水族館兩棲爬行動物特展「五一」亮相
    上海海洋水族館供圖【新民網·最新報導】奇形又怪狀的動物在哪裡?在《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在《山海經》裡的遠古時代?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了解到,這些生物們已在上海海洋水族館中粉墨登場,將與遊客相約過「五一」。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上海海洋水族館將推出「奇怪的動物在哪裡」兩棲爬行動物特展。
  • 現生鳥類「親戚」關係如何?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早期鳥類祖先自恐龍演化形成後,經歷了快速的物種大爆發,形成了現今鳥類的物種格局。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現生鳥類物種的分化過程和物種關係樹提出了眾多猜想,然而答案仍莫衷一是。近十年前,隨著一項覆蓋現生約10500種鳥類的萬種鳥基因組學計劃啟動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有望構建起所有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解析鳥類演化的歷程。
  • 昆明動物所重構螞蟻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
    昆明動物所重構螞蟻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 2019-01-29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研究人員通過對三個亞科五個螞蟻物種的大腦轉錄組演化分析,揭示了螞蟻這類超個體組織物種(superorganism)存在的生殖等級分化的核心基因調控網絡。
  • 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首次「出爐」!中外科學家共同完成
    「鴨嘴獸和針鼴等單孔類哺乳動物是非常古老的類群,它們與其他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在演化上是姐妹群的關係,並於約1.8億年前與其他哺乳動物分化開來。它們的基因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1.8億年前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以及這1.8億年間不同哺乳動物類群在演化過程中各自發生了什麼變化。」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澳大利亞的弗朗克·格魯茲納教授說。
  • 喜馬拉雅南北差異大 岷山-橫斷山孑遺生物多
    由數條大致平行的支脈組成的喜馬拉雅山脈,是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的結果。它分布在青藏高原南緣,是我國西南重要的地理屏障。該地區地處亞熱帶緯度(北緯28~30度),但海拔高,所以這裡的生物種類能適應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帶等多種氣候類型。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對81個分布於中國境內17個採樣點的野生獼猴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深度重測序,並通過種群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中國野生獼猴不同亞種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演化歷史,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
  • Nature:中外科學家首次重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7日消息,北京時間2021年1月7日,Nature刊發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