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8億年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Nature發表論文...

2021-01-09 廣州日報

鴨嘴獸和針鼴為何通過分泌乳汁來哺育幼崽,但卻是靠產卵來繁殖後代?人類和鴨嘴獸有著共同祖先,為何獨立演化出了不同的性染色體系統?記者今日獲悉,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近日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繪製出鴨嘴獸和針鼴的高質量基因組,並據此與人、有袋類動物、鳥類和爬行類等多種動物基因組進行比較追溯,最終跨越1.8億年,首次成功構建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研究人員此次構建出的哺乳動物祖先序列對於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

為哺乳類動物適應演化提供重要信息

(鴨嘴獸)

「鴨嘴獸和針鼴等單孔類哺乳動物是非常古老的類群,它們與其他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在演化上是姐妹群的關係,並於約1.8億年前與其他哺乳動物分化開來。它們的基因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1.8億年前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以及這1.8億年間不同哺乳動物類群在演化過程中各自發生了什麼變化。」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澳大利亞的弗朗克·格魯茲納教授如是說。

(針鼴)

鴨嘴獸,有鴨子一樣的扁嘴、鼴鼠一樣的眼睛、水獺一樣的身體和河狸一樣的尾巴,與同樣生活在澳洲大陸的針鼴一起,組成了哺乳動物原獸亞綱的單孔目。作為最早與其他哺乳動物分歧的物種,單孔目處在哺乳動物的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們了解哺乳動物演化歷史的關鍵分支。這些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演化地位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對它們的性狀特徵、起源進行研究。

對於現生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科學家們已經能通過化石證據還原它們的一部分外觀特徵,但其染色體數目尚不清楚。而該成果是以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最終追根溯源,繪製了現生哺乳動物早期祖先的演化圖譜——最早可追溯至1.8億年前的哺乳動物祖先物種類群。

「我們這次構建出的哺乳動物祖先序列對於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論文第一作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培養的周暘博士表示。

鴨嘴獸等的性染色體與鳥類更為接近

(哺乳動物染色體演化歷程簡圖)

該研究還揭示了哺乳動物性別染色體演化的出人意料的複雜模式。人和其他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通過X和Y兩條染色體決定性別。XY染色體決定了雄性,XX則對應雌性。單孔目動物的染色體結構也異乎尋常: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只有一對性染色體,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雌性XX,雄性XY;單孔目動物卻有5對10條性染色體。

而該研究顯示,單孔類的性染色體很可能經過了非常複雜的演化。周暘表示,「現代人有46條染色體,而我們和鴨嘴獸的共同祖先很可能有60條染色體,這些染色體經過了很多次的變異才形成了今天的狀態。」

(XY染色體之間的序列同源關係)

研究同時顯示,單孔類的性染色體與包括人在內的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性染色體沒有同源關係,反而和鳥類更接近。「也就是說,我們與鴨嘴獸是在祖先分歧之後的大約數千萬年內各自獨立演化出了不同的性染色體系統。」 論文的另一位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周琦教授說。

基因組揭示鴨嘴獸成年後何以失去牙齒

此外,該研究還揭示了鴨嘴獸和針鼴在演化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特殊事件,如與牙齒有關的部分基因丟失,這從分子機制上找到了這兩種動物成年後完全失去牙齒的原因;而另一些保留的與卵形成有關的基因則提示了單孔類作為少數卵生哺乳類動物的線索。研究還發現編碼哺乳動物的乳汁主要蛋白成分的基因在單孔目裡已經存在,說明泌乳和乳汁的性狀在所有現生哺乳動物的最近共同祖先或許就已經演化形成。

鴨嘴獸和針鼴等單孔類哺乳動物有很多獨特之處。比如它們雖然通過分泌乳汁來哺育幼崽,但卻是靠產卵來繁殖後代。而通過該研究,研究團隊分析發現,單孔目動物與人、考拉等哺乳動物不同,保留了一部分與鳥類和爬行類相似的基因,這些基因參與卵的形成。例如,為卵生動物胚胎發育過程提供營養的卵黃蛋白原基因。相比於鳥類和爬行類,單孔目物種已經擁有一些參與乳汁分泌過程的基因,如合成乳汁中的主要成分酪蛋白的基因。這說明,與泌乳相關的基因是從所有現生哺乳動物的祖先開始演化形成的。

成年的鴨嘴獸和針鼴,像雞一樣沒有牙齒,胃也基本已經退化了。研究團隊發現,在鴨嘴獸和針鼴基因組當中,許多與牙齒和胃發育相關的基因已丟失。鴨嘴獸主要在水中覓食,依靠水中的電流信號尋找食物;而針鼴則主要在土壤中覓食,靠嗅覺尋找生活在地下的白蟻。正是由於取食環境和覓食方式存在差異,二者的嗅覺、味覺等感受系統的發達程度也有所差異。研究團隊也找到了與之相應的遺傳證據:針鼴的嗅覺受體基因明顯多於鴨嘴獸和其他哺乳動物;而在鴨嘴獸基因組當中,與夜行性相關的犁鼻器受體基因數量則明顯更多。這些差異可能是兩個物種在適應不同生態環境的過程中逐步分化形成的結果。

「通過最新的測序技術結合分子標記圖譜,我們可以獲得質量更高的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數據,通過我們建立的算法,可以很系統的開展比較分析,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物種演化過程中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的通訊作者,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張國捷教授總結說,「這一研究不僅揭示了精細的染色體結構變異過程如何影響哺乳動物早期演化過程,同時也解答了許多單孔目物種這一特殊哺乳動物類群許多特殊生物學性狀的產生機制。」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鮑文娟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

相關焦點

  • 現生哺乳動物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構建成功
    本報北京1月7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中外科學家攜手合作,以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通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基因組數據,首次成功構建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最新上線的《自然》學術期刊。
  • Nature:中外科學家首次重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7日消息,北京時間2021年1月7日,Nature刊發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 人類和鴨嘴獸有共同祖先 現生哺乳動物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首次...
    光明生物圈【人類和鴨嘴獸有共同祖先 現生哺乳動物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首次成功構建】中外科學家攜手合作,以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通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基因組數據,首次成功構建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 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首次「出爐」!中外科學家共同完成
    封面新聞記者 姚箬君1月7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近日,中外科學家共同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已發表於英國著名的《自然》雜誌。該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圖由周暘等繪)「我們這次構建出的哺乳動物祖先序列對於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
  • 深圳華大生科院聯合中外科學家首次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
    人類和鴨嘴獸有著共同祖先,為何獨立演化出了不同的性染色體系統?記者近日獲悉,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繪製出鴨嘴獸和針鼴的高質量基因組,並據此與人、有袋類動物、鳥類和爬行類等多種動物基因組進行比較追溯,最終跨越1.8億年,首次成功構建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 1.8億年前,哺乳動物祖先曾有60條染色體
    中外科學家首次成功構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1.8億年前,哺乳動物祖先曾有60條染色體針鼴 (Ken Hur ley供圖)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日前發表了一項中外科學家共同合作的成果,他們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 尋找我們共同的祖先:哺乳動物演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1月7日凌晨,《自然》發表了哺乳動物演化研究中的突破性進展,科學家們獲得了鴨嘴獸等單孔類哺乳動物高質量的基因組信息,並以此為基礎結合包括人等哺乳動物已有的基因組信息,如同時光倒流般反向追溯了我們整個哺乳動物類群的演化歷程,確認了一些關鍵的事件和時間點,追蹤到了我們共同祖先的遺傳信息,同時也解讀了哺乳動物性染色體演化的故事
  • 現生鳥類「親戚」關係如何?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自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成為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課題。早期鳥類祖先自恐龍演化形成後,經歷了快速的物種大爆發,形成了現今鳥類的物種格局。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現生鳥類物種的分化過程和物種關係樹提出了眾多猜想,然而答案仍莫衷一是。
  • Nature:鴨嘴獸進化
    哺乳動物的演化哺乳動物祖先的外觀形狀已經通過化石證據部分還原出來,但是哺乳動物祖先染色體的數目一直都是一個謎。得益於本研究產生的兩個高質量的單孔目基因組,研究團隊首次構建出2n=60條哺乳動物的祖先染色體,為人們研究哺乳動物早期演化過程中基因組的變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 張國捷/周琦等首次發表鴨嘴獸和針鼴的基因組,為...
    2021年1月6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哥本哈根大學張國捷、浙江大學周琦和阿德萊德大學Frank Grutzner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Platypus and echidna
  • Nature:華大等機構揭示鴨嘴獸多條性染色體和卵生之謎
    近日,華大與浙江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單位聯合公布了單孔目基因組的研究成果,並首次通過全基因組的數據研究了單孔目多對性染色體以及哺乳動物部分性狀的演化過程,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 鴨嘴獸和人類有著共同祖先?來聽聽Nature重磅成果解讀
    它和人類在大約1.8億年前有著共同的祖先,通過研究它的基因組,科學家們可以得知關於性狀特徵起源的諸多奧秘。2021年1月7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哥本哈根大學、浙江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等單位聯合在英國著名雜誌《Nature》刊登發布的重磅文章,就為我們講述了這其中的演化故事。
  • 鴨嘴獸和人類有共同祖先?最奇怪的哺乳動物進化史揭秘
    當地時間1月6日,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對鴨嘴獸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找到了鴨嘴獸奇怪特徵的起源。18世紀末,歐洲人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鴨嘴獸,這種古怪的半水生動物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完整的基因組為我們解答了鴨嘴獸的一些奇異特徵是如何出現的。與此同時,破譯鴨嘴獸的基因組對於理解其他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進化也很重要。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匙吻鱘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次成功破譯了鱘形目、匙吻鱘科、現存唯一物種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的全基因組序列,構建了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揭示了鱘魚特有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早期脊椎動物的染色體進化和骨骼礦化機制
  • Nature:首次構建出線蟲神經系統的完整連接圖譜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7月4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Whole-animal connectomes of both Caenorhabditis elegans sexes」。秀麗隱杆線蟲,圖片來自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352-7。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新聞—科學網
    由於每個物種約有1.4萬個同源基因,鑑於這一數據集的龐大和分析的複雜性,研究人員採用了幾個新的方法來構建鳥類演化樹。研究人員稱,構建鳥類物種樹一次計算大約一個CPU要跑300年才能完成,因此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數據分析的計算挑戰。其中一些分析甚至需要太字節內存的超級計算機。
  • 小鬚鯨全基因組圖譜獲破譯
    11月25日,韓國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宣布成功破譯了小鬚鯨全基因組圖譜,並對鯨類獨特生理習性的遺傳學機制進行了分析。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可是現有的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性研究多局限於對整個胚胎的研究,斑馬魚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組功能元件系統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仍然亟待揭示。從進化上說,斑馬魚的祖先與人類祖先在4億年前「分道揚鑣」,其歷經的差異進化時間遠長於小鼠與人類的一億年的差異進化時間。
  • 白公式豚全基因組圖譜被破譯
    南京師範大學、華大基因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成功破譯了白鱀豚全基因組圖譜,為解析白鱀豚獨特的生活習性及進化歷程奠定了重要的遺傳學基礎,同時也為哺乳動物尤其是鯨類的研究與保護提供了寶貴資源。最新研究成果今天在《自然·通訊》雜誌發表。 科研人員對一隻雄性白鱀豚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並構建了高質量基因組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