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團隊利用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數據,對過樹蛇屬Dendrelaphis物種進行野外採集、分類釐定和分子系統發育關係的構建,研究認為採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侖的過樹蛇應為一新種——沃氏過樹蛇D. vogeli,同時將銀山過樹蛇D. ngansonensis作為藍綠過樹蛇複合種D. cyanochloris complex。版納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存在一定數量的兩棲爬行類隱存種,該新種的發現對版納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作用。
過樹蛇屬Dendrelaphis Boulenger,1890隸屬於爬行綱Reptilia有鱗目Squamata遊蛇科Colubridae,目前已知63種,主要分布於南亞、東南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等地,國內已報導5種,即喜山過樹蛇D. biloreatus Wall, 1908、香港過樹蛇D. hollinrakei Lazell, 2002、銀山過樹蛇D. ngansonensis (Bourret, 1935)、過樹蛇D. pictus (Gmelin, 1789)、八莫過樹蛇D. subocularis (Boulenger, 1888),分布於廣西、雲南、海南、西藏。過樹蛇屬物種多棲息於灌木或樹上,也會到地面活動,行動非常敏捷。
過樹蛇屬的過樹蛇D. pictus曾被記錄為廣布種,記錄分布於東南亞、南亞和我國廣西、雲南、海南。近年來,國外學者針對過樹蛇開展了分類學研究,認為過樹蛇為一個複合種,並已分劃出多個新種。但我國長期未對國內分布的過樹蛇進行分類釐定。
2018年和2019年,成都生物所李家堂團隊成員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進行野外考察時,採得過樹蛇屬標本7號。從鱗被、半陰莖等形態學特徵初步判斷,這些標本代表3個物種,包括1個未描述的新種,但文獻記錄西雙版納僅分布有過樹蛇屬1個物種,即過樹蛇D. pictus。由此可見西雙版納的過樹蛇屬物種多樣性此前被低估,需要進行分類釐定。
該研究採用線粒體cyt b和16s rRNA片段(共1562 bp)構建了過樹蛇屬10餘個物種的系統發育關係,結合形態學數據,該研究認為:
(1)雲南西雙版納的過樹蛇屬2個已知物種為過樹蛇和銀山過樹蛇,但後者在形態特徵上與此前未記錄於我國的藍綠過樹蛇Dendrelaphis cyanochloris (Wall, 1921) 很難區分,遺傳距離也很近,因此銀山過樹蛇很可能是藍綠過樹蛇的次訂同物異名。鑑於研究目前沒有查看這兩個物種的模式標本,也沒有包含這兩個物種地模標本的序列,故暫時將銀山過樹蛇作為藍綠過樹蛇複合種Dendrelaphis cyanochloris complex,待今後獲得更多數據後再作釐定。
(2)將採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侖的過樹蛇標本訂為新種——沃氏過樹蛇Dendrelaphis vogeli。該物種是以著名蛇類分類學家Gernot Vogel先生(德國)的姓氏命名,以表達對他的敬意以及他對該屬長期系統研究的突出貢獻。Vogel先生長期關注亞洲蛇類分類研究,發表了多篇過樹蛇屬分類學論文,是該研究開展的基礎。沃氏過樹蛇具有以下鑑別特徵:1) 背面銅色,眶後有一條黑色縱紋達頸部; 2) 體側無淺色和黑色縱紋;3) 身體前段的黑色橫紋不明顯;4) 頰鱗單枚;5) 脊鱗明顯擴大;6) 背鱗15-15-11,均光滑無稜;7) 腹鱗193–197, 尾下鱗130–135對;8) 頭體長/全長= 0.292–0.301; 9) 上唇鱗9,3-3-3式;10) 最外一行背鱗與其他背鱗的顏色一致;11) 半收縮態陰莖長度達第6–7枚尾下鱗。
該研究還發現,過樹蛇該物種不呈單系。由於過樹蛇的模式產地原始描述中未被指出,此前又被記錄為廣布種,因而存在很多分類學混淆。中國分布的過樹蛇的分類地位,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來自馬來西亞的藍綠過樹蛇與我國雲南所產沃氏過樹蛇系統關係較近,但與來自接近其模式產地的西藏東南部和緬甸北部的藍綠過樹蛇未形成單系且關係較遠,提示馬來西亞的「藍綠過樹蛇」分類地位也尚待研究。
根據該研究,中國目前已知過樹蛇屬6個物種:喜山過樹蛇D. biloreatus、藍綠過樹蛇複合種D. cyanochloris complex、香港過樹蛇D. hollinrakei、過樹蛇D. pictus、八莫過樹蛇D. subocularis、沃氏過樹蛇D. vogeli。
該研究通過對雲南西雙版納的過樹蛇屬物種的分類釐定,命名一新種,並討論兩個物種的分類地位,提示我國過樹蛇屬物種的多樣性可能被低估,同時也發現了我國過樹蛇屬物種潛在的分類學問題,為今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該研究成果以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Dendrelaphis (Squamata: Colubridae) from Yunnan Province, China, with discussion of the occurrence of D. cyanochloris (Wall, 1921) in China 為題,發表於國際動物分類期刊Zootaxa, 2020, 4743 (1): 001–020,該論文第一作者為成都生物所蔣珂,任金龍、郭峻峰、王增、丁利參與了工作,通訊作者為李家堂。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先導項目(B)、國家自然基金、中科院前沿重點研究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及西部之光創新團隊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西雙版納的過樹蛇Dendrelaphis pictus
圖2 沃氏過樹蛇Dendrelaphis vogeli 模式產地(星標)地圖
圖3 雲南西雙版納野外環境照片
圖4 2018年和2019年李家堂團隊科研人員在雲南開展野外工作
圖5 基於cyt b和16s rRNA片段構建的過樹蛇屬部分物種系統發育樹,紅色支係為新種沃氏過樹蛇
圖6 沃氏過樹蛇Dendrelaphis vogeli生活時照片
圖7 沃氏過樹蛇Dendrelaphis vogeli正模標本照
圖8 沃氏過樹蛇Dendrelaphis vogeli(A)與藍綠過樹蛇複合種D. cyanochloris complex(B)半陰莖形態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