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發現過樹蛇屬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團隊利用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數據,對過樹蛇屬Dendrelaphis物種進行野外採集、分類釐定和分子系統發育關係的構建,研究認為採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侖的過樹蛇應為一新種——沃氏過樹蛇D. vogeli,同時將銀山過樹蛇D. ngansonensis作為藍綠過樹蛇複合種D. cyanochloris complex。版納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存在一定數量的兩棲爬行類隱存種,該新種的發現對版納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作用。

  過樹蛇屬Dendrelaphis Boulenger,1890隸屬於爬行綱Reptilia有鱗目Squamata遊蛇科Colubridae,目前已知63種,主要分布於南亞、東南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等地,國內已報導5種,即喜山過樹蛇D. biloreatus Wall, 1908、香港過樹蛇D. hollinrakei Lazell, 2002、銀山過樹蛇D. ngansonensis (Bourret, 1935)、過樹蛇D. pictus (Gmelin, 1789)、八莫過樹蛇D. subocularis (Boulenger, 1888),分布於廣西、雲南、海南、西藏。過樹蛇屬物種多棲息於灌木或樹上,也會到地面活動,行動非常敏捷。

  過樹蛇屬的過樹蛇D. pictus曾被記錄為廣布種,記錄分布於東南亞、南亞和我國廣西、雲南、海南。近年來,國外學者針對過樹蛇開展了分類學研究,認為過樹蛇為一個複合種,並已分劃出多個新種。但我國長期未對國內分布的過樹蛇進行分類釐定。

  2018年和2019年,成都生物所李家堂團隊成員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進行野外考察時,採得過樹蛇屬標本7號。從鱗被、半陰莖等形態學特徵初步判斷,這些標本代表3個物種,包括1個未描述的新種,但文獻記錄西雙版納僅分布有過樹蛇屬1個物種,即過樹蛇D. pictus。由此可見西雙版納的過樹蛇屬物種多樣性此前被低估,需要進行分類釐定。

  該研究採用線粒體cyt b和16s rRNA片段(共1562 bp)構建了過樹蛇屬10餘個物種的系統發育關係,結合形態學數據,該研究認為:

  (1)雲南西雙版納的過樹蛇屬2個已知物種為過樹蛇和銀山過樹蛇,但後者在形態特徵上與此前未記錄於我國的藍綠過樹蛇Dendrelaphis cyanochloris (Wall, 1921) 很難區分,遺傳距離也很近,因此銀山過樹蛇很可能是藍綠過樹蛇的次訂同物異名。鑑於研究目前沒有查看這兩個物種的模式標本,也沒有包含這兩個物種地模標本的序列,故暫時將銀山過樹蛇作為藍綠過樹蛇複合種Dendrelaphis cyanochloris complex,待今後獲得更多數據後再作釐定。

  (2)將採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侖的過樹蛇標本訂為新種——沃氏過樹蛇Dendrelaphis vogeli。該物種是以著名蛇類分類學家Gernot Vogel先生(德國)的姓氏命名,以表達對他的敬意以及他對該屬長期系統研究的突出貢獻。Vogel先生長期關注亞洲蛇類分類研究,發表了多篇過樹蛇屬分類學論文,是該研究開展的基礎。沃氏過樹蛇具有以下鑑別特徵:1) 背面銅色,眶後有一條黑色縱紋達頸部; 2) 體側無淺色和黑色縱紋;3) 身體前段的黑色橫紋不明顯;4) 頰鱗單枚;5) 脊鱗明顯擴大;6) 背鱗15-15-11,均光滑無稜;7) 腹鱗193–197, 尾下鱗130–135對;8) 頭體長/全長= 0.292–0.301; 9) 上唇鱗9,3-3-3式;10) 最外一行背鱗與其他背鱗的顏色一致;11) 半收縮態陰莖長度達第6–7枚尾下鱗。

  該研究還發現,過樹蛇該物種不呈單系。由於過樹蛇的模式產地原始描述中未被指出,此前又被記錄為廣布種,因而存在很多分類學混淆。中國分布的過樹蛇的分類地位,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來自馬來西亞的藍綠過樹蛇與我國雲南所產沃氏過樹蛇系統關係較近,但與來自接近其模式產地的西藏東南部和緬甸北部的藍綠過樹蛇未形成單系且關係較遠,提示馬來西亞的「藍綠過樹蛇」分類地位也尚待研究。

  根據該研究,中國目前已知過樹蛇屬6個物種:喜山過樹蛇D. biloreatus、藍綠過樹蛇複合種D. cyanochloris complex、香港過樹蛇D. hollinrakei、過樹蛇D. pictus、八莫過樹蛇D. subocularis、沃氏過樹蛇D. vogeli。

  該研究通過對雲南西雙版納的過樹蛇屬物種的分類釐定,命名一新種,並討論兩個物種的分類地位,提示我國過樹蛇屬物種的多樣性可能被低估,同時也發現了我國過樹蛇屬物種潛在的分類學問題,為今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該研究成果以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Dendrelaphis (Squamata: Colubridae) from Yunnan Province, China, with discussion of the occurrence of D. cyanochloris (Wall, 1921) in China 為題,發表於國際動物分類期刊Zootaxa, 2020, 4743 (1): 001–020,該論文第一作者為成都生物所蔣珂,任金龍、郭峻峰、王增、丁利參與了工作,通訊作者為李家堂。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先導項目(B)、國家自然基金、中科院前沿重點研究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及西部之光創新團隊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西雙版納的過樹蛇Dendrelaphis pictus

圖2 沃氏過樹蛇Dendrelaphis vogeli 模式產地(星標)地圖

圖3 雲南西雙版納野外環境照片

圖4 2018年和2019年李家堂團隊科研人員在雲南開展野外工作

圖5 基於cyt b和16s rRNA片段構建的過樹蛇屬部分物種系統發育樹,紅色支係為新種沃氏過樹蛇

圖6 沃氏過樹蛇Dendrelaphis vogeli生活時照片

圖7 沃氏過樹蛇Dendrelaphis vogeli正模標本照

圖8 沃氏過樹蛇Dendrelaphis vogeli(A)與藍綠過樹蛇複合種D. cyanochloris complex(B)半陰莖形態對比

相關焦點

  • 科研團隊在西雙版納發現過樹蛇屬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供圖中新網昆明3月21日電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公眾號21日發布消息,中國科研團隊利用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數據,對過樹蛇屬物種進行野外採集、分類釐定和分子系統發育關係的構建,研究認為採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侖的過樹蛇應為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 西雙版納發現樹蛇屬新種「沃氏過樹蛇」,國內樹蛇屬成員增至6類
    西雙版納發現樹蛇屬新種「沃氏過樹蛇」,國內樹蛇屬成員增至6類   Cathy Shen • 2020-03-24 19:16:16 來源:前瞻網 E3537G0
  • 科研人員發現頸槽蛇屬新種
    螭吻頸槽蛇圖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助理研究員陳勤團隊與日本京都大學森哲教授課題組合作,於2017年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採集到一種頸槽蛇,該蛇一直被當做九龍頸槽蛇記錄。
  • 灰鼠蛇:悄悄過樹,誤以為龍
    倘若家附近有較為茂密的樹或竹林,便可能會看見攀援在梢頭的它。問家裡的長輩,可能會得到一個回答「過樹龍」。那它究竟是什麼蛇呢?這次的文章就請來了解一下,熟悉又陌生的「過樹龍」吧。「過樹龍」的真面目 灰鼠蛇(Ptyas korro),是遊蛇科鼠蛇屬下的一種無毒蛇類,行動敏捷,性情溫順。灰鼠蛇的別稱有很多,常用的別稱有黃梢蛇、索蛇、過樹龍、上竹龍、黃肚龍等。
  • 樹蛇得多害怕蛇獴,只想遠離蛇獴根本就沒想過反擊!
    大自然中天敵就是某種動物專門捕食或危害另一種動物,見面就開架,根本就不需要理由!
  • 過樹蛇,喜歡在樹上生活,幼年戰鬥力還不如一隻螳螂的小可憐
    蛇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動物,它們沒有手也沒有腳,卻硬是能把自個的家族分布到全世界去,無論是苦寒之地,亦或是高山深海,都有蛇的蹤跡,全球3000多種的蛇類,大都是無毒的,而就是因為剩下的那部分大概有650種左右的毒蛇的存在,令人們對整個蛇類家族都產生瞭望而生畏的感覺。
  • 會滑翔的「飛蛇」——天堂樹蛇
    說是一條毒蛇「從天而降」掉到了司機的後視鏡上,司機沒注意就被咬了一口。好在後來就醫及時,才沒導致嚴重的後果發生。它就是今天的主角,會「飛」的樹蛇——天堂樹蛇。經常會有人說「外表越豔麗的生物,往往擁有越致命的毒素」。天堂樹蛇也是一樣,外表豔麗的它也屬於毒蛇中的一種。但是天堂樹蛇的毒性只能對它的一些小型捕食對象起到效果而已。對於人類來說,它的毒性微乎其微,幾乎造成不了什麼傷害。但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不怎麼起眼的小傢伙,卻擁有其它蛇類所不具備的神奇能力——「滑翔」。
  • 古巴樹蚺:古巴島上最大的蛇
    古巴樹蚺也被稱作是古巴蚺蛇,是古巴島內最大的蛇,也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動物,主要棲居於熱帶乾燥的森林和灌木林。古巴樹蚺生活在一個島上,這就導致了它們極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幹擾,比如大火、狩獵、颶風等等,這些幹擾無疑在加速著該品種的滅亡。
  • 取名自龍第九子,這種新發現的蛇好霸氣
    作者:張晴丹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助理研究員陳勤團隊與日本京都大學森哲教授課題組合作,於2017年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採集到一種頸槽蛇,該蛇一直被當做九龍頸槽蛇記錄。研究組從鱗被、半陰莖等形態學特徵初步判斷,認為其與九龍頸槽蛇及其他已知頸槽蛇屬物種差異較大,對分類劃分存疑。
  • 蛇是龍的原型 女媧氏、神農氏是人面蛇身
    作為中國傳統十二生肖之一,蛇緊隨龍後,通常為了好聽,被一些人稱為「小龍」,甚至還有很多父母給屬蛇的孩子取名「小龍」「曉龍」,大概也是想給孩子沾點「龍氣」吧。  在世界上許多文化中,蛇象徵著吉祥和神聖,當然,一些西方傳說中,蛇也有力量與邪惡的意思。
  • 非洲樹蛇——非洲十大致命毒蛇之一
    他把驢拴在貨櫃後面的乳油樹下,便去和院子裡的保安一起在一棵小葉欖仁樹下的小炭爐上煮茶喝。這期間有多久?我說不清楚,或許很短,不過是幾杯茶的工夫,或許足夠長,長到讓一頭驢從生走到了死。起初好像聽到驢叫了幾聲,但沒有人注意,沒有人聽出那是驢在求救。過了一會兒,驢仿佛又叫了幾聲,依然沒有人在意。
  • 昆明動物所等發現世界最稀有哺乳動物之一比氏鼯鼠屬新物種
    比氏鼯鼠屬(Biswamoyopterus)是亞洲南部的特有屬,全世界曾僅記錄到2個物種。第一種印度比氏鼯鼠(B. biswasi)自印度學者Subhendu Saha 1981年根據一號採自印度東北部的標本描述後,就再也沒有被正式記錄到過。
  • 竟然有兩頭蛇…照片曝光!雲南這個寶藏地方發現20個動植物新種!
    近日,記者從雲南省德宏州銅壁關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獲悉,近年來,德宏州新發現一批動植物新種及新紀錄物種。
  • 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新種鈍頭蛇(圖)
    資料來源:遊崇瑋 臺師大/提供 制表:鄭語謙(來源:臺灣《聯合晚報》)華夏經緯網4月1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宣布,發現世界新種「泰雅鈍頭蛇」,近日刊登在英國發行的國際期刊《動物文稿》(Zoological Scripta),是首次由島內民眾發現的特有蛇種。
  • 有一類樹蛇不僅善於爬樹,還能在空中滑翔100多米,像會飛的蛇
    在動物世界中,蛇類是一種冷血的爬行動物,蛇的種類非常多,它們具有本領也很多,能在水裡遊,也有在陸地爬行,還有善於爬樹的,但在蛇類中,還有一類蛇被稱為「飛蛇」,它們具有滑翔的本領,看起來像具有飛翔本領,其中天堂樹蛇更是唯一能在飛行途中變向的飛蛇。
  • 有一類樹蛇不僅善於爬樹,還能在空中滑翔100多米,像會飛的蛇
    「飛蛇」,它們具有滑翔的本領,看起來像具有飛翔本領,其中天堂樹蛇更是唯一能在飛行途中變向的飛蛇。一、天堂樹蛇的種群    天堂樹蛇屬於遊蛇科一員,也是一種樹棲蛇類,棲息地主要分布在南亞、東南亞低地熱帶雨林的樹上,體長一般在1米-1.2米之間,主要以蜥蜴、小鳥、青蛙、蝙蝠等為食。
  • 劇毒非洲樹蛇大戰貓鼬:慘被咬死
    非洲樹蛇是一種劇毒致命毒蛇,它的毒液含有劇毒,已導致多起致人死的事件。被它咬傷後,血液不會凝固,全身會七竅流血,內臟器官也會大出血,死亡過程緩慢而痛苦。但即便如此,它也有天敵。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攝影師伊蘭娜·伊拉斯謨在納米比亞國家公園裡拍到了罕見一幕,一條非洲樹蛇與貓鼬大戰,最後慘被咬死。
  • 《世界十大最毒的蛇》排行榜
    毒性極強,佔據奈吉爾·馬文南非十大致命毒蛇名單上的第一名,在珊瑚蛇、非洲樹蛇、射毒眼鏡蛇、綠曼巴蛇、加彭蝰蛇、森林眼鏡蛇、莫三比克射毒眼鏡蛇、鼓腹巨蝰和黃金眼鏡蛇之上。本種在紐幾內亞南部也曾有發現紀錄,但據最近的研究顯示,這些蛇有可能是另一個新品種。棕伊澳蛇毒性很強,位列世界毒蛇前三名之內。棕伊澳蛇一旦受到威脅,在發動攻擊前會先撐平窄窄的頸部皮摺及抬高身體前部。體長為1.5~2.7米,身體為褐色或紅色,有平滑的鱗片、寬闊的頭部及大眼睛。
  • 五頭蛇是真的嗎,認識那些震驚世界的神秘生物
    古代一些人甚至宣稱曾經目擊過這種怪獸,有人說它長著大象的長鼻,渾身柔軟光滑;有人說它是長頸圓頭;有人說它出現時泡沫層層,四處飛濺;有人說它口吐煙霧,使湖面有時霧氣騰騰各種傳說頗不一致,越傳越廣,越說越神秘,聽起來令人生畏,可這畢竟是傳聞。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奇異。最近的一次關於尼斯湖水怪的相關事件是在2009年的時候,在2009年,曾有人宣稱在谷歌地圖上發現尼斯湖水怪。
  • 女子在樹下乘涼睡著,不料1米長大蛇鑽入口中,取出畫面太驚悚
    提起「蛇」這種生物,很多人應該都會聞之色變。畢竟無論是從長相還是從屬性上來說,蛇這種生物都不受人待見。蛇的棲息環境因為種類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棲息的環境也多種多樣。有的生活與洞穴有的生活在地面上,有的生活在樹上,也有一些蛇生活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