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發現頸槽蛇屬新種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螭吻頸槽蛇圖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助理研究員陳勤團隊與日本京都大學森哲教授課題組合作,於2017年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採集到一種頸槽蛇,該蛇一直被當做九龍頸槽蛇記錄。研究組從鱗被、半陰莖等形態學特徵初步判斷,認為其與九龍頸槽蛇及其他已知頸槽蛇屬物種差異較大,對分類劃分存疑。通過將該存疑種與16個已知頸槽蛇屬物種的核基因cmos與線粒體cytb片段系統發育關係比較,結合形態學數據,證實了之前該地區誤認的九龍頸槽蛇應為新種的判斷。研究組將其定名為螭吻頸槽蛇,物種名源自中國古代傳說神獸龍之第九子螭吻,其生性喜食火,用以突出該種進食螢火蟲的食性特點。

文章描述了螭吻頸槽蛇的鑑別特徵:(1)體背重褐色、棕褐色為主,背鱗通常有黑色的邊緣形成散在的斑點和條紋,最外側背鱗的黑色邊緣常前後綴連於體側形成一細而模糊的黑色條紋;(2)腹鱗151至159枚,腹鱗中部多具黑色斑點,並可連成大片黑色,腹鱗外側緣與最外側背鱗常呈棕紅色;(3)眼眶下具黑色斜紋,第2與第3上唇麟間多具黑斑,第5上唇麟上多具黑紋;(4)眼呈深卡其色,瞳孔黑色;(5)背鱗通體15行,除最外側1至2行外均輕度起稜;(6)中等體型,成年雄性吻肛長404至431毫米,成年雌性吻肛長409至476毫米;(7)成年雄性尾體長比為0.205至0.238,成年雌性尾體長比為0.172至0.193。

頸槽蛇屬多數種類以捕食魚類、蛙與蟾等為主,部分種類捕食蚯蚓、螢火蟲,該新種的發現增加了捕食蚯蚓與螢火蟲的頸槽蛇種類。值得關注的是這種捕食習性的蛇在四川西南部均有分布,這對今後研究頸槽蛇屬食性轉化、種群擴散、物種形成的過程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礎。至此四川分布記錄頸槽蛇6種,全球28種,該新種的發現對四川西南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作用,提升了我國頸槽蛇屬的多樣性。

該研究成果在《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上發表。該跨國團隊還對頸槽蛇屬特殊的防禦器官頸腺的毒成分的來源再利用和轉變、頸腺的防禦系統的進化過程和多樣化等方面開展合作研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6373/j.cnki.ahr.190068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科研團隊在西雙版納發現過樹蛇屬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供圖中新網昆明3月21日電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公眾號21日發布消息,中國科研團隊利用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數據,對過樹蛇屬物種進行野外採集、分類釐定和分子系統發育關係的構建,研究認為採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侖的過樹蛇應為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 西雙版納發現樹蛇屬新種「沃氏過樹蛇」,國內樹蛇屬成員增至6類
    西雙版納發現樹蛇屬新種「沃氏過樹蛇」,國內樹蛇屬成員增至6類   Cathy Shen • 2020-03-24 19:16:16 來源:前瞻網 E3537G0
  • 取名自龍第九子,這種新發現的蛇好霸氣
    作者:張晴丹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助理研究員陳勤團隊與日本京都大學森哲教授課題組合作,於2017年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採集到一種頸槽蛇,該蛇一直被當做九龍頸槽蛇記錄。研究組從鱗被、半陰莖等形態學特徵初步判斷,認為其與九龍頸槽蛇及其他已知頸槽蛇屬物種差異較大,對分類劃分存疑。
  • 毒性堪比「五步蛇」卻被說是無毒蛇?常見的奇特毒蛇:虎斑頸槽蛇
    在一篇《虎斑頸槽蛇多態與變異》的文獻有提到一組研究,研究人員在吉林輝南、柳河採集了109條虎斑頸槽蛇,它們體色均呈現的是藍黑或者藍灰色,只有少數個體有一點淺粉紅色斑塊。「墨藍虎斑」的腹面為白色,背面則是藍黑色,非常漂亮。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發表衛矛科五層龍屬一新種——麻慄坡...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發表衛矛科五層龍屬一新種——麻慄坡五層龍 2020-02-26 中國新聞網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研人員在緬甸發現3種兩棲類新紀錄
    中新社昆明3月24日電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簡稱「東南亞中心」)公眾號24日發布消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課題組與東南亞中心研究組發現了3種緬甸兩棲類新紀錄:布氏泛樹蛙(Polypedates braueri),印度稜鼻樹蛙(Nasutixalus jerdonii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在緬甸發現3種兩棲類新紀錄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在緬甸發現3種兩棲類新紀錄 2020-03-25 中國新聞網 【字體  近期,中國科研人員在緬甸北部的克欽邦葡萄地區進行了野外考察,並結合形態學比較和分子系統學數據,發現了3種緬甸兩棲類新紀錄:布氏泛樹蛙(Polypedates braueri),印度稜鼻樹蛙(Nasutixalus jerdonii)和景東齒蟾(Oreolalax jingdongensis)。
  • 成都生物所發現過樹蛇屬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團隊利用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數據,對過樹蛇屬Dendrelaphis物種進行野外採集、分類釐定和分子系統發育關係的構建,研究認為採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侖的過樹蛇應為一新種——沃氏過樹蛇D. vogeli,同時將銀山過樹蛇D. ngansonensis作為藍綠過樹蛇複合種D. cyanochloris complex。
  • 中國科研人員發表衛矛科五層龍屬一新種——麻慄坡五層龍
    中新網昆明2月25日電 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所科研人員發現一引種於雲南省麻慄坡縣的五層龍屬植物存在錯誤鑑定。通過對該物種花果解剖,文獻查閱以及相似種的模式標本核對後,最終確認為五層龍屬一新種。
  • 野生動植物|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
    野生動植物|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 2021-01-14 1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專家發現蛇類新種 西部或為錦蛇屬發源地
    稿源:中國新聞網  2012-04-16 10:33   安徽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近日發布一項新的科研成果,該院教授黃松領銜的團隊在中國西部地區野外考察發現錦蛇屬新種——若爾蓋錦蛇。這是87年前發現錦蛇屬新種以後的又一蛇類學重要發現,在學術界備受關注。  該項研究是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成都生物所、黃山市蛇類科學研究所、紐約城市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的成果。研究發現,若爾蓋錦蛇是最早從錦蛇屬共同祖先中分出的一支,暗示橫斷山及北延高山可能是錦蛇屬的發源地,它們的後裔向西擴散到歐洲、向東越過白令海峽擴散到美洲。
  • 我國科研人員在李仙江流域發現華吸鰍兩新種和一新紀錄種
    我國科研人員在李仙江流域發現華吸鰍兩新種和一新紀錄種多斑華吸鰍(Sinogastromyzon multiocellum) 李仙江華吸鰍(Sinogastromyzon lixianjiangensis)
  • 燕園生靈(一八三)丨虎斑頸槽蛇
    走過去詢問大叔剛剛發生了什麼,原來在他釣魚的時候,一條虎斑頸槽蛇悠哉悠哉地爬過他的板凳下,把他嚇了一大跳,而那條蛇也被受驚的大叔嚇的不輕,趕緊逃之夭夭。實際上對於常在河邊釣魚的朋友來說,早已習慣了這種偶遇。在他們專注釣魚的時候,常有覓食的虎斑頸槽蛇優雅地遊過身旁。
  • 中國科學家發現蛇類新種
    新華網合肥4月13日電(記者王立武)安徽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近日發布一項新的科研成果
  • 【藥用動物】虎斑頸槽蛇
    本物種為有鱗目遊蛇科虎斑頸槽蛇 Rhabdophis tigrinus(圖)中型蛇類,全長48
  • 科研人員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研究人員結合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系統研究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發現並描述三個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iocasicaLi,Zhan & Xu,2020、簇生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fasciculataLi, Zhan & Xu,2020和扇形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flabellataLi
  • 深圳新發現5種陸生野生動物
    該項目首次全面系統地開展了深圳市全境陸域(含海島)脊椎動物資源調查,基本摸清了深圳市陸生脊椎動物的區系狀況,共調查記錄了深圳市陸域脊椎動物總計498種(含亞種),其中鳥類最多,還發現了5個新物種、24個深圳新紀錄種。
  • 鷹嘴龜、紅脖頸槽蛇、褐翅鴉鵑 雲南警方救助一批野生保護動物
    7月5日,曲靖市宣威市東山鎮赤那村一村民報警,發現一隻長相奇特的龜,它長著老鷹一樣的嘴巴,鱷魚一樣的尾巴。宣威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民警立即出警處置,經鑑定,這隻龜名為鷹嘴龜,又名平胸龜,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喜歡生活在山澗中,目前在野外已極為罕見。
  • 新物種!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
    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兩篇論文,分別介紹了在緬甸發現的德曼蟹屬淡水蟹和南鰍屬魚類的新種。
  • 臺師大科研團隊發現樹蛙新種「太田樹蛙」
    臺師大科研團隊發現樹蛙新種「太田樹蛙」 2017-09-19 15:07: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