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吻頸槽蛇圖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助理研究員陳勤團隊與日本京都大學森哲教授課題組合作,於2017年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採集到一種頸槽蛇,該蛇一直被當做九龍頸槽蛇記錄。研究組從鱗被、半陰莖等形態學特徵初步判斷,認為其與九龍頸槽蛇及其他已知頸槽蛇屬物種差異較大,對分類劃分存疑。通過將該存疑種與16個已知頸槽蛇屬物種的核基因cmos與線粒體cytb片段系統發育關係比較,結合形態學數據,證實了之前該地區誤認的九龍頸槽蛇應為新種的判斷。研究組將其定名為螭吻頸槽蛇,物種名源自中國古代傳說神獸龍之第九子螭吻,其生性喜食火,用以突出該種進食螢火蟲的食性特點。
文章描述了螭吻頸槽蛇的鑑別特徵:(1)體背重褐色、棕褐色為主,背鱗通常有黑色的邊緣形成散在的斑點和條紋,最外側背鱗的黑色邊緣常前後綴連於體側形成一細而模糊的黑色條紋;(2)腹鱗151至159枚,腹鱗中部多具黑色斑點,並可連成大片黑色,腹鱗外側緣與最外側背鱗常呈棕紅色;(3)眼眶下具黑色斜紋,第2與第3上唇麟間多具黑斑,第5上唇麟上多具黑紋;(4)眼呈深卡其色,瞳孔黑色;(5)背鱗通體15行,除最外側1至2行外均輕度起稜;(6)中等體型,成年雄性吻肛長404至431毫米,成年雌性吻肛長409至476毫米;(7)成年雄性尾體長比為0.205至0.238,成年雌性尾體長比為0.172至0.193。
頸槽蛇屬多數種類以捕食魚類、蛙與蟾等為主,部分種類捕食蚯蚓、螢火蟲,該新種的發現增加了捕食蚯蚓與螢火蟲的頸槽蛇種類。值得關注的是這種捕食習性的蛇在四川西南部均有分布,這對今後研究頸槽蛇屬食性轉化、種群擴散、物種形成的過程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礎。至此四川分布記錄頸槽蛇6種,全球28種,該新種的發現對四川西南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作用,提升了我國頸槽蛇屬的多樣性。
該研究成果在《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上發表。該跨國團隊還對頸槽蛇屬特殊的防禦器官頸腺的毒成分的來源再利用和轉變、頸腺的防禦系統的進化過程和多樣化等方面開展合作研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6373/j.cnki.ahr.190068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