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物種為有鱗目遊蛇科虎斑頸槽蛇 Rhabdophis tigrinus(圖)
中型蛇類,全長48~124釐米。頭較長,略扁,與頸部區別明顯;眼睛較大,瞳孔圓形,頸槽明顯;最後兩個上頜齒大面彎曲。上唇鱗7,2-2-3式,少數為8,2(3)-3(2)-3式;頰鱗1;眼前鱗2,眼後鱗3(4);顳鱗1+2,少數2+2或1+1。背鱗全部起稜或僅最外行平滑,19-19-17(15)行;腹鱗146~172;尾下鱗42~75對;肛鱗2枚。
背面綠色、翠綠色或草綠色;枕頸部有明顯的「八」字形大黑斑;體前段有黑紅相間的大斑塊,體後段紅斑不明顯,只有黑斑;腹面黃綠色或淡黃綠色,喉部綠白色,腹麟閃光。
圖.虎斑頸槽蛇
棲於山區、丘陵、平原近水域地帶,海拔高度可達1800m。主要食蛙、蝌蚪等,偶爾也吃魚、鳥、昆蟲等。行動敏捷,受驚擾時體前段常平扁豎起或作「乙」狀彎曲,膨扁頸部。6~8月產卵,每次產10~23枚。卵徑21~36×11~15毫米。孵化期40~50天。毒蛇。分布於我國除新疆、青海、雲南、臺灣、廣東、海南外的大部分地區。
全體、蛇蛻下的皮膜作蛇蛻入藥。四季均可捕捉,獲得後,無痛處死,去除內臟,晾乾或烘乾;四季皆可拾取蛇蛻,拾得後,抖淨泥沙,晾乾備用。
全體:苦、辛,平。歸心、肝經。具有搜風除溼、定驚止搐之功效。主治風溼痺痛、筋脈拘攣;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肢體麻木不仁、麻風、頑癬、皮膚瘙癢;或破傷風、小兒急慢驚風、溫病高熱動風等。蛇蛻:具有祛風、解毒、殺蟲、明目之功效。主治驚癇、喉痺、諸瘡癰腫、疥癬、目翳等病症。
聲明:本文摘自2013版《中國藥用動物志》、2014版《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典》、2015版《中國藥典》、2017版《常用動物藥材識別圖鑑》,由中藥資源監測與服務平臺編校發表。若文章作者或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在微信平臺發布或不應無償使用,認為侵犯了您的權利,請聯繫我們:zyzyjc@126.com,中藥資源動態監測系統(http://zyzyjc.zyzypc.com.cn/ )。
【主編】李軍德 【編校與組稿】李復興 張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