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江縣下江鎮松隴小學的老師陳建妃,作為一名從貴州西部地區來的新老師,從江縣這個以苗族侗族聚居的地方一直給我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神秘感。深入這裡開展扶貧工作,才開始讓我有了更多機會去揭開這裡神秘的面紗。
雲霧繚繞——初見。這裡的清晨總是雲霧繚繞,雲霧從這個山頭流入另一個頭,偶爾有晨光灑落在村寨間。初次入村扶貧宣傳時,我滿是侷促與不安,一是擔心文化的不同冒犯了這個神聖之地,二是語言不同難以完成扶貧宣傳。為此在心底提醒自己要儘量用柔和的語氣、通俗易懂的言語向村民宣傳。然而隨著工作逐漸開展,我發現自己的擔心都是多餘的。一入村,村中年長者都會跟你打招呼:「妹,你來了!」每家每戶都熱情的邀請我們到家中坐坐。他們的淳樸和好客化解了我心中的忐忑。隨著扶貧深入開展,看到他們滿意的笑容,讓我感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不過由於語言文化的差異也發生了許多趣事。例如,我們在帶領老百姓一起打掃衛生的時候,在尋找抹布擦桌子的時候,詢問家裡有沒有抹(ma)布,正好他們的苗話「不知道」也是(mabu)的諧音,於是雙方就在一場抹布來(mabu)去的溝通中持續了許久!現在想來全是笑意十足。
四季如春——家人。在無數次的穿梭走訪中,在無數次的推心置腹的交流與觀察中,越來越感受到老百姓的淳樸與善良,樂觀與豁達,勤勞與樸實。在農忙的季節,田裡地裡總會出現扶貧幹部和村民星星點點的身影,他們一起種下春的希望。忙完之後他們便背上行囊,又在政府部門組織的外出務工活動中帶著對生活更多的希冀出發,去到那個沒有老婆和孩子的地方繼續奮鬥。但是如今他們可以安心的在外面打工掙錢不用擔心家裡,因為孩子在學校讀書,還有國家補助的營養餐,特別困難的還有生活補助,老人有幫扶幹部定期到家裡慰問關懷。到了秋收的季節,他們帶著收穫的心情與對孩子的想念迫不及待的歸來。到家的當天晚上,邀上幫扶幹部和整寨人到家裡面來慶祝一下,像是慶祝歸來也像是慶祝豐收。在酒杯的碰撞與交觸中,計劃著來年的規劃,眼裡儘是美好。
撥開雲霧——收穫。我有幸見證了村裡家家戶戶以及村容村貌的變遷史。村路從以前的泥濘小路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家家通了自來水,凡是家裡是危房的都享受了易地搬遷,不願意搬遷的也翻新重建,透風漏雨的也被加固,擋住了刺骨的寒風、溫暖了群眾的心。其中有一戶讓我特別感動,一次走訪中,他不斷地和我訴說著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才讓他們過上幸福生活,再也不用擔心打雷下雨就停電或者出行難、看病難、飲水難等一系列問題。而且,無法外出務工的也能享受國家的技能培訓、產業園分紅等幫扶政策,從而解決了謀生活和家庭無法兼顧的困局。他自己還做了一面紅旗掛在家裡,說要時刻銘記黨的恩情。這樣「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心,讓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為人民謀幸福的意義。
世外桃源——幸福。現今人們不愁吃穿了,精神上的富足也跟上來了。每到「鬥牛節」的時候,車輛人群就從四面八方趕來,停車的隊伍綿延幾公裡,大家盛裝出行。老人拄著拐步履蹣跚的也在前行著,仿佛怕錯過一場盛宴。年輕小姑娘帶著對未來的期盼與嬌羞匆匆趕來,或許能遇到一兩個心儀的小夥子,小孩子那是自然不用說的,來是為了能吃到更多好吃的及買更多的玩具,在這個重大的節日裡,大人一般是有求必應的。鬥牛,不僅僅可以欣賞鬥牛過程中的激烈角逐,同時也凝聚了十裡八鄉老百姓的心,增強了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能夠與這群勇於擔當的扶貧幹部、吃苦耐勞的老百姓在一起戰鬥,我相信這場脫貧攻堅戰一定能打贏,也必定打贏,我們定能實現共同富裕,共赴小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薛霏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