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工作中深刻體會為人民謀幸福的意義|從江縣...

2021-01-16 天眼新聞

 

我是從江縣下江鎮松隴小學的老師陳建妃,作為一名從貴州西部地區來的新老師,從江縣這個以苗族侗族聚居的地方一直給我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神秘感。深入這裡開展扶貧工作,才開始讓我有了更多機會去揭開這裡神秘的面紗。

雲霧繚繞——初見。這裡的清晨總是雲霧繚繞,雲霧從這個山頭流入另一個頭,偶爾有晨光灑落在村寨間。初次入村扶貧宣傳時,我滿是侷促與不安,一是擔心文化的不同冒犯了這個神聖之地,二是語言不同難以完成扶貧宣傳。為此在心底提醒自己要儘量用柔和的語氣、通俗易懂的言語向村民宣傳。然而隨著工作逐漸開展,我發現自己的擔心都是多餘的。一入村,村中年長者都會跟你打招呼:「妹,你來了!」每家每戶都熱情的邀請我們到家中坐坐。他們的淳樸和好客化解了我心中的忐忑。隨著扶貧深入開展,看到他們滿意的笑容,讓我感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不過由於語言文化的差異也發生了許多趣事。例如,我們在帶領老百姓一起打掃衛生的時候,在尋找抹布擦桌子的時候,詢問家裡有沒有抹(ma)布,正好他們的苗話「不知道」也是(mabu)的諧音,於是雙方就在一場抹布來(mabu)去的溝通中持續了許久!現在想來全是笑意十足。

四季如春——家人。在無數次的穿梭走訪中,在無數次的推心置腹的交流與觀察中,越來越感受到老百姓的淳樸與善良,樂觀與豁達,勤勞與樸實。在農忙的季節,田裡地裡總會出現扶貧幹部和村民星星點點的身影,他們一起種下春的希望。忙完之後他們便背上行囊,又在政府部門組織的外出務工活動中帶著對生活更多的希冀出發,去到那個沒有老婆和孩子的地方繼續奮鬥。但是如今他們可以安心的在外面打工掙錢不用擔心家裡,因為孩子在學校讀書,還有國家補助的營養餐,特別困難的還有生活補助,老人有幫扶幹部定期到家裡慰問關懷。到了秋收的季節,他們帶著收穫的心情與對孩子的想念迫不及待的歸來。到家的當天晚上,邀上幫扶幹部和整寨人到家裡面來慶祝一下,像是慶祝歸來也像是慶祝豐收。在酒杯的碰撞與交觸中,計劃著來年的規劃,眼裡儘是美好。

撥開雲霧——收穫。我有幸見證了村裡家家戶戶以及村容村貌的變遷史。村路從以前的泥濘小路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家家通了自來水,凡是家裡是危房的都享受了易地搬遷,不願意搬遷的也翻新重建,透風漏雨的也被加固,擋住了刺骨的寒風、溫暖了群眾的心。其中有一戶讓我特別感動,一次走訪中,他不斷地和我訴說著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才讓他們過上幸福生活,再也不用擔心打雷下雨就停電或者出行難、看病難、飲水難等一系列問題。而且,無法外出務工的也能享受國家的技能培訓、產業園分紅等幫扶政策,從而解決了謀生活和家庭無法兼顧的困局。他自己還做了一面紅旗掛在家裡,說要時刻銘記黨的恩情。這樣「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心,讓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為人民謀幸福的意義。

世外桃源——幸福。現今人們不愁吃穿了,精神上的富足也跟上來了。每到「鬥牛節」的時候,車輛人群就從四面八方趕來,停車的隊伍綿延幾公裡,大家盛裝出行。老人拄著拐步履蹣跚的也在前行著,仿佛怕錯過一場盛宴。年輕小姑娘帶著對未來的期盼與嬌羞匆匆趕來,或許能遇到一兩個心儀的小夥子,小孩子那是自然不用說的,來是為了能吃到更多好吃的及買更多的玩具,在這個重大的節日裡,大人一般是有求必應的。鬥牛,不僅僅可以欣賞鬥牛過程中的激烈角逐,同時也凝聚了十裡八鄉老百姓的心,增強了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能夠與這群勇於擔當的扶貧幹部、吃苦耐勞的老百姓在一起戰鬥,我相信這場脫貧攻堅戰一定能打贏,也必定打贏,我們定能實現共同富裕,共赴小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薛霏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群眾奮鬥的「牽引繩」丨從江縣丙妹鎮雍裡村...
    故事何其多,不知從何說起。我想駐村和扶貧應該就是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為群眾謀福利,扶起群眾的鬥志。趙榮恆(右)走訪貧困戶吳仕培合影我初到雍裡時,村民孟樹合與酒為伴,與「夢」為友,狀態萎靡,一人「喝飽」,全家不愁,家中一團糟。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幸福的樣子 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丨從江縣丙妹鎮...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大多都是外行人,既然別人能勝任,我也可以完成,我從心理上戰勝自己,消除憂慮,靜下來、沉下去,全身心投入脫貧攻堅工作中。張立美同志(右一)入戶開展工作駐村必然是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排除大樹隱患,解群眾燃眉之急,換群眾寢食安寧。剛到村裡報導那晚,我組織村組幹吃連心飯,在閒聊時,六組組長對我說:「你從縣城來,有辦法解決吳老兩家門前那兩棵隱患大楓樹嗎?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每一個熱血青年,都有一個夢想;在短淺人生裡,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遇見那個你最想成為的自己。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
  • 教育扶貧陪伴暖人心——中玩協陪伴計劃走進貴州從江
    11月26-27日,由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簡稱「中玩協」)、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聯合發起的「B&U 陪伴計劃」走進貴州省從江縣。  從江縣,隸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主要以苗族和侗族等少數民族為主,山高坡陡,土壤貧瘠,經濟落後,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也是今年11月23日全國最後一批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是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心願,也是中玩協和行業企業的責任和期盼。
  • 「扶貧故事」心系革命老區 義診傳遞真情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夫妻」 舍「小家」為「大家」|黎平縣龍額...
    我叫陸建梅,2017年10月,加入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人民政府這個大家庭。同年,遇到了我的丈夫石慶平,我們倆主要負責扶貧工作站建檔立卡管理工作。我們也是平金村和思姑村的駐村幹部。三年來,我們共同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舍「小家」為「大家」,變身「扶貧夫妻」,以實際行動展示了龍額鎮脫貧攻堅幹部的優秀風採。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主要工作就是清理數據,配合開展各項普查、迎查工作。收到省、州、縣扶貧辦下發的各種數據報表後,我們自己先研究,然後講給各個扶貧幹部,這樣,也能為大家節省更多時間。
  • 「我的扶貧故事」柏祥意:在扶貧一線奉獻青春
    我叫柏祥意,2018年3月,我響應荔波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來到甲良鎮兩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丙外村參加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一名脫貧攻堅隊隊員。「這個隊員能待久嗎?能為我們幹實事嗎?」村民們看我瘦削,個子小小,對我產生了一片質疑。如何讓群眾信任是我駐村扶貧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 徵文範文:我的扶貧故事5篇
    我只是平凡的第一書記,我只是在平凡的崗位上講述著平凡的故事。【篇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要求地方單位精準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開展精準扶貧工作。2017年11月,我積極響應地方政府的號召來到襄城縣姜莊鄉xx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如期脫貧了,我明年結婚咯丨納雍縣沙包鎮水淹...
    2016年5月,通過考試,我來到畢節納雍縣沙包鎮水淹壩村做了1名扶貧特崗,開始我真正意義上的扶貧工作。水淹壩是沙包鎮唯一的深度貧困村,距縣城24公裡,鎮政府12公裡,基礎設施薄弱,乾旱缺水,石漠化嚴重。群眾居住在散落於山間的幾個壩子上。 初到水淹壩,由於當時村裡沒住處,只能暫住在鎮政府。騎著一輛舊電瓶車,我來往於兩地間,常常「兩頭黑」。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劉波:澆開「幸福花」||肖貴吉:家貧...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劉波:澆開「幸福花」||肖貴吉:家貧志更堅 2021-01-09 1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數得盡幹部的辛苦 數不盡群眾的幸福丨納雍縣昆寨...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的這句詩,足以表達我和長豐村的感情。我叫楊秦豫,2016年5月,我與剛剛通過納雍縣層層選拔的300多名「扶貧特崗」人員一起踏上了這段即光榮又艱辛的路程。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助我圓夢大學丨平塘縣牙舟鎮興陶村...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人民幸福的基礎和保障。梁啓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一書中寫道「國家昌盛則民族亦昌盛」。在這個背景下我的故事便悄然開始了……  我叫王明媛,出生在牙舟鎮興陶村冗平組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當我還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就離世了,父親又遊手好閒,無心顧家,造成母親和他離異,只剩下一個由親戚朋友輪流照顧的我。
  • 「我的扶貧故事」人民公僕為人民|織金縣官寨鄉鳳崗村第一書記高華
    我叫高華,是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官寨鄉鳳崗村駐村幹部。我喜歡做好事、實事。在工作中,我堅持「人民公僕為人民」的宗旨。在扶貧工作上,我事無巨細,親力親為,踐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2015年,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衝鋒號在全國上下吹響,我主動向組織請纓,要求到脫貧攻堅第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新兵」到「扶貧尖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巖...
    我是龍松權,是錦屏縣河口鄉人社中心的一名幹部,2019年3月在巖灣村當網格員。我的網格裡有50戶人家,結對幫扶對象8戶。通過實地走訪,我得知,2015年範華銀戶被識別為貧困戶。當時他家的住房是一棟破爛木房,還用樹皮夾著住人,透風又漏雨。
  • 鐵路扶貧給貧困戶暖暖的幸福
    從「一線見聞」中我們看到國鐵集團一直把產業扶貧作為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長久之策,幫助貧困地區打造特色產業、提升品牌價值、推動集約化發展的決心。鐵路部門在陝西扶貧方面積極探索實踐,成績斐然,已在定點扶貧的4縣區精準實施684個項目,惠及貧困人口20餘萬,52個貧困村如期實現了「脫貧摘帽」。
  • 「我的扶貧故事」參與扶貧,此生無憾丨貞豐縣沙坪鎮尼羅村原第一...
    在20多年前,但凡工作不認真或能力水平差的同志都將被調到這些地方工作,被認為是「吊兒郎當」同志的標配地。圖為王敬獎帶領群眾發展辣椒產業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始,我便與尼羅村與納翁村結下了不解之緣。2018年2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到沙坪鎮尼羅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帶領村支兩委成員從改善基礎設施出發,積極協調項目、爭取資金,在上級部門的關心下,共實施公路項目5條,新建水池1個,鋪設管網10000餘米,安裝路燈20餘盞......村容村貌得到極大的改善,貧困發生率從2018年的63.9%到2019年初降到26.8%。在走訪貧困戶老黨員岑仕元時。
  • 「我的扶貧故事」「特殊」的一家人不特殊丨丹寨縣揚武鎮宰沙村第...
    我叫費烈江,是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揚武鎮宰沙村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中,我始終堅定「不落一戶、不掉一人」的思想,紮實做好精準幫扶工作。費烈江在村裡給部分村民宣傳扶貧政策宰沙村一組蔡光照,是貧困戶、低保戶、殘疾戶,也是村裡的五好戶。
  • 江美平:扶貧路上的「開掛人生」
    從投入扶貧工作那天起,扶貧人就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帶著責任、帶著感情,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在扶貧路上用自身的實際行動,潛移默化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激情豪邁書寫著感人生動的扶貧故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道路上綻放著青春芳華,開啟扶貧路上的「開掛人生」。甘做扶貧路上的「勤務員」,建好「扶貧能量泵」。
  • 扶貧日記丨扶貧工作,累並快樂著
    現今我們這批駐博社村扶貧工作人員是 2019 年 5 月開始陸續被派駐博社村,駐村後,工作人員努力克服諸多不便,積極配合村兩委幹部開展幫扶工作。一年多來,我們訪遍村戶、摸清了解民風民俗,深深地感受到各級部門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也體會到了基層幹部的艱辛與不易。就拿入戶走訪說起,這是一件看似簡單卻又涉及很多細節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掛職又掛心 以實幹助力脫貧攻堅|黃平縣平溪鎮...
    我叫李宏清,經中共黔東南州紀委黔東南州監委選派,於2020年1月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平溪鎮掛任鎮黨委委員、副書記。這次掛職與我上一次來平溪掛職的想法一樣,打算在平溪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幹點事,為平溪的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踐行責任擔當、貢獻一份力量。撲下身子,深入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