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妻又打來電話催問,結婚的事準備得如何了,時間能否定得下來?我再一次無言以對。近30歲的我,又何曾不想有個家呢?但200個蔬菜大棚種植實施方案要重新擬定,走訪排查要再一次開展,信息要進一步核實,檔案資料要再完善……本來打算國慶節結婚,因為手中工作太多,實在抽不出時間作準備,婚期只得一拖再拖。
陳靜查看通組路修繕進度
我叫陳靜,2014年10月,大學畢業1年多的我在家鄉貴州畢節大方縣東關鄉當志願者,初步接觸脫貧攻堅工作。2016年5月,通過考試,我來到畢節納雍縣沙包鎮水淹壩村做了1名扶貧特崗,開始我真正意義上的扶貧工作。水淹壩是沙包鎮唯一的深度貧困村,距縣城24公裡,鎮政府12公裡,基礎設施薄弱,乾旱缺水,石漠化嚴重。群眾居住在散落於山間的幾個壩子上。 初到水淹壩,由於當時村裡沒住處,只能暫住在鎮政府。騎著一輛舊電瓶車,我來往於兩地間,常常「兩頭黑」。
陳靜開群眾會,宣傳政策
儘管來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各種困難還是紛至沓來。泥濘的鄉村小路、群眾等靠要的思想、對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幹部的牴觸、各種各樣的矛盾糾紛……但既然來了就不能退縮。我鑽心學習扶貧政策,向熟悉基層工作的同志請教,勤走訪,多與群眾交流。經過多番摸爬滾打,工作逐漸得心應手,成效也日益明顯。2017年,恆大集團在水淹壩村援建200個蔬菜大棚,群眾會開了,政策明白了,利益聯結機制建立了,但有部分村民仍不願意流轉土地。我組織村支兩委成員將有意見的農戶召集起來,算土地流轉費、務工收入、產業分紅等經濟帳。同時入戶作思想工作,有幾戶人家連續上門多次,口水說幹,嘴皮磨破,渾身解數使盡,可收效甚微。後來我找到這些農戶家族中的德高望重者、親戚朋友幫忙勸說,終於得見「鐵樹開花」,他們同意流轉土地,項目才順利實施。200個蔬菜大棚完工,村合作社引入龍頭企業投產種植,貧困戶得了務工收入和分紅這些實實在在的利益,逐步打消了顧慮,後來,村裡建設的肉牛養殖場、桑蠶種養一體化的項目都得以順利實施。有付出就會有收穫。羅志才一家,善良樸實,勤勞能幹,2016年脫貧。為了鞏固扶貧成果,為他家申請了2萬元的特惠貸和人均2000元的產業扶持獎勵資金,養豬餵牛,但餵的牛死亡1頭,養的豬出欄率低,導致辛辛苦苦幾年,沒有找到幾個錢。今年,我和羅志才商談,他家土地地理位置好,離公路近,建議他種植辣椒。種苗和地膜免費提供,農業專家提供技術指導,龍頭企業保底收購,自己還可以採摘鮮椒出售。報著「試一試」的心態,羅志才夫妻二人種植了10畝辣椒。為了幫助羅志才銷售辣椒,我和駐村幹部盧雍採摘了兩斤樣品,帶到縣城的超市和農貿市場詢價,同時又聯繫鄰村商販收購。羅志才家的辣椒一部分賣給商販,一部分在鄰村批發,全部賣完,賺了10000餘元,夫妻二人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龔大忠,是我幫扶的貧困戶之一。2019年過年期間因摔倒導致腳受傷,長期灌膿發炎,卻還要堅持做農活。有一天我入戶走訪時,看著龔大忠背著一籮土豆步履蹣跚,心裡難受,立即幫他把背兜卸下,叫他收拾一下,我送他去醫院,把腳治好再回來。可他說住院要花錢,腳會慢慢好起來的。我再開導他,貧困戶住院治病報銷比例高,花不了幾個錢,醫院實行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服務。治好了腳幹起活來才有力。在我的一再勸說下,他才坐上我的車到縣中醫院治療。作為脫貧攻堅一線人員,近五年來,我根植於離家100多公裡的這片土地上,全身心投入扶貧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通組路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危房改造、安全飲水、貧困戶脫貧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如今,水淹壩貧困村脫貧了,100餘戶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我也該為自己打算一回了。「明年吧,就明年,我們選一個好日子把婚事辦了。」我笑著對著手機那端的未婚妻說。善解人意的她也跟著笑了,「那就明年,明年一定哦!」
通訊員 盧葦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恩宇編輯 韋依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