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作宇:教育該如何面向未來?

2020-12-05 雷鋒網

雷鋒網消息,11月25日,GES 2019 未來教育大會在京舉行,本屆大會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北京師範大學、騰訊、GSV、新東方、好未來聯合主辦。大會現場,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作宇以《教育:未來之後》為題發表主題演講。

在演講中,以未來教育作為一個切入點,周作宇分享了三個觀點:過去未去、未來已來、未來以後。關於過去,他認為,我們要尊重過去和歷史,研究歷史留下來的高級的智慧,審慎過去需要我們拋棄的一些東西,特別是心智模式。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 周作宇

對當前的教育來說,如何面向未來,如何使未來和我們當下能夠進行很好地連接,如何使未來和每個人發生關係,他認為有六個方面一個閉環,分別是:平衡、轉型、身體力行、創新、溝通、可持續發展。

面對新的變化,周作宇表示,北京師範大學也提出交互大學的概念。他認為,大學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由重視人才培養的學院到強調科研作用的大學,再到重視社會服務的多元大學。周作宇最後強調,交互時代的大學需要創立更新的教育理念,需要發展更新的教育技術。

以下是周作宇在大會上的分享內容,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對其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整理:

作為受邀的報告人,我覺得這個機會非常難得,我也很榮幸有這樣一個機會和在座的同仁來分享我對未來教育的一些想法。

在這樣一個舞臺,我們是進入到一個時空的隧道,我們和時間共舞。我們觸摸時間、把握時間,我們介於過去和未來之間,我們在想過去意味著什麼、現在意味著什麼、未來又意味著什麼。而這樣一個話題從歷史到現在、從中國到國際其他的國家,幾乎所有的有識之士都在關注時間的問題。把時間和教育結合在一起,以未來教育作為一個切入點,我認為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和時代的期盼。

我想借這個機會分享三個觀點:

觀點一:過去未去

《未來的衝擊》的作者Alvin Toffler到中國的時候,有中國的讀者看到他,攔住他跟他說,你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而Alvin Toffler本人有一種比較謙遜的態度,他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難道一本書能對中國影響這麼大嗎?我認為他的謙遜符合事實,過去未去意味著兩個方面,我們要和過去共舞。

一,尊重過去、尊重歷史,很好地研究歷史優秀的文化傳統,歷史留下來的高級的智慧。

許多事情在變,有很多事情不變,就是留在我們每一個人深層的文化基因不變,這樣的文化基因值得我們很好地研究、很好地萃取、很好地保留。許多思想看似新,但是不過是過去智慧的再發現,或者以新的方式再綜合。

二,要很好地審慎過去需要我們拋棄的一些東西,特別是心智模式。

魯迅先生曾在《阿Q正傳》當中說,剪掉辮子就革命了嗎?不一定。需要自我革命,就需要超越心智模式。因此,在教育發展的過程當中,要不斷檢討我們的歷史、我們的傳統,哪些還在制約著我們、束縛著我們走向更輝煌的明天。所有的輝煌取決於我們的心智模式,只有心智模式的革命,才有可能真正到達理想的彼岸。

觀點二:未來已來

在過去的幾十年過程當中,世界經歷了巨大的變革,特別是信息革命、大數據的來臨,摩爾定律所揭示的人類科技的進步,已經帶到了一個新的時代。由農業文明到工業時代、信息化時代,特別是到今天的智慧時代,數據逐步替代了原有的稀缺資源,成為現代組織經濟活動的核心要素,大數據時代很好地闡釋了未來已來這樣的一個節奏。

未來已來,人類要和人的作品(人工智慧)很好地合作。有很多工作會過時,有很多過去的勞動會被機器所取代,但是還有一些依然需要人的努力、人的參與、人的奉獻。

《紐約客》刊登過BBC的三項調查,調查生動地反映了有一些是不過時的,而有一些是需要被淘汰的。所有不過時的往往就是跟人和人之間的互動連在一起。未來已來,其實很早以前,一些未來學家就做過探討,剛才我提到的Toffler在1971年對33個中學生(大概15到16歲)做過一個實驗,讓他們每一個人寫7個未來發展的事件,最後收集到了193個。1971年搜集到的數據,預想在1980年有這樣一些可能的事件,其中有一些是真正具有高度預測力的。

他同時還做了一項調查,他讓這些中學生做兩欄的預測,世界大圖和個人的情況。從這個材料可以看出,對世界大圖的預測非常準確,對個人狀況的預測也比較準確,關鍵的問題是這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可以看出我們許多未來學家所預測的未來和許多人個人觀念當中個人選擇當中的未來關係不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對於未來的基本態度,我們對變革的基本態度。

我們說從個人到組織、國際組織,我們和未來的關係有這樣兩個緯度的,幾個可能的選擇:

選擇一:未來導向。

選擇二:被未來導向。

選擇三:反未來導向。

在個體和組織層面有兩類:

第一類:和個人有關。

第二類:和個人無關。

這樣我們就可以概括地說,事實上對個人、組織有兩種未來:

未來一:和個人有關。

未來二:和個人無關。

對教育來說,真正要做到的,就是能讓每一個人都把未來和自己聯繫起來,讓每一個人想像當中的未來都和自己關聯起來。

觀點三:未來以後

在過去和未來中間的當下,其實按照霍金的說法是一個點,未來和過去直接關聯,比如說當下我們在發言,發言的瞬間已經進入到未來,未來以後最核心的是什麼?

在1818年的時候有一位作家寫過《Frankenstein》,這本小說的主人公創造了一個科學怪物,這個怪物成為最後毀滅人類的一個怪物。在2013年有一個企業根據新的基因編輯,提供了一個工具包,這個工具包一旦推出將有巨大的商業價值,但是和美國的FDI發生了衝突,最後判例的結果是阻止這樣的商業行為,因為涉及到倫理。

在2019年11月19號,哈佛史丹福大學的Feifei Li和伯克利大學的Jennifer Doudna有一次對話,一個是涉及多人工智慧的倫理,一個是涉及到基因編輯的倫理。共同探討的一個問題是在科技發展之後,如何守住人類最核心的價值,這就是倫理的問題。

所以,接下來我想,對當前的教育來說,如何面向未來,如何使未來和我們當下能夠進行很好地連接,如何使未來和每個人發生關係,有六個方面一個閉環(平衡、轉型、身體力行、創新、溝通、可持續發展)。

均衡,高情感和高科技相互的結合,是教育的最高目標。有一本書中強調了最高的至善就叫良智,由擅長什麼要走向為什麼而擅長,這就需要高高舉起倫理的大旗,能夠充分以均衡的觀點來推動教育的發展。

轉型,要從原來舊有的一套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教學方法走向新的境界。我們不可能在原有的平臺上能夠有所發展,必須要能夠自我破壞、超越、轉型。由第一弧到第二弧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但是我們必須要這樣做。在學習觀的變化由學習到非學習、反學習再到再學習,整個過程構成學習的幾種形態。

身體力行,必須用行動學習的方式,來重塑當代的教育方式。過去我們偏重於知識教育,我們偏重於僵死的、呆板的教育,許多問題都出在我們的知識和行動之間是有距離的,未來教育的發展需要很好地把學習和行動結合在一起。當前我們國家的教育方針進一步提高了對勞動教育的看法,但是當前的勞動教育和過去的勞動教育有很大的差別,是很好地要把知識和它的應用結合在一起的勞動教育。在這個過程當中就需要一次次地通過決策結果反饋到我們的統一變量、思維變量、價值觀。

創新,珠海剛剛召開了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許多同行在大會上分享了教育創新的最新成果,我想人工智慧、智慧教室、虛擬實境等等這樣的技術手段,對促進教育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但是還不夠。技術的變革不是通向未來教育倫理價值的通天塔,還需要更多的因素參與其中,這就是溝通、連接。

溝通,我們都知道現實的世界有三類世界(可能現實、主觀現實、交互現實),對於教育來說,交互現實是界定教育本質的最重要的一個核心內涵,下面這個公式反映了教育的高度概括。廣義上,教育可以包括人類活動的一切方面;狹義上,教育就是教者和學生之間的一種關係,而這種關係之間的互動、溝通和相互連接是教育的本質。沒有很好的溝通、互動,沒有人和人之間很好的連接,我認為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

可持續發展,我們說的倫理當中最後劃句號的價值觀。前面幾位先生都談到了教育的公平、教育均等、教育質量等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30報告當中提出了17個標準,其中16個標準和目標都和教育有關。過去我們可能只關注SDG 4,但是除了SDG 4之外,幾乎所有的一切都和教育有關係。因此我們說教育是一個真正觸摸每個人的靈魂,觸摸每個社會的角落,觸摸全球任何地方的最重要的一項事業。

什麼是交互大學?

在這個過程當中,北京師範大學也勇於擔當,比如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們有一批學者很好地在治理大氣汙染,進行實時的監測,很好地把這些數據、成果反饋到區域和國家的層面,影響國家的政策,幫助世界有一片藍天。

同時,我們的教育質量監測、教育質量發展的一批團隊,也深入到一線和我們的地方行政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很好地合作,共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在推動教育質量的提高。這樣的一些事件如果概括起來,都是一個大學在當下應該承擔的責任。

為此,北京師範大學也提出交互大學的概念。大學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由重視人才培養的學院到強調科研作用的大學,再到重視社會服務的多元大學。

我們以為現在大學進入到了交互大學的時代,這樣一個交互大學的時代就是反映在大學和大學之間、大學和科研機構之間、大學和社會之間、大學和政府管理部門之間,國內的大學和國外的大學和國外的機構之間的交互性、交互深度、交互頻度遠遠超越了過去任何一個時代,交互時代的大學需要創立更新的教育理念,需要發展更新的教育技術。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守住教育的倫理。所以我們也在倡導,學術卓越、社會責任、國際理解是三大支柱。北京師範大學長期致力於教師、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所以對北師大來說,還有一個支柱是教育創新。

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作為一個大學的力量也許有限,但是大學培養的人,大學和其他的社會、政府、國際國內的同行共同所構築的網絡、平臺,真的有可能是影響未來、創造未來、改變未來的重要載體、重要主體。

所以對SDG來說,最重要的恐怕是第17個目標,能讓所有教育的部門攜起手來,超越區域、超越國別,能夠相互合作、加強溝通,共創人類美好未來,真正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上海師範大學附屬舟山中旭學校正式揭牌啦
    舟山市普陀區副區長李莉,上海師範大學校長朱自強、副校長張崢嶸,舟山市普陀區教育局局長周磊斌,旭輝教育副總裁、上師大附屬舟山中旭學校校長侯著久,恆大地產華東公司舟山公司項目總吳方輝,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師範大學未來教育學院院長張際平出席揭牌儀式,全市各區相關部門領導、教育同仁、社會各界朋友、全體師生共同參加了此次儀式。
  • 清華賦能 慕華成志助力龍華打造未來教育新高地
    隨後,圍繞如何建立「未來學校」,如何化解「未來課堂」等最大難點,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平原外國語學校執行校長周劍,北京八中固安分校副校長王忠,三亞市海棠區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王秀紅,教育部陝西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中心專家、思維導學倡導者房超平和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學校、龍華區外國語學校、新華中學、觀瀾二中、玉龍學校、民治中學、高峰學校等深圳7所學校校長和教學負責人,不僅基於各區域名校的探索實踐成效進行了案例分享,也對課題落地展開了具有建設性的討論與交流。
  • 教育專家點讚騰訊教育 平臺穩定、可靠、容易掌握
    3月14-15日,由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騰訊教育聯合主辦的「未來在線教育雲端論壇」在線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6000多名教育工作者齊聚「雲端」,通過「直播+互動」的形式,與教育專家、校長代表和企業精英等分享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的實踐經驗,研討未來在線教育的發展新思路。
  • 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就業率最新排名
    那三所學校的就業率如何呢?小編首先要說明並不是拿三所高校作比較,只是想讓大家了解一下三所高校的實力,為2021年的考生做個參考。小編從全國排名、就業率、去向最多的行業等方面進行了總結。具體數據均來自網絡,僅供參考。
  •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教學模式如何改革創新?上海師範大學召開研討會
    10月17日,上海師範大學召開「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研討會,會議由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承辦。上海師範大學供圖上海師範大學校副校長李曄在致辭中指出,面對疫情下「停課不停學」的特殊形勢,在線教育成為學校教育探索向未來形態轉型的「實戰練兵場」。
  • 西華師範大學:卓越教師,這樣煉成
    近日,西華師範大學在「課堂教學質量月」活動中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教學比賽。  本次比賽的選手均通過計算機隨機抽取,既有從教近30年的老教師,也有剛入職不久的青年教師。學校舉辦此次競教的目的,是加強不同教學單位之間和不同年齡階段教師之間教學技能、教學藝術的交流切磋,以便他們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只有先打造出教學名師,他們才能將學生鍛造成未來的名師。
  • 花開東城,十年芬芳 杭州師範大學東城教育集團舉行10周年慶祝大會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郭端宇 通訊員 林蕾)十載櫛風沐雨,十載砥礪前行,東城教育集團在時代洪流中披荊斬棘,勇往直。2019年9月19日,「花開東城,十年芬芳」杭州師範大學東城教育集團的十周年慶祝大會在杭州大劇院隆重舉行,杭州師範大學有關領導、江幹區部分領導、九堡街道部分領導以及部分企業家代表出席了本次大會。
  • 北京師範大學啟動「青少年人工智慧創新計劃」,編程貓為其開放40節...
    近日,編程貓鼎力支持北京師範大學「元卓計劃」,在平臺免費開放40節優質少兒編程公開課。為應對人工智慧時代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更好地開展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編程貓全力提供優質少兒編程學習資源,讓更多青少年有機會接觸和學習到具有實用性、前瞻性的編程知識,跟緊時代步伐,拓寬眼界和思維。據悉,去年年底,北京師範大學啟動了面向全國的「青少年人工智慧創新計劃」(又名「元卓計劃」)。
  • 樂學教育集團面向全國高中學校推廣優質數字資源共享公益項目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曾德華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熊璋教授、中國教育信息化雜誌社周一社長、山東莘縣第二中學周西政校長、樂學教育集團創始人兼總裁曹允東先生、樂學教育集團營運長商其坤先生、樂學教育集團副總裁李政先生等40多位嘉賓和媒體朋友們出席研討會,共同圍繞「如何提升學生信息素養」進行了深度研討和思想碰撞。中國教育信息化雜誌社社長周一主持會議。
  • 2018中國教育報校長大會即將召開
    楊志成 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  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博士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學位,副研究員。兼任北京市教育學會學習與思維研究會理事長。  林衛民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助理、北外附校(北京)校長  研究員、特級教師,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助理、北外附校(北京)校長,北外溫州瑞安附校校長。曾任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杭州外國語學校(隸屬浙江省教育廳)校長,曾兼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督學、省特級教師協會副會長、浙江省課程改革專家組成員,浙江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導師。
  • 國學教育熱鬧背後隱憂重重 如何定義仍是問題
    但是,國學教育和研究的重鎮當然在高校。  記者通過兩天參會觀察採訪發現,在一片繁榮興旺的背後,國學教育也存在著諸多隱憂和難題。  ◎ 深圳特區報記者 王紹培  如何定義國學仍然是一個問題  在兩天的會議上,如何定義國學仍然是一個問題。到底何謂「國學」?即使是國學專家們也言人人殊。
  • ETNews | 《中國基礎教育大數據發展藍皮書》發布:從」走向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到」大數據助力教育治理現代化「
    京時間2018年5月30日,《中國基礎教育大數據發展藍皮書(2016-2017)》發布會暨第四屆「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周閉幕式在北京世紀金源大飯店舉行,此次發布會上,《中國基礎教育大數據發展藍皮書(2016-2017)》正式對外發布。此份藍皮書由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江蘇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北京拓思德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編制。
  • 北京吉利學院歡迎臺灣大同大學林永仁常務副校長一行到校訪問交流
    繼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高峰論壇在北京吉利學院成功舉辦後,臺灣大同大學林永仁常務副校長一行到北京吉利學院訪問交流。7月5日下午,臺灣大同大學常務副校長林永仁一行3人到北京吉利學院訪問交流。來訪者有:臺灣中華兩岸教育文化交流學會顧問李棟梁、臺灣中華兩岸教育文化交流學會秘書長周希烱。
  • 未成年人觸網率99.2% 青少年該如何正確使用網際網路
    青少年如何提高網絡素養?「當我們擁有了面向未來的先進教育工具和教育產品時,我們的網絡素養能否與時俱進,成為開展未來教育的先決因素之一。」 在日前由21世紀英語教育傳媒、新教育研究院和騰訊共同舉辦的「青少年網絡素養與教育創新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如是說。
  • 疫情後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在慕華成志召開
    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秘書長霍國慶,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交通大學教授、九三學社、中央委員王元豐,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王穎,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韓景陽,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導、國家督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九三中央教育文化專門委員會主任劉堅,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人事教育處處長
  • 北京市大學排行榜「出爐了」,清華第一,北京師範大學位居第四
    文/教育成長學院 (歡迎分享轉載)沒人說人生很容易,有時人生走起來相當辛苦,但我們往往是在辛苦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它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這座城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四大古都之一。
  • 北京師範大學考研解讀
    北京師範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是一所以教師教育、教育科學和文理基礎學科為主要特色的著名學府,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首批「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11個學科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北京師範大學學科綜合實力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 華東師範大學第五附屬學校籤約
    華東師範大學與嘉定區人民政府於11月12日籤署合作協議,共同推進華東師範大學第五附屬學校建設。華東師大在嘉定區已形成辦學類型多元化、特色化的基礎教育學校矩陣。  開設54個班的九年一貫制學校  根據雙方合作協議,華東師範大學第五附屬學校位於徐行鎮,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規劃佔地約90畝,初步確定學校辦學規模為54個班,其中小學部30個班,初中部24個班。
  • ...理論學科引領作用,不斷深化『四史』學習教育」在華東師範大學...
    如何融入思政課」作主題發言。她表示,要把「四史」融入思政課,首先要加強教師的專業隊伍建設,其次是要求教師要適應不同學生主體的現狀和要求,再次是相關部門要積極開展與「四史」相關的教育工作,最後要建立一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學習聯動機制。  齊衛平在點評時表示,「四史」學習是面向全社會的一場思想教育,也可以看作是面向全體人民的一次社會動員。
  • 西華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2018年西華師範大學成人高考招生簡章學校簡介:西華師範大學是四川省屬重點大學,創建於1946年。現有71個本科專業,有文學、歷史學、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