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蘭(抄襲必究)
科學理論與自然界是什麼關係?簡單來說,自然界和科學理論存在著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深入一點來說也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深刻、還有點哲理的問題。首先,自然界這個名詞就包含了特別大的範圍,涵蓋了客觀物質世界中存在的一切,包括我們人類所構建的整個社會。
很多時候,大家都會將自然俠義的理解為大自然中的自然環境,並將人類社會刨除這個範疇。然而,從以研究人類社會為主的社會科學,到以研究有機界和無機界為主的自然科學,都說明了人類(數百萬年的演化歷程)和所謂的意識(比如,我們認為人類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其實都只不過是自然在經歷了漫長時間演化之後所得出的最高產物。
因為,人類的所有生產活動其實都在自然界中進行,包括所有科學理論的形成。事實上,我們常說的科學理論,其本質上就是一種具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推理、判斷和概念都是其構成部分中的重要部分。只不過科學領域相關體系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漫長的時間過程,以及歷代人的積累之上。
而且,在遙遠的古代,當時的科學技術不比現在,所以該時期的科學主要是通過一些現象積累而來的經驗。人類從古猿時期進化到現代人類,已歷經數百萬年的時間,在這個漫長的時間裡,不僅人類自身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比如,直立行走和身體毛髮的消失等),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隨著時間的遞進而同步改變。
不可否認,現存於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曾停止進化,它們也這場漫長的生命競爭者生存了下來,並活躍於如今的自然界之中。而人類之所以可以稱自己為食物鏈頂端的高等動物,本質上就在於人類比其他動物更善於總結和發現。我們不僅會將自己生活中形成的經驗總結起來,更勇於通過設想和驗證的方式來探索未知。
經常會看到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了人類,那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其實是我們主觀上一廂情願的想法。地球已有數十億年的年齡,而人類在地球上的存在時間就像是短短的一瞬間而已,人類的消失對地球本身而言不值一提,即便是人類文明也會在地質變化較長一段時期之後被徹底掩埋。
眾所周知,在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地球上同樣出現過其他生物,而這些生命都不過是自然界組成的一部分罷了。即便沒有了它們、又或是如今的人類,自然界也不會因此而不復存在,比如,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徹底絕跡的恐龍這一族,儘管它們稱霸了當時的世界,但現在卻也只能在化石中找到存在過的痕跡。
以我們現在對宇宙的認知,相信大家都應該清楚並不是所有星球上都有生命存在,至少我們目前也未發現外星生命。但那裡的世界難道就不是自然界了嗎?我們不就是通過研究這些星球周圍的環境與其自身的星體特徵,從而得出是否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嗎?生命能不能在一片土地中孕育出來,完全取決於自然界對生命的友好程度。
而我們人類在自然界中進行的所有科學研究,本質上不僅是對未知的好奇,更主要的是為了讓自己更長久地活下去罷了。簡而言之,少了人類的自然界,或少了人類的科學研究,這都不會對自然界帶來什麼根本上的影響。因為,生命本就是周而復始的迭代,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生命形態是從地球誕生之日開始,就一直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上,包括我們的地球也有自己既定的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