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墨說丨「鯉魚跳龍門」原型是它,最近這條魚代表武漢到美洲請客

2021-01-08 百家號

2018年4月20日,北美洲,多米尼加。

國際軍體第73屆代表大會上,

播放了一段來自武漢的宣傳片。

在1分30秒的視頻裡,

一隻叫做「兵兵」的中華鱘大展身手,

遊泳、跳傘、越野、射擊、網球、田徑……

作為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的吉祥物,

靈動的「兵兵」點燃了人們的熱情。

宣傳片播放結束,

全場安靜5秒鐘後,

88個國際軍體成員國代表

送以持久的掌聲。

網絡圖,圖文無關

大會現場,

中華鱘「兵兵」

代表武漢向世界發出邀請:

2019年10月,歡迎各國朋友來中國做客,歡迎來武漢參加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

第二天,2018年4月21日,數千裡之外的武漢市漢口江灘。包括中科院院士、魚類生物學家曹文宣在內,百餘名公眾代表見證了一場特殊的放流活動。

這一天是第三個「世界魚類洄遊日」,50餘尾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中華鱘,第一次遊進了長江的懷抱。

這群一歲半的中華鱘,自由遊弋在天地之間,等待它們的將是星辰大海。

先來說說「世界魚類洄遊日」

每年冬季,遼闊的中國總要迎來一場規模浩大的周期性大遷徙,人類的春運。

殊不知,魚兒們「春運」也瘋狂。

在江河湖海中,生活著這麼一類魚,為了繁衍生息而離開故土,歷盡充滿艱辛的遷徙之旅,或往返於海水與淡水之間,或穿行於河流湖泊間,因此被稱為「洄遊魚類」。

跟人類一樣,這些洄遊魚不論走多遠,到了回家的時候,一定會義無反顧。

與人類境遇不同的是,很多洄遊魚在回家的路上面臨著各種威脅,其中人類活動的影響最為嚴重,如水壩、堰和水閘等水利設施擾亂了河流的自然流動,阻礙了魚類洄遊的通道。

然而,洄遊魚類是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它維持著河流生態系統的健康和豐饒物產。

2011年,在歐盟的資助下,Living North Sea項目在大西洋北海地區舉行了一場慶祝魚兒洄遊「回家」的開放日活動。

這一天,歐洲7個國家25個地區同步開展公眾參與活動,「世界魚類洄遊日」由此應運而生。

在世界魚類洄遊基金會赫爾曼沃寧根(Herman Wanningen)的倡議下,從2014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世界魚類洄遊日」,旨在喚醒公眾對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和洄遊魚類通道的重視。在WWF等多個國際環保組織的共同努力下,這一國際性節日誕生。

2014年5月24日,首個「世界魚類洄遊日」獲得全球53個國家的支持。

2016年5月21日,第二個「世界魚類洄遊日」,全球共有1500多個組織參加了350多場活動。這一天,在中國農業部和全國水生野生動物分會的推動下,中華鱘保護救助聯盟正式成立。

2018年4月21日是第三個「世界魚類洄遊日」,主題為「人、水、魚,和諧共生」。

中華鱘,

正是洄遊魚類最典型的代表,

它是最古老的魚類,

曾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它們生在長江、長在大海,無論遊多遠,都會遵循古老的基因,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長江口,溯江而上數千公裡,完成種群代代延續。

正是由於這樣執著的「千裡尋根」,所以人們才稱它為「中華鱘」。

我們熟悉的典故「鯉魚跳龍門」,在現實中的原型,就是以中華鱘為代表的洄遊魚類。只不過,中華鱘跳龍門不是為「騰躍成龍」,而是為了繁衍後代。

鱘魚產卵多在江河上遊的急灘地帶,而山、陝兩省交界處的黃河龍門一帶正具有以上地貌特徵,因而成為鱘魚雲集產卵的一個理想場所。

每年繁殖季節,大批鱘魚洄遊至龍門穴洞之處集結,並且在臨產卵前兩三天內頻繁跳躍。鱘魚在古代又叫「鮪魚」「鱣魚」。由於古代大鯉亦名「鱣」,故古人將「鮪鱣」與大鯉相混,傳為「鯉魚躍龍門」。

時間的長河滾滾流淌,曾經廣泛存在於黃河、長江等中國江河的中華鱘,目前只剩下長江中華鱘。

中華鱘08WWF雷進宇

科學界對中華鱘的第一次認識始於1972年。四川省長江水產資源調查組對該省境內長江段的中華鱘、達氏鱘進行調查,中國科學界對中華鱘的研究由此開啟。

中華鱘屬溯河產卵洄遊性魚類,每年10-11月,它們到長江上遊繁殖。隨後,幼苗順江而下,到長江口稍作停留,然後在大海中發育。性成熟後,中華鱘遊回長江,繼續繁殖後代,往返路徑長達5000多公裡。

中華鱘的千裡尋根之路,

近年來變得危機重重。

漁網、螺旋槳、電魚器、水電站,甚至江中一顆廢棄電池,都有可能讓中華鱘的尋根之旅變成絕命之旅。

北京海洋館裡,有一條叫「後福」的中華鱘,她是20年來發現的最大的野生中華鱘。

後福是一個「準媽媽」,她在洄遊了一千多公裡後,在武漢江段被漁民誤捕受傷,拖上岸時已是遍體鱗傷。

2015年它被送到北京療養,人們當時給它取名「後福」,意思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但,「後福」二字,在現實面前卻顯得那麼無力。

野生中華鱘的命運,甚至比大熊貓還令人堪憂。201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野生大熊貓數量有1864隻,而每年洄遊到長江產卵的中華鱘不足百尾。

相關科研機構數據顯示:20世紀70年代,長江裡的繁殖群體能達到1萬餘尾。葛洲壩截流的上世紀80年代,驟減到2176尾。2000年僅有363尾,2010年估算只剩57尾。目前,中華鱘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

歷史上,中華鱘會溯江而上一直到金沙江,長江上遊有十幾處天然產卵場。上世紀80年代葛洲壩的修建,截斷了這一古老物種億萬年來的洄遊通道。中華鱘在長江的洄遊路徑縮短近一半,其命運也由此被徹底改變。

野生中華鱘正常產卵期為每年10月至11月,2013年,科研人員首次未在葛洲壩下遊監測到野生中華鱘產卵行為。2014年,仍然沒有。直到2015年春,上海長江口出現大批中華鱘幼魚。

中華鱘幼苗08長江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

這意味著,中華鱘的自然產卵場可能發生了轉移。同時也意味著,野生中華鱘種群仍然在頑強地生存。

2015年10月,農業部組織相關科研機構,啟動中華鱘新產卵場大型科考,墨墨隨隊採訪。200多名專家,歷時4個多月,沿著湖北宜昌至安徽安慶1041公裡江段搜尋,試圖尋找野生中華鱘產卵的跡象,然而,一無所獲。

人們沒有放棄尋找。

2016年11月初開始,上述幾家科研機構繼續在葛洲壩下江段展開中華鱘繁殖監測工作。2016年11月24日終於監測到中華鱘產卵。

然而,這樣的歡喜未能持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告訴墨墨,2017年冬至今,尚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產卵。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的趙峰博士說,今年長江入海口也還沒有監測到野生中華鱘幼魚。

在今年4月21日的「世界魚類洄遊日」武漢活動現場,來自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的水生生物研究專家,還與公眾分享了長江大保護的前沿科研報告。

復旦大學教授陳家寬說,中華鱘正常不正常,直接反映了長江健康不健康。他建議,儘快出臺《長江流域管理法》,並把洄遊魚類的保護作為長江大保護的突破口。

2015年10月,農業部發布《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2015年底尋找新產卵場的大型科考便是該計劃的首個行動。

08WWF

《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提出了就地保護、遷地保護、遺傳資源保護和支撐保障的總體行動方案,以期緩解不利影響、減緩中華鱘的衰退趨勢、實現物種延續。

拯救的前提是,找到洄遊中華鱘的所有可能的棲息地,儘快成立保護區。全國水生野生動物分會會長李彥亮透露,相關部門正積極推動中華鱘保護區升級,位於上遊宜昌及上海長江口的兩個中華鱘保護區,有望在年內由省級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

提及一直呼籲的「長江流域全面禁捕十年」,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表示充滿信心。今年1月,長江全流域全面禁捕已邁出突破性一步,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涉及長江流域的天然水面接近三分之一,涉及近60%的漁民。

據透露,根據目前的計劃,預計2022年宣布長江全流域全面禁捕,自然保護區永久禁捕,其他水域10年禁捕。

古老的中華鱘,

自遙遠的白堊紀遊來,

已歷1.4億年,

它們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

也見證了恐龍的繁盛與滅亡。

在我們的時代,

中華鱘的命運何去何從?

中華鱘研究者王成友曾告訴墨墨,中華鱘很神奇:

它們不僅能精準地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長江口,逆江而上完成種群代代延續,並且在一年多時間、3000多公裡的長途跋涉過程中,粒食不進,表現出驚人的耐飢、耐勞、辨別方向的能力。這個謎底,至今仍未解開。

王成友不希望,長江中的另一個古老精靈白鱘的命運重演:

我們還沒了解白鱘的時候,

它就已經沒有了。

2002年前後,

白鱘也是突然消失一年,

第二年又出現,

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來源:楚天都市報原創

記者:陳凌墨

編輯:肖苔

相關焦點

  • 永定河「鯉魚跳龍門」的主角並不是鯉魚
    中國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是傳說千百年的勵志故事,更是中國人民不畏懼艱辛,奮發向上的象徵。魚躍龍門的故事到底只是傳說,還是現實,這個問題可能有千萬個人問過。最近有一系列的報導,向人們詮釋了現實版的魚躍龍門。
  • 河南人對鯉魚跳龍門的情懷
    具有悠久歷史,《詩經》有雲「豈其食魚,必河之鯉」,一向為食之上品。鄭州黃河鯉魚體體態優美整體呈梭型,魚身側扁而腹圓,頭背間呈緩緩上升的弧形,體側鱗片金黃色,腹部色淡而白。臀鰭、尾柄下葉呈橙紅色,胸鰭、腹鰭呈桔紅色體態呈紅色,整體是淺金黃色的,就像一把漂亮的金梭。色彩漂亮體態流暢是黃河鯉魚區別於普通鯉魚的特點之一其實鯉魚的品種很多,為什麼一定要吃黃河鯉魚呢?
  • 鯉魚為什麼「跳龍門」,跳過龍門真的能化身為龍嗎?
    對於鯉魚來說,鯉魚是我國的吉祥物。在許多的神話故事中,鯉魚被人們當作富裕、如意、勇敢、善良的象徵;可能有些人聽說過「魚躍龍門」的故事,而故事中的魚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鯉魚」。我們都知道鯉魚喜歡生活在水草叢生的池塘、湖泊或是河流之中,鯉魚的鱗片比一般的魚要大,嘴邊長有觸鬚;而且它們的性情溫順,相互之間和平又愛,從來都不會出現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情況出現。
  • 成語「鯉魚跳龍門」背後有一個令人心酸的典故。這是什麼?
    當時,龍門未開鑿,伊水流到洛陽就被龍門山擋住了,河水在山南積成了一個大湖。黃河鯉魚聽說龍門的風景很美,都想大飽眼福。於是,他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出發,遊過洛河,沿伊河逆流而上,來到龍門水濺起的地方。然而,鯉魚們卻被難倒了。因為龍門山上沒有水路,他們上不去,只好堆積在北山腳下。正當鯉魚愁眉苦臉的時候,一條大紅鯉魚對朋友們說:「我有個主意,我們跳過龍門山怎麼樣?」
  • 老寨山之鯉魚跳龍門
    這御馬,本是東海神龍,特奉玉帝敕命,下凡來到人間,協助唐太宗建基立業,它所飲之水,來自於東海。有一尾紅鯉魚,兜在那「飲馬水」中,跨越了千溝萬壑,被迫跟隨著遷移,「落戶」於老寨山。這紅鯉魚,出身大海,經歷大世面,見過大風浪,自然地,不肯「窩居」在「飲馬槽」中。唐太宗的「御馬」東行了,紅鯉魚以「神通」,聯繫那「御馬」,請求它幫忙,將自己帶回東海。
  • 朋友請客,花200元買了1條「大嘴魚」,原本覺得寒酸,切開後樂了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特別喜歡吃海鮮,海鮮的種類有很多,比如大蝦,螃蟹,各種各樣的魚等,每個人的口味不同,喜歡吃的海鮮自然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在請別人吃飯的時候,基本上都會準備一些菜,來滿足不同朋友的口感,但是我朋友在請客吃飯的時候,僅僅花了200塊錢買了一條「大嘴魚」,原本覺得特別寒酸,但是切開後樂了
  • 長江江豚湖北宜昌上演「鯉魚跳龍門」
    長江江豚上演「鯉魚跳龍門」 景衛東 攝江豚是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 景衛東 攝 長江江豚在葛洲壩下遊水域躍出水面 景衛東 攝 近日,在長江湖北宜昌段,一頭長江江豚在葛洲壩下遊水域躍出水面,猶如「鯉魚跳龍門
  • 一條魚鎮住整條河!只需放這條魚,就能殺得亞洲鯉魚「片甲不留」
    一條魚鎮住整條河!只需放進這條魚,就能殺得亞洲鯉魚「片甲不留」!亞洲鯉魚是一種適應力比較強的魚類。它們的食量比較大,每天都可以吃掉接近於自身體重一半左右的食物。有人在河流中曾捕到一條鯉魚王,一個成年人想要抱起這條大鯉魚時也是有一點吃力的。
  • 家庭裝飾畫 名家國畫荷花鯉魚圖是佳選
    張洪山荷花鯉魚九魚圖《連年有餘》場景展示 這幅《連年有餘》,由國家一級美術師張洪山一筆一墨精心創作而成,精緻細膩的工筆畫,為九條錦鯉小可愛繪出了靈魂感。畫作以鯉魚和荷花兩個元素相結合,荷花粉白嬌嫩,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寓意濁世中,獨守純潔、清白。
  • 為什麼說鯉魚是最難吃的魚?
    不知道是全國通用還是地方說法,小時候大人總是說「小孩子要多吃點魚,以後會很聰明」,但是魚,容易受傷,所以我是不吃的。後來,聽人問:「像很多觀賞性的河流,都會有很多鯉魚,而且都特別胖,而且我都沒吃鯉魚。鯉魚是不是不好吃?」
  • 適合掛家裡的裝飾畫,國畫荷花鯉魚圖,張洪山佳作賞析
    適合掛家裡的裝飾畫,一來看看小編的推薦吧~易從網籤約藝術家張洪山荷花鯉魚圖張洪山荷花鯉魚九魚圖《連年有餘》場景展示這幅《連年有餘》,由國家一級美術師張洪山一筆一墨精心創作而成,精緻細膩的工筆畫,為九條錦鯉小可愛繪出了靈魂感。它們肆意暢遊、嬉戲玩鬧,逼真靈動、栩栩如生。雖不畫水,但猶如魚遊於水之感,滿池遊魚的歡悅之情、祥利之態躍然紙上。
  • 山海經|帶給人類豐收和喜悅的文鰩魚,長著鯉魚的身體鳥兒的翅膀
    據說福娃貝貝的原型就是《山海經》中記載的文鰩魚。為什麼是文鰩魚呢?因為文鰩魚是一隻會飛的魚,它經常在東海和西海之間飛來飛去,用它作為吉祥物,一來象徵一種東西文化的交流,二來象徵體育運動的飛躍發展。那這只會飛的魚是不是真的存在呢?《山海經》裡說,在鐘山向西八百裡的地方,也就是今天新疆的莎車縣,有一座山叫泰器山。
  • 靜安大悅城霓虹街步行街設計引用「鯉魚跳龍門」等傳統典故
    上海靜安大悅城霓虹街步行街設計在維持霓虹街原有特質的基礎上,結合諸多國潮元素,引用「鯉魚跳龍門」等傳統典故、以及「饕餮」等傳統文化元素,並結合帶有科技感的現代新材料鐳射片,既有民族特色、又炫酷無比!怎麼樣?趕緊和步行街設計公司天霸設計一起來看看吧!
  • 旺風水字畫九魚圖欣賞 兩位畫家都畫出了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吉祥",可謂是人們熟知且十分喜愛的字眼,它往往喻示著人們良好的祈求、美好的憧憬和善良的祝福,給人們帶來希望和幸福。九魚圖就是國畫中的一種吉祥構圖,顧名思義,有九條鯉魚組成,搭配其他吉祥素材,刻畫出一幅集欣賞、裝飾、風水為一身的吉祥字畫。
  • 鯉魚是底棲魚類的典型代表,生物特性都匯總在這裡了,釣鯉很實用
    鯉魚在我國是個很神奇的存在,北方釣魚人視它為寶貝,南方釣魚人卻對它愛答不理;北方人愛吃鯉魚,南方人卻說它是「發物」,不宜食用!鯉魚跳龍門被說成吉祥物,四大家魚卻沒有它!不論怎樣,對我們釣魚人來說,除了鯽魚外,就數鯉魚最具有廣譜性了,當然,說的是淡水手竿釣魚,眼下時節,馬上進入夏季,鯉魚甩籽行為也基本結束,正式進入釣鯉旺季。
  • 為鯉魚正名:沒人吃?不好吃?沒人養?調皮搗蛋還是吉祥物?
    當時一起釣魚的不止我一個,還有其他人,他們比我的運氣好,拉了不少白鰱和翹嘴白條,很多人看魚的人都買下了,卻沒有一個人買我的這條大鯉魚,有人還說可惜了是條鯉魚!為什麼都不吃鯉魚呢?作為一道菜品。我覺得鯉魚很好吃啊!就像當天晚上吃紅燒鯉魚一樣,我還是覺得鯉魚很不錯!但是我們這裡很少有人吃鯉魚,而且也很少看見有人吃鯉魚!
  • 畫家藍健康作品裡中國人的「鯉魚情結」
    故其被盛譽為中國新「魚王」,可謂是當之無愧。藍健康老師八尺橫幅新作《和諧有餘》(作品選自:易從網)在國畫魚圖中,荷花九魚圖是較為常見的題材。荷花潔白無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寓意濁世中,獨守純潔、清白。鯉魚又有鯉魚跳龍門之意,象徵富貴,有餘而富足。
  • 囤年貨2:精心準備的一條小鯉魚,用來做菩薩魚,當然還有豬頭肉
    菩薩魚:年關將近,我們這裡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一條菩薩魚用來祭祖和孝敬菩薩。這條菩薩魚不是大家熟悉的中華鬥魚,而是一條鯉魚,而且還必須是一條小鯉魚才行,為什麼要這樣桌,還是有一些講究的。我們這邊過春節祭祖和孝敬菩薩必須要準備兩種祭品,一是豬頭,其次是菩薩魚。
  • 體型和鯉魚相似,但它魚鱗細小和一般的鯉魚魚鱗不像,什麼魚呢?
    喜歡釣魚的朋友都喜歡選擇一個好的釣點盡情的享受釣魚帶來的樂趣,釣到的魚也是看心情放生還是帶回家,對他們來說這都不重要。在一些山中河裡,就會有幸釣上一些稀奇的魚類了,估計很多釣魚人都沒見多呢。就像這幾個人,野外山中釣魚,意外釣上了一條像鯉魚的魚。河流清澈見底,只是岸邊雜草多,天氣也很好,要是站在水中釣魚也可以了。等候半天,其中一男子釣上了一條魚,剛開始看到的時候以為是鯉魚呢。確實,體型和鯉魚真的很像,但是這條魚的魚鱗卻是很小的,和一般的鯉魚魚鱗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 九魚圖 九魚圖作品欣賞
    九魚圖是具有吉祥如意寓意的國畫。自古「九」就有長久之意。「魚」則為萬事如意。九條可愛的錦鯉在水中嬉鬧,寓意著長久的吉祥如意。魚在民間寓意喜慶祥和,我國自古就有「鯉魚跳龍門」的傳說,人們用鯉魚祝福年年有餘,事事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