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稱為「千古一聖」,其思想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甚至傳播到海外,現在世界各地都開設了不少孔子學院就是最好的證明。
不過,孔子除了講倫理道德,也講中庸之道,講「愚不可及」,實則跟「難得糊塗」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流傳的許多名句都有這些方面的意涵,是將「聰明」升華為「糊塗」的大智慧。
閒話少扯,言歸正處。
現在就讓我們探討一下孔子的其中一句名言,看看之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為人處世能帶來哪些啟迪。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去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但如果把這句話引申一下,內涵就廣泛了,泛指不過問別人的事情。
我們同學們,就往往容易犯這種毛病,不該自己管的事情、自己沒能力管的事情都好指手畫腳、說三道四,好「八卦」、好議論是非、好支招,這都是越位、「八卦」的典型。
大家都知道,足球場上有越位的規則,足球有足球的規則,社會有社會的規則,或明或暗,犯規了是會被吹罰的,人在社會上,「犯規」的時候也有人吹罰的,只是有些你聽得見、有些你聽不見。
同學們的「犯規動作」通常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之於工作
工作上,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就可以了,不是你的本職工作不要太過問,更不能越位。
上級的工作你不能過問,那不是你該管的事情,你管太寬了容易引起上級誤會,是不是想取而代之?會找個藉口修理你的。同事之間,不能太插手別人的事情,大家生存都不容易,你管得太多、管太寬了等於搶了別人飯碗,別人工作做沒做好、飯碗端沒端牢那是人家的事,你總不能把別人飯碗給砸了吧,你把別人飯碗砸了能不怨恨你麼?下屬的工作你也不能做,留點機會給下面的人表現,啥你都幹完了下屬會很沒自尊的,還扼殺了下屬升遷的夢想,吃力不討好的。
所以,做工作不能越位,留個機會讓別人生存,別壞了別人的好事。
二、之於生活
生活上,不要太摻和別人的是是非非,許多是非只是道聽途說,你不明就裡,甚至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你就跟著添油加醋隔空開罵,跟你有關係的要罵,跟你沒關係的也要罵,又傷害不到你,太「八卦」了只會招人討厭,過問了不該過問的事情,只會無故招惹上怨恨。
不是當事人,就無法體會到、無法理解到當事人的心境,在無法確定真相的情況下,絕不能靠揣測就隨便下結論,更不能光聽別人說幾句就妄下斷言,自己認為怎樣怎樣,無故搬弄是非,「八卦」不應該「八卦」的事,有時實則就是造謠,小則導致人與人之間關係惡化,重則導致社會秩序混亂。
所以,不是當事人,就無法知道真相,「八卦」就是越位了,後果可大可小,萬萬不可取。
三、之於感情
感情上,不是你的人就不要惦記了,那不關你的事,人家有人家的生活,不管過去發生過什麼,都已經成為過去,現在人家有人家的生活,你瞎操心、瞎惦記、瞎關心,會打擾到別人生活的。自己管好自己,操該操心的人就夠了。
別人的生活是別人的選擇,好過不好過都是別人的事,你太過惦記是為難自己,你太操心是操了不該操的心,你太關心會破壞別人的平靜生活,不但自己日子過不好,還害苦了別人家,嚴重的會破壞別人家庭、反目成仇。
所以,不是你的人該放的就要放下,不在那個位置就不是你的人,不是你的人就沒資格操心,根本就沒你說話的地方,把那個人還給他(她)自己,才是對他(她)最大的尊重、最好的祝福。
曾子說:「君子思不出其位。」所以,做人決不能操不該操的閒心,自己該幹嘛幹嘛,做好自己就夠了,別總想別人的事情、掂記著別人,操著不該操的心,這正是犯了孔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大忌,一個人就算再有本事,也要在自己的本位上行事,人不在那個位置、那個環境上就無法體驗、無法理解到那個位置、那個環境上的事情,瞎操心不但得不到別人的感激,反而容易招惹別人的忌恨。
人有時不要太聰明,該「糊塗」的時候不妨「糊塗」一下,切莫聰明反被聰明誤,「難得糊塗」,有時「糊塗」實則才是真正的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