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申夢芸 見習記者 唐銀
在森林裡搭建一座具有科技感小屋……這樣的場景,在科幻片中常出現。
而今天,它已走進我們生活:白色的鵝蛋形狀艙體,全景落地窗,坐落在露天森林。四川周邊山林中,出現了5組森林「太空艙」。
這些森林太空艙從哪來?用途是什麼?建造這些森林太空艙的是誰?
走訪200多個森林基地 在森林裡建造太空艙
建造太空艙的是一名成都創業者,成都金塊人連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孫沐生。
在做「太空艙」項目之前,孫沐生從事了5年的醫美行業。「跨界做太空艙,其實並沒有離開自己大健康這個老本行。」孫沐生說。
不同於其他的森林小屋,太空艙的主要定位是森林康養,為亞健康人群提供調理服務。
2016年,孫沐生團隊走訪了全國200多個森林基地、2000多名相關人士。他們發現,如今森林康養項目有一個痛點,「明顯的三缺一局面,缺人才, 缺資金,缺模式, 最核心的是缺少創意。」
基於這個痛點 ,他們 進入到這個行業,想要打造一個集房地產、移動醫療、森林康養、集一體的全新商業模式,森林太空艙這個項目就此誕生。
把太空艙搬進青城山、大熊貓保護區
2017年,孫沐生團隊在崇州花果山基地搭建了首個樣品。值得一提的是,在森林中搭建一個面積70平方米的房子,並不容易。
「所有物資材料都靠人工搬運,目前我們已經搬上去將近20萬噸物資材料了。」作為項目的負責人,今年56歲的孫沐生也親自參與到搬運工作中來,太空艙甚至最高可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林。
「太空艙不僅只個居住空間,他還是個『翻譯機』。」孫沐生介紹,房間內部,配備了數據測試儀器,幫助人們測試身體數據。
目前,太空艙已在四川5個基地落地,其中包括青城後山、耿達大熊貓保護區、核桃坪大熊貓保護區。
大熊貓基地的太空艙主要為大熊貓科研人員提供工作站。「我們提供技術支持,探索人類與大熊貓長時間、近距離共生的生活狀態。」孫沐生說,他覺得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連續創業者的「勇」與「傻」
今年57的孫沐生其實是個「老江湖」,工作履歷可謂十分豐富。
孫沐生當過大學老師,2000年下海創業,參與的第一份項目是長城寬帶,並成為其中核心成員之一,後來還陸續進入過投資領域、文創領域、包括大健康醫療……
太空艙的健康數據
作為一名連續創業者,他對於自己的評價是:即是「勇士」,又是「傻子」。
「森林康養是一個新的產業,太空艙更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孫沐生覺得,探索這樣一種「非主流」的模式,這需要勇氣。但同時這股勇氣裡面,實則也透露出「傻」。
「很多人創業,可能會去做已被驗證過的,更高概率成功的項目,而我們就是小馬過河。」孫沐生說,這個社會可能也需要一些「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