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壺事,茶中解,大家好,我已更名:忘羨。紫砂泥料一直是新手在意的問題,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你/我這把壺是原礦紫砂嗎?」我想回答,「無論我說是或者不是,你能分辨的出來嗎?」。從今天開始,小弟我就來和大家分享些乾貨,相關資料是其他書籍摘錄,當然我會認真考究,如有出錯,請直接打臉(反正我的臉皮也厚)。
一、蹦出來的紫砂礦
說來也有意思,兩三億年前的泥巴到現在開始發光發熱了,我們的祖先也不知道在幹嘛,估計早期挖出紫砂礦也不認識,也就和個稀泥,砌個房子啥的。
1、首先說,宜興紫砂礦床是二次沉積巖(簡單理解就是沉兩次唄),經過3.5億年形成的堅硬、半堅硬的黏土質粉砂巖(說人話就是泥與砂混在一起唄)。
2、宜興的紫砂陶分為三部分:白泥、甲泥和嫩泥。我們的紫砂泥在哪裡呢,它就藏在嫩泥和甲泥裡,佔比一丟丟,稀少啊,估計少的祖先們經過了千把年,才在一次意外中發現了它。
白泥用來製作砂鍋、日用陶器及美術陶;
嫩泥用來製作日用陶器(缸、壇、盆、罐的原料);
甲泥用於製作普通陶器。
長期裡來,宜興陶業主要用以上三種陶泥製作日用陶器,後來丁山土著終於發現了紫砂泥,他們將紫泥稱為「龍肌」,綠泥稱為「龍肋」,紅泥稱為「龍皮」。
二、五色泥巴拍拍站
說實話,宜興的紫砂礦很複雜,礦層之間的界限沒有那麼清晰,一米的高度差內,可能包含四五種紫砂礦,別以為我開玩笑,我是認真的,而外地的紫砂礦層多屬於單一礦層(就是一大片都是一種泥巴啦)。
勤勞聰明的丁山人為了滿足市場客戶的需要,進行了一個分類,大家看看就行了,有個框架大概啥的,因為至今為止,紫砂界對於泥料的分類還沒有一個標準,一般都是誰名氣大,有權威,誰就有發言權。
三、泥巴的血緣關係
看了這張圖,有人就要問了,這泥巴多的搞不清啊,它們幾位有啥關係不,比如誰是誰的兒子,誰和誰有一腿,誰和誰雜交啥的?好的,為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繼續說,在甲泥中的「紫砂礦」中,有一種「夾脂」,俗稱「泥中泥」,這種「夾脂」分為兩種:原礦綠泥,其產量很低,另一種是綠泥和紫泥的共生礦,稱為「段泥」,剩下的其他的都是紫泥啦。
說好的「紅泥」呢,這哥們跟它們不在同一層次,他在嫩泥層中,可能是遠親,畢竟都是含鐵量高的泥巴。我們經常說到的降坡泥,就是這哥們和段泥的共生礦。
捋清了麼?還不懂,就自己慢慢捋!實在不行,在草稿紙上花幾個圈兒吧。下期分享,還沒想好...大家有想了解的可以留言喲。
紫砂江壺人,道盡紫砂江湖事,出入壺門,所寫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若覺得小生說的可以,可以點擊頭像加個關注;若有異議,盡可評論交流(本文為原創文章,禁止非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