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前者是紫砂,後者才是壺。對於我們丁蜀的紫砂從業者來說,紫砂壺最根本和要緊的永遠是泥料,泥料不行,任憑做工再好也是沒血沒肉。
記得有很多人問過小蔣,什麼樣的泥料才算好?天然加工。還有人問壺身有黑點黃點是不是泥料不好?並不是,其實那些「瑕疵」才是好泥的佐證。
小蔣今天想跟大家來聊下什麼是「紫砂之骨」?
「泥是肉,砂是骨」。「骨」者,「砂」也,指的是紫砂泥中的石英顆粒。石英密度大,熔點高,能提高紫砂的燒結溫度。
石英砂的熔點為1750℃,遠高於紫砂壺1050~1250℃的燒成溫度,在紫砂壺燒成窯溫下是一種穩定不變的材質;它不溶於水、硫酸、鹽酸、硝酸;光澤呈玻璃狀,有時呈脂肪狀;質地純粹者為無色,含雜質者有紅、黃、藍、黑、褐、紫、綠諸色。
紫砂,貴在有「砂」。砂,使燒成後的壺表,遠比一般黏土製品透氣性好;砂,使燒成後的壺體,一經泡養「火氣」盡消,不奪香而無熟湯氣。
歐洲的一些國家陶瓷業極發達,但無紫砂作原料,產品稱「炻器」。器表肌理澀滯,器體透氣性差,就用「火氣」依然,泡茶香氣不揚、悶久即澀。
紫砂之所以特別,正是在於天然具備了合理的化學組成。經過簡單處理後,就可以由陶手任意捏制,不但可以定型還可以加工,乾燥後能燒製成完整的產品。這樣的工藝性能,是一般經過加工以後進行生產的陶瓷、陶土泥料根本不具備的。天然合理的化學組成中,「砂」便是其中的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