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網際網路觀察家,長期致力於中國網際網路產業和企業研究。
1
「脈脈硬氣,拒絕被潑灑莫須有的罪名。堅持原則,讓我們有一個放心發聲的平臺。」
「到底是誰害怕脈脈呢,誰在心虛呢?」
「脈脈的存在和它的運行機制,也從一個側面倒逼了各大網際網路平臺合規經營、保障員工和用戶權益,長遠來看有利於各方的發展。」
連續幾起網際網路熱點事件過後,多次躺著中槍的脈脈圈粉無數。
2021年1月15日下午,脈脈在繼《關於保護用戶信息安全的聲明》之後,又發布了一則情感真摯的《關於嗶哩嗶哩訴脈脈一案的聲明》公開聲明。
2
這封公開聲明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經看到了,我來說說我的4點感受。
① 職場人獲知一家企業和機構是否靠譜的渠道有智聯招聘、天眼查等等平臺,然而這些平臺都是標籤化的平臺,所呈現的都是剛性的信息。而透過脈脈平臺的脈脈職言等板塊,職場人之間、職場人與公司之間可以獲知真實工作場景體驗、薪資福利待遇水平等等更人性化的信息。
之所以有這麼多人通過脈脈發聲,是因為大家都相信脈脈能夠很好的保護隱私信息。我們試想,如果沒有脈脈,職場人將去哪裡可以更好、更放心的了解公司情況呢?
②對於企業來說,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員工的建議和發聲是推動企業發展和治理的重要方式。當年華為建設心聲社區,就是為了能讓員工有個發聲渠道,指出企業的不足,為企業發展提建議,同時也讓企業高層和員工之間互通有無。
然而,大部分的企業沒有這樣的渠道和平臺,當下的企業也越來越難聽到員工的真心話。所以我們企業也應該把脈脈看成一面鏡子,鏡子外面是什麼樣子,裡面也是什麼樣子。透過脈脈的映射,企業看到自身優點和缺點的方方面面,也是極有助益。
③ 很多人認為脈脈的機制雖然有很多優勢,但最大的問題在於「不對內容的真實性審核」。因此會出現很多不真實的信息和負面言論,這些負面言論會傷害到企業。
的確如此,事實上沒有哪個平臺有能力去審核內容的真實性,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百家號、微博等等,都做不到。
我觀察網際網路發展20年,我從來沒有看到一家企業因為負面聲音走向衰亡,反而不少企業因為當頭一棒的敲擊改變了一些壞習慣、壞毛病,把公司帶入更好的發展軌道。所以我們的企業也不用害怕脈脈這種平臺上的所謂負面言論,這些負面短期可能會產生不良影響,但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沒問題,並且能夠透過這些「負面」審視自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反而有利於公司的長久發展。
④ 一個簡單的邏輯在於,脈脈平臺海量真實的用戶每天發布各類信息,就足以支撐起脈脈一線職業社交平臺的地位,那還為什麼要偽造虛假用戶發表言論給自己挖坑呢?
而且,脈脈不隸屬於任何巨頭,投資方主要來自於各大機構,也就不用考慮站隊,沒必要為了獲取流量和關注度或者基於其他競爭目的,而給自己樹敵。與此同時,綜合各方的信息來看,也沒有任何證據支撐網上流傳的「利用虛假用戶」論述。既然如此,那麼不正當競爭的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3
前幾天,拼多多員工匿名發貼事件、B站員工言論事件等引發行業熱議,脈脈也被推上輿論風口,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以為脈脈是「幫兇」「助紂為虐」,質疑脈脈虛構了用戶信息詆毀企業。
當時,有朋友問我怎麼看待這些事件。在我看來,脈脈在事件中扮演的是一個沒有傾向性的發聲平臺的角色,它給廣大用戶提供了一個可以敞開胸懷、暢所欲言的平臺。而這兩起事件發酵後,脈脈卻無辜的承擔了業界批評和各方炮火攻擊,無形中掩護了真正應該擔責的那些網際網路平臺撤退。
當我們把批評的聲音和關注度放在脈脈這個平臺時,那些真正的996公司、渾水摸魚分子、獲取十萬+流量的自媒體,這個時候可能偷偷躲在某個角落暗自慶幸,甚至開香檳慶祝。
後來隨著事件的推移,一切爭相大白。拼多多方面發布公告,稱是員工在接受問詢時主動承認(反證了脈脈保護了用戶信息)。而B站事件中,脈脈也聲明不會利用「虛假用戶」身份針對任何一家企業或事件,發布傳播虛假信息,後來法院的調解也佐證了事件的走向和經過。
這兩起事件以及過往幾年類似多起事件之後,脈脈積累了極大的行業聲譽和口碑,包括我這樣的人都已經對脈脈路轉粉。我通過朋友圈和微博也轉發了脈脈這封《關於嗶哩嗶哩訴脈脈一案的聲明》,一些業界人士也轉發我微博表達了對脈脈的支持。
4
這兩年,我們的網際網路行業,有很多平臺做到一定程度後,起到了倒逼行業進步、淨化行業發展的作用。
脈脈和天眼查都是其中的代表平臺。
為什麼有企業批評甚至起訴天眼查、脈脈們,除了一部分的確是因為信息披露有出入之外,更多的恐怕還是為了掩蓋自身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工商處罰、司法訴訟、經營違約、勞務仲裁等等。
對於脈脈、天眼查們做的事情,有人恨就有人愛。愛的人主要包括投資人和求職者,他們可以聽到一些其他渠道沒有的聲音,更多維度的辨別一家企業和組織是否靠譜。
之前脈脈和天眼查進行過合作,共建「中國商業信用體系」,我覺得這樣的舉措非常好。因為這些平臺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公檢法、工商、稅務部門的工作,延伸了這些機構和部門的監督職能。
今天的脈脈其實遠不止是一個發聲平臺,它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職業社交平臺之一,連接了國內廣大的組織和企業,有數以千萬計的用戶通過脈脈進行職業社交。有人通過脈脈找到了工作,有人通過脈脈尋到了合作夥伴,有人通過脈脈發表了文章(比如我,至今已經通過脈脈發表684篇原創文章),脈脈這種平臺應該被我們廣大企業家和職場人積極的去擁抱。
5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行業存在著一股很不好的風氣,一股鼓動員工和企業對立的風氣。
各種無良自媒體帳號是這種風氣的鼓吹者,一會聲稱「996」和「007」是員工的福報,一會大肆宣揚企業對員工的所謂「剝削」,仿佛天下的老闆和企業都是自私逐利的,似乎只有「剝削」員工和合作夥伴,企業才可以盈利生存。
事實上這幾年隨著網際網路、勞動、經營法律法規的完善,網際網路生態和勞資關係已經比過往好了很多。而且企業和員工、組織和社會本來都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方本應該緊密相連,利益與共。
對於這股加劇企業和員工的二元對立的風氣,我們要敢於說不。
當然,不管是通過脈脈,還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渠道發聲,我們都應該少一些負面情緒,多一些理性客觀,讓真實有力量的聲音和思想能夠傳播出去。我還是那句話,對於我們的廣大企業家來說,也要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心態來看待網絡上的這些聲音,進而達到企業和合作夥伴、組織和員工之間的良好互動,共同成長。
寫在最後:對於脈脈這種平臺來說,在未來一方面要繼續堅持自己的原則,把保護用戶隱私當做底線看待。另外一方面也要遵循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和策略機制(防止那些「打著客觀發聲旗號實則發布違規信息」的帳號渾水摸魚,),保證平臺的健康有序發展。
PS:本文作者丁道師,現已在蜻蜓FM開通《丁道師雜談》頻道,歡迎大家點擊原文連結,收聽音頻版的內容。
丁道師
2005年首次提出「自由媒體人」概念,隨後簡稱為自媒體,影響至今。
2011年,丁道師加盟速途網絡,先後擔任速途專欄主編,速途執行總編輯兼速途研究院院長等職。
2014年丁道師作為自媒體代表,牽頭起草《中國自媒體的自律規範》,並在網信辦座談會上分享,引發廣泛關注。
現在是企鵝號、一點資訊、百度百家、今日頭條、艾瑞專欄、人民網(603000,股吧)專欄等主流科技媒體和新聞客戶端的專欄作家。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丁道師。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